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书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朝代:清作者:张志聪时间:公元1672年

[卷二 经脉第十] 附大肠经诸穴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上侧腕中是。偏 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屈 骨纹头尽。肘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肘上七寸量。肩肩端举臂 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五寸。禾水沟旁五分。迎香禾上一寸。大 肠经穴是分明。(左右共四十穴)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 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 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 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是动则病 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 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音遏。髀音被。膑音宾。跗音抚。贲音奔。音 。音呱。胗音诊) 鼻之两旁为。腮下为颔。颔中为颐。腮上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股内为髀。髀前膝上起肉 处为伏兔。伏兔后为髀关。挟膝筋中为膑。胫骨为。足面为跗。足阳明手阳明之交。起于鼻 之两旁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中。过睛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承泣四白巨醪。上入齿中。还 出挟口。两吻地仓。环绕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历下 关。过客主人。循发际。行悬厘颔厌之分。经头维。会于额颅之神庭。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 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当下脘中脘之分。属胃络脾。其直行 者。从缺盆而下。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 门下挟脐。历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而入气街中。其支者。自属胃处。起胃下口循 腹里。过足少阴肓俞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街中。与前之入气街者合。既相合于气街中。乃下髀 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下入膝膑中。经犊鼻。下循足面曰跗之冲阳陷谷。入中趾外间之内 庭。至厉兑穴而终也。其络脉之支别者。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下。历上廉条口。下廉丰 隆。解溪冲阳陷谷。以至内庭厉兑而 合也。又其支者。别跗上冲阳穴。别行。入大趾间。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趾下出其端。以交 于足太阴也。阳明之气是动。则病洒洒振寒。盖阳明者午也。阳盛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善 呻者。阳气郁而欲伸出之。数欠者。阳欲引而上也。颜黑者。阴气加于上。此病在阳明之气也。病 至者。病气而至于经脉也。阳明之脉病。则恶闻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胃络上通于心。故 心欲动也。阴阳相搏。故欲独闭户牖而居。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 也。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故贲响腹胀。此阳明之气。厥逆于经。而为此诸证。故曰是为 厥。盖阳明之经脉。循胫而下也。夫有病气而不及于经者。有病在气而见经证者。有经气之兼病 者。有病气而转入于经者。故曰可分而可合也。本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平脉篇 曰。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胃为水谷之海。主生此荣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为狂。为温疟。汗出 者。胃气热而蒸发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经气热也。口唇胗。颈肿喉痹。腹肿膝痛。膺股跗皆 痛者。阳明经脉之为病也。如阳明气盛于外。则身以前皆热。盛于内。则有余于胃而消谷善饥。 溺色黄。如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经云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游部。盖阳明经气维于 身之前。太阳经气经于身之后。少阳之气为游行出入之枢也。为此是动所生诸病。盛则泻之。虚则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夫气生于阳明。而主于手太阴。 故在手太阴手足阳明。论气之有余不足。在诸经只论是动所生。尚御公曰。手太阴是动。则病肺胀 膨膨。足阳明是动。则恶人与火。及贲响腹胀。是病气而及于经脉脏腑也。肺胃大肠所生之病。而 为气之盛虚。是病脏腑经脉。而及于阴阳之气也。盖三阴三阳之气。本于脏腑之五行所生。而外合于六经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