平集
医不知病何由
治病医不知不病何由知病平
平人也即不病患也经有平人
气象篇盖取诸此
昔在
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
敦敏成而登天(上古天真论)
乃问于
岐伯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对曰为人之下
太虚之中者也曰冯乎对曰
大气举之也
寒暑六入故令虚而
生化也(素五
营运)
寒暑六入谓
五气从上下四旁而入非
六气也六气乃后人伪造详辨于后
帝曰天以
六六之节以成岁人以
九九制会何谓也岐伯曰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按六六之节即三百六十日法也九九制会者用九九之法以推
日月五星之会也法具周髀经度者所以测天之程也
天体环转
不息难以测度圣人以星之明显者(即二十八经星也)识之为限而后度乃生焉譬以山川城邑识道里之
远近耳奇器图每度二
百五十里然天体如卵度如
柳叶近极者狭近
赤道者广难以一定拘也气者二十
四气也数者盈虚之数也
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里日行
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
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按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月行疾每日过十三度有余约二十九日零退
一周天凡十二周天得三百五十四日零较
日行少十日零所谓日月不齐之数也圣人于是
正岁年以别之
周礼太史正岁年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故岁必二十四气全年则十
二月或十三月乃以气之盈补朔之虚每三十四月而适齐六十六气故谓之闰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
天度毕矣
按左传作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史记作归邪于终盖古人推历谓之步历言日月转运于天犹人之行步也履即步也日
月之行必有余分履端于始者必以日月全数前无余分之日为上元历之端首也举正于中者
中气不越本月若盈本月一策此月即
是闰月也归余于终者积余成一月而置闰也
天有十日(
十干也)日六竟而周甲(六十日周一
甲子也)甲六复(
六甲子也)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五日谓之候三
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汲冢周书时训解
立春之日
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
鱼上冰此即五日谓之候也其余节气仿此不备录
春胜
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
夏胜秋秋胜春
土分旺四季十八日取万物生于土归于土之义究非土之定位惟长夏乃其定位耳特夏火方尽秋金复至长夏几为虚位莫若
遵
六元正纪五步为正
大寒交初运木旺
春分后第十三日交二运火旺
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土旺
处暑后七日交四运金旺
立冬后四
日交终运水旺如此则
五行各得其平矣
求其至也皆归
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
所不胜而乘
所胜也命曰
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
胜薄之也命曰
气迫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素
六节藏象论)
天有五行御
五位以生寒暑
燥湿风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
喜怒悲忧恐(素
天元纪)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肺者相命脉之官治节出焉肝者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
臣使之官喜
乐出焉脾胃者
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
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
官
水道出焉
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凡此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
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
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素灵兰秘典)
(彭)按膀胱止有一口口端横一管上半管即名
下焦下半管即是
溺孔未溺时膀胱之底下垂其口向上与下焦直对故下焦
别
回肠而渗入焉欲溺时大气举膀胱之底则其口向下从溺孔注出故曰气化则能出矣妊妇胎压
胞门
小便不出丹溪用托胎法深得此意
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入口则
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
胃虚
故曰实而不能满也(素五脏别论)
五脏宜藏六腑宜通(东垣语)
阴中有
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
日中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日中至
黄昏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合夜至
鸡鸣天之阴
阴中之阴也鸡鸣至
平旦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皆为阳五脏皆为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
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阴肾也
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金匮真言)
知此可以决病之间剧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
广明后曰
太冲太冲之地名曰
少阴少阴之上名曰
太阳太阳根起于
至阴结于
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
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
太阴太阴之前名曰
阳明阳明根起于
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
少阳少阳根起于
窍阴名曰阴
中之少阳是
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
隐白名
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
涌泉名曰
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
厥阴厥阴根起于
大敦阴之
绝阳名曰
阴之绝阴
是
三阴之离合也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素阴阳离合)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
中焦(直接中焦中焦从胃通出外对
中脘穴
在
心蔽骨与脐之中)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胃口上心肺下有膈膜遮隔
浊气不使上侵此系
清浊分界所以十二经由此上下
皆书之)属肺从
肺系横出
腋下(肩下胁上曰腋)下循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
肘中循臂内(肩下一节为尽处为肘肘下
为臂臂尽为腕腕尽处直至指俱名手)
上骨下廉(臂有两骨行臂内侧上骨之下廉)入
寸口(即
诊脉处)上鱼(
掌骨之前大
指之后肉隆起处为鱼)循
鱼际(
大指本节后
穴名)出大指之端(
少商穴大指内侧
去爪甲角如
韭叶)其支者从腕后(
列缺
穴两手交叉食指尽处是也
太阴络从此别走阳明)直出
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
肺胀满膨膨而
喘咳缺盆中痛(肩
下横骨陷
中)甚则交两手而瞀(迷乱也)此为
臂厥是主肺
所生病者咳
上气喘渴
烦心胸满臂内
前廉痛厥(
四肢冷)
掌中热气盛有
余则肩
臂痛风寒汗出
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臂痛寒
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
