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书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朝代:金作者:刘完素时间:公元1188年

[卷中] 中风论第十

    论曰。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 叔和云。热则生风。冷生气。是以热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 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说。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 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曰。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经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 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 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经曰六腑不和。 流经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若外无留结。内无不通。必知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 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而少有不愈者。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 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故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 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 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湿去热之药治之。不可用针。可用灸。今具六经续命汤。通治 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以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桂附。又于六经别药。随证细分 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为消狂疮肿之属。则天癸 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故经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若感之浅者留于肌 肤。感之深者达于骨髓。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之豫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 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 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 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此经也。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 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故初成获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 中风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得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 制火。烦热愈甚。当候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乃阳明。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中风之人能食者。 凡中风病。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则脾气愈盛。土克制肾水。水亏则病增剧也。病宜广 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 是也。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 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 也。此之类焉。若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宜用药下其痰涎。故风者乃百病之长。庸可忽诸。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黄芩芍药防己桂枝川芎甘草(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半两) 杏仁(一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七钱。 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内经云。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知暴中风邪。宜先 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中风无汗恶寒。
    麻黄续命
    主之。 麻黄防风杏仁 根据本方添加一倍。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跷。 中风有汗恶风。
    桂枝续命
    主之。 桂枝芍药杏仁 根据本方添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白虎续命
    主之。 石膏知母(一料中各加二两)甘草(根据本方加一倍) 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
    葛根续命
    主之。 葛根(二两)桂枝黄芩(根据本方加一倍) 宜针陷谷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
    附子续命
    主之。 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两)甘草(加三两) 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经中风也。 中风有汗无热。
    桂枝续命
    主之。 桂枝附子甘草(根据本方加一倍) 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 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
    羌活连翘续命
    主之。 小续命(八两)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 古之续命。混淆无六证之别。今各分经疗治。又分经针刺 法。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法。治之大体也。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 自荣。
    大秦艽汤
    主之。 秦艽(三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 防风黄芩(各一两)石膏(二两)吴白芷(一两)白术(一两)生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川独活(二两) 上十六味。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 同煎。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
    三化汤
    主之。 浓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 上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法曰四肢不举。俗曰瘫 痪。故经所谓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 粱之疾。非肝肾经虚。何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王注曰。三阴不足。以发偏 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汤调胃承 气汤。选而用之。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 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受也。今脾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补。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