大指次指之端(
商阳穴在
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循指
上廉出
合谷两骨之间(合谷穴名在大指次指
岐骨陷中)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
外廉
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
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
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
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
鼻孔(
迎香穴鼻下孔旁五分)是动则病
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黄口干鼽(
清涕)衄(鼻血)
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
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热肿虚则
寒栗不复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
山根)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
承浆(
任脉穴在唇棱
下陷
中)却循颐
后下廉(腮下为颔颔下为颐)出
大迎(穴在曲颔前寸二分)循
颊车(耳下八分
曲颊端近前陷中)上耳前过客
主人(
足少阳经穴在耳前起骨)循
发际至
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
人迎(
结喉旁一寸五分
动脉)循
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
脾其直者从缺盆
下乳内廉(从
乳中过)下挟脐入
气街中(穴在脐下八寸去中行二寸)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
中而合以下
髀关抵
伏兔(足之本节为髀髀前
膝上六寸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
横纹中为髀关髀内为股髀尽处前为膝后为第
二节为胫胫尽处即
内外踝下为足)下
膝膑中(挟膝筋中为膑)下循胫外廉下
足跗(足面)入
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
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
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厉兑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是动则病洒洒
振寒善呻
数欠
颜黑病至则
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
腹胀是谓厥(
胫骨为)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
温淫汗出
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
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
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
消谷善饥溺色
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
中寒则胀满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隐白穴
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循指内侧
白肉际(
白肉三阴脉所经
赤肉三阳脉所经际乃白肉尽处)过
核骨后上
内踝前廉
上内(足肚)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
胃上膈挟咽连
舌本散
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
动则病
舌本强食则呕
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
心下急
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
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
心系(心系上与肺通由肺叶而下
曲折向后贯
脊髓通于肾)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
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
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
小指之内出其端(
少冲穴在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动则病
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
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少泽穴在小指外侧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循手外侧
上腕出踝中(腕下
高骨)直上循
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出
肩解(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绕
肩胛(肩解下成片骨)交肩上(上会
大椎乃左右相交于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目外角为锐)却入
耳中其
支者别颊上(
目下为)抵鼻至目内(内角)斜络于颧是动则病
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
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肘臂外后廉痛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睛明穴为手
足太阳足阳明阴阳
五脉之会)上额交巅(
百会穴)其支者从巅至
耳上
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
肩膊内(
肩后下为膊)
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
髀枢(捷骨下为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与前入中者合)以下贯内出外
踝之后循
京骨(足外侧
赤白肉际小指本节后
大骨)至小指外侧(至阴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是动则病
冲头痛目似脱
项如拔
脊痛腰似
折髀不可以曲如结如裂是为
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
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脚
皆痛小指不用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趋
足心(涌泉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出于
然谷之下(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循
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与
督脉会
长强穴)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
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
胸中是动则
病饥不欲食
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
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
善恐心
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
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
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脊股内后廉痛痿
厥
嗜卧足下热而痛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
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从胸中出胁(腋下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
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
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中冲穴在中指端
爪甲如韭叶陷中)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
指出其端是动则病
手心热臂
肘挛急
腋肿甚则
胸胁支满心中大动
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
小指次指之端(
关冲穴在
无名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
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两乳中间)散络
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
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是动则病
耳聋浑浑嗌肿喉痹是主
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痛颊肿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瞳子穴在目外去五分)上抵
头角下耳后循颈行
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其支者别锐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与前入者
合)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
毛际横入
髀厌中(股与
少腹之间陷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
季胁(胁骨
之下为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
髀阳(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出
膝外廉下
外辅骨之前直下抵
绝骨之端(
外踝上为绝骨)
下出
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窍阴穴在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足少阳脉至此而终)其支者别跗上入大
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大指本节后为岐骨)还贯爪甲出
三毛是动则病
口苦善
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
无
膏泽足外反热是为
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
头痛颔痛目锐痛缺盆中肿痛胁下肿
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
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
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
丛毛之际(大敦穴在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为厥阴所出之井
针灸家皆用之然经则明言起于丛毛
之际非
指端也今厥阴逆上
腹痛脉绝欲死者灸丛毛大验)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
股阴
入毛中过
阴器(左右环绕阴器)抵
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
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
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
者从目系下
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
面尘脱色是肝
所生病者胸满
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灵
经脉篇)别者另分一支也合者
本经两脉相合也会者与
他经相会也交者或本经左
右两脉相交或与他经相交也加者加于上不相通也挟者夹也约者
约束也环者环绕也散者非一络也循者根据傍而行也贯者穿过
也夫
经络如织营卫如环而欲一一写出纤悉无遗不亦难哉经独以数活字钩清之宛似绘一生人模样垂示来兹较之禹贡浚川图
史记天官书更胜一筹非作者之圣其孰能之
治病犹治贼必先识贼之所在斯不劳而获倘贼在此界而反于彼境捕之则彼境无辜之民徒增扰动而此界真贼且不治而日
炽矣
十二经脉所经之处即十二经所辖无异省治之分界也如某处痛某处痒某处热肿某处寒栗即可知何经受病又宁有
误治之
虑哉然则此篇经文洵为大小内外诸科一刻不可离之法也
督脉者起于
下极之俞并于脊
里上至
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
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
关元至
咽喉冲脉者起于
气冲
并足阳明之经(今
内经俱作少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阳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
风池阴
脉者亦起于跟中循
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阳维起于诸阳
会阴维起于诸
阴交也(二十八难)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
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
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为病阳缓而
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
阳急冲之为病
逆气里急督之为病
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
七疝女子为瘕聚(内经男子内结
七疝女子
带下瘕聚)带之为病
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此
奇经八脉之为病也(二十九难)(彭)按奇经八脉经文错乱定系后人
传写之误
越人时所读不若是也故所述明晰谨遵录之
人焉
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
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
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
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
度行于阳二十
五度分为昼夜故气
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
阳陇为
重阳夜半而
阴陇为
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
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为阳衰
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
民皆卧命曰
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壮者
气血盛
肌肉滑
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气
血衰肌肉枯气道涩其
营气衰少而
卫气内伐故昼
不精夜不眠营出于中焦卫出于
上焦(刻本误作下)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
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鼻(刻本误作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
度一周也故五
十度而复大会于
手太阴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
糟粕蒸津液化其
精微上注于
肺脉乃化而为
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
经隧命曰营气营卫者
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故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灵枢经营卫生会篇)
(彭)按三焦即三个管子非有名无象也若果有名无象如何并咽并胃
又按卫气出于上焦者水谷入胃胃底之阳
蒸气上腾若雾露之溉此即卫气也由上焦出于胃上口尚在膈膜之下于是贯膈
散布胸中
然后循太阴
分肉之间而行于脉外故曰上焦如雾经文本自明白如果出于下焦则
清阳之气与便溺同出有是理乎越人
读经未察卫气出于下焦之误遂谓上焦主内而不出几令卫气全无出路
分肉
腠理字义当晓肉必丝丝成理故谓之理有数十百理聚而为纵者有数十百理聚而为横者有数十百理聚而为斜者或纵
或横或斜数块并作一块其并处必有穴从并处说到外面谓之分谓其肉由此而分也从外面说到并处谓之腠谓其数肉并腠也脉
在其中卫即行乎脉外
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肉分之间
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是也循太阴之分而行之分
字当作是解其言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到此则上焦之管子已尽卫气在膈上既出上焦管子即散布胸中此乃如烟如雾
之物逢空则走故循太阴之分肉而行乎脉外根据次循
手阳明至足阳明是明明指卫气言若云指上焦言岂上焦直至足乎问何以知
上焦是管子曰若无管子则并咽以上者何物何以知管子到膈上即尽曰到此不尽卫亦行乎脉中矣手太阴脉从胸走手手阳明脉
从手走头故曰还至阳明
手阳明脉尽处上挟鼻孔
足阳明脉起于鼻之交中故曰还至阳明上至鼻下足阳明刻本鼻字误作舌字没解(彭)擅改正
营气出于中焦者水谷在胃渐渐腐化如造酒然有泡微起其汁若酒浆者即是营气从中焦上注肺脉脉乃
心火主之营在脉中
藉心火炼成赤即是血故曰中焦如沤又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盖阳之精为神而藏神者心非藉心火炼而何下焦者水
之出路也水谷在胃渐渐变化下至小肠尚未分别直至小肠下口与回肠会处有一管直对膀胱即是下焦水从此渗入焉故曰下焦
如渎脐上一寸为
水分穴即是
分水处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最为难解其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五十而复大会又曰常与营俱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一周
也是营卫同行固属无疑但营出于中焦由手太阴注手阳明手阳明注足阳明足阳明注
足太阴顺十二经之贯注则
阴经阳经相间
而行营既如此卫亦宜然岂有昼止行阳经夜止行阴经哉然而经则明明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其故何与
(彭)谓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至百千万也昼行阳夜行阴此阴阳非指经络言乃指外内言也盖脉在分肉之间营行脉中卫即行乎脉外无论阴
经阳经卫气浮上而行者即行于阳也沉伏而行者即行于阴也行于阳则
表实故昼日体耐风寒行于阴则
表虚故夜卧不耐风寒此
其验也太阴为阴中之至阴故主内太阳为表故主外夫卫犹日也营犹月也虽日有黄赤道月有四游仪总不越乎东升西降之常耳
至若
灵枢卫气行一篇
手三阳经倒行
足三阳经无还路不可为训素经脉别论论食气入胃一言散精于肝一言
浊气归心灵
邪客篇
论谷入于胃
宗气积于胸中卫气先行
皮肤与此论营卫同起于手太阴迥然不同则无容信为两是矣但此篇越人仲景俱各引用而
别论邪客从无一言论及故皆不录
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
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
有子三七肾气均平故
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
无子也丈夫八岁
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
气均平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八八则
齿发去五脏皆衰筋骨
懈惰天癸竭故发鬓白身
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上古天真
论)
(彭)按天癸是女精由任脉而来月事是
经血由太冲而来经言二七而天癸至缘任脉通斯时太冲脉盛月事亦以时下
一
顺言之
一逆言之耳故月事不调不来及崩是血病咎在冲脉波脉隶阳明带下是精病咎在任脉任脉隶少阴盖身前中央一条是任
脉背后脊里一条是督脉皆起于
前后两阴之交会阴穴
难经明晰灵素传误带脉起于季胁似束带状人精藏于肾
肾系于腰背精欲
下泄必由带脉而前然后从任脉而下故经言任脉为病女子带下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上焦开发宣
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
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
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
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
取汁变化而赤是谓
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脱者耳
聋
气脱者目不明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色夭脑髓消胫耳数鸣
血脱者色白
夭然不泽其脉空虚(灵决
气)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
五色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
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
五音矣(灵
脉度)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五脏生成)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素宣明五气)
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
黑眼血之精为
络气之精为
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
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
眼系以入于脑则
脑转脑转则引自系急目系急则
目眩以
转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
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
神劳则魂魄散
志意乱卒然见非常处
(灵
大惑论)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
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
七节之旁中有
小心(灵
刺禁论)胃者水谷
之海冲脉为
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灵海论)
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至
会厌深三寸半
舌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
寸
大一尺五寸径五寸
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
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
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难经作右)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广肠傅脊以
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灵肠胃篇)
此
同身寸也不必疑为周
尺盖周以古之八寸为尺
中人长七尺五寸故五尺之童六尺之孤皆言其小同身寸者屈本
人中指中
节横纹头为寸十寸为尺中人亦长七尺五寸适与周尺相合耳若果为周尺则此经伪矣
肝凡
七叶左三右四心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
三合脾扁广三寸大五寸有
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肺六叶两耳凡八叶肾有两
枚胆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膀胱纵广九寸(四十二难)
唇为
飞门齿为
户门会厌为
吸门胃为
贲门太仓下口为
幽门大肠小肠会为
阑门下极为
魄门此
七冲门也(四十
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