    愈风汤
    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 加减治之。然治病之 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如初觉风 动。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甘草防风蔓荆子川芎细辛枳壳人参麻黄甘菊薄荷枸杞子当归知母地骨皮独活杜仲吴白芷秦艽柴胡半夏前胡浓朴熟地黄防己(各二两)茯苓黄芩(各三两) 石膏(四两)芍药(三两)生地黄苍术(各四两)桂枝(一两)以上三十三味通七十四两 上。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药渣服。俱 要食远服。空心一服。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一服。下四白丹。为之轻剂。动以安神。静以清肺。 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麻黄一两。均作四服。一服加生姜五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三两。大黄一两。亦均作四服。如前煎。临卧服。得利则妙。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 转。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二两。通四两。柴胡二两。通四两。人参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 初夏之月。加石膏二两。通六两。黄芩二两。通五两。知母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 加防己二两。通四两。白术二两。茯苓二两。通五两。谓胜脾土之湿也。初秋大暑后。加浓朴二两。通四两。 藿香二两。桂一两。通二两。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霜降之后望冬。加附子一两。桂一两。通二两。当归二两。 通四两。谓胜少阴之气也。得春减冬。四时类此。虽立法于四时之加减。又宜临病之际。审病之虚实热寒。土 地之宜。邪气之多少。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则永不燥结。如久 泻服之。则能自调。初觉风气。便能服此药。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为表里。治未病之胜药也。及已病者。更宜常 服。无问男子妇人。及小儿惊痫搐急慢惊风等病。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时伤风。随四时加减法。又疗脾肾虚。 筋弱语言难。精神昏愦。及治内弱风湿。内弱者。乃风湿火。先体重者。乃风湿。土余内弱之为病。或一臂肢 体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故思忘之道。皆情不足也。是以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 病悉去。故此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及不动荣卫。
    四白丹
    能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半两)白芷(一两)白茯苓(半两)白檀(一两半)人参(半两)知母(三钱)缩砂 仁(半两)羌活(二钱半)薄荷(三钱半)独活(二钱半)防风川芎(各五钱)细辛(二钱) 甘草(五钱)甜竹叶(一两)香附子(五钱炒)龙脑(半钱另研)麝香(一字另研)牛黄(半钱) 藿香(一钱半) 上件二十味。计八两六钱一字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嚼之。上清肺气。 下强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安心神。外华腠理丹参(一两半)丹砂(二钱为衣)远志去心半两)茯神(一两)人参(五钱)菖蒲(五钱) 熟地黄(一两半)天门冬(一两半去心)麦门冬(一两去心)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常服安神定志。一药清肺。一药安神。 故清中清者归肺以助天真。清中浊者。坚强骨髓。血中之清。荣养于神。血中之浊。荣华腠理。如素有痰。久 病中风。津液涌溢在胸中。气所不利。用独圣散吐之。后用利气泻火之剂。本方在后。
    泻青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 当归龙胆川芎栀子羌活大黄防风(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天麻丸
    系新方中。 天麻(三两酒浸三日曝干秤)牛膝(六两同上浸)当归(十两)杜仲(七两炒去丝)玄参(六两) 羌活(十两)萆(六两别碾为细末秤)生地黄(十六两)附子(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下。平明服药。至日 高饥则止服药。大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药半月。稍觉壅。微以七宣丸轻疏之。使药再为用也。牛膝萆治 筋骨。杜仲治筋骨相着。天麻羌活利风之胜药。当归地黄养血能和荣卫。玄参主用。附子佐之。行经也。
    独圣散
    治诸风膈实。诸痫痰涎。津液涌溢。杂病亦然。 瓜蒂(一两) 上如麻豆大。炒令黄色。为细末。每服量虚实久新。或三钱药末。茶一钱。酸齑汁一盏调下。若用吐法天气晴明。阴晦毋用。如病卒暴者。不拘于此法。吐时辰巳午前。故内经曰。平旦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也。论四时之气。仲景曰。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寅卯辰之候也。故宜早不宜夜 也。先令病患隔夜不食。服药不吐。再用热齑水投之。如吐风痫病者。加全蝎半钱微炒。如有虫者。加狗油五 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末半钱。立吐其虫出。如湿肿满者。加赤小豆末一钱。故此不可常用。大要辨 其虚实。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治风痫病 不能愈者。从浓朴丸宜春秋加添外。又于每一料中。加人参菖蒲茯神(去木各一两半)上根据浓朴丸春秋 加添法。和剂服饵。浓朴丸方。在吐论中。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硝连翘薄荷 麻黄(不去节各半两)石膏桔梗黄芩(各一两)白术山栀子荆芥穗(各二钱半)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同煎。温服。日再服。劳汗当风。汗出为。郁乃痤。劳汗出于玄府。脂液所 凝。去芒硝。倍加芍药当归。发散玄府之风。当调其荣卫。俗云风刺。或生瘾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黄盐豉葱 白出其汗。麻黄去节。亦去芒硝。咸走血而内凝。故不能发。汗罢根据前方中。加四物汤黄连解毒。三药合而饮 之。日二服。故内经曰。以苦发之。谓热在肌表连内也。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滑石连翘。煎药汤调木香末二 钱。麻黄主表。不主于里。故去之。腰胁痛走注疼痛者。加硝石当归甘草一服各二钱。调车前子海金砂各一 钱。内经曰。腰者肾之府破伤风者。如在表则辛以散之。在里则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后。通利血气。祛 逐风邪。每一两内。加荆芥穗大黄各二钱。调全蝎末一钱。羌活末一钱。诸风潮搐。小儿急慢惊风。大便秘 结。邪热暴甚。肠胃干燥寝汗切牙上窜睡语。筋转惊悸。肌肉蠕动。每一两。加大黄二钱。栀子二钱。调茯 苓二钱。如肌肉蠕动者。调羌活末一钱。故经曰肌肉蠕动。命曰微风。风伤于肺。咳嗽喘急。每一两。加半夏 桔梗紫菀各二钱。如打扑伤损。肢节疼痛。腹中恶血不下。每一两加当归大黄各三钱半。调没药乳香末各二钱。 解利四时伤寒。内外所伤。每一两内。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茎。盐豉一合。生姜半两。水一碗。同煎至五七 沸。或煎一小碗。温冷服一半。以筋探之即吐。罢后服一半。稍热服。汗出立解。如饮酒中风。身热头痛如破 者。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茎。根据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黄解之。头旋脑热鼻塞浊涕时下。每一两加薄荷 黄连各二钱半。内经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胆移热于脑。脑液下 渗则为浊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此为足太阳脉 与阳明之脉俱盛也。如气逆者。调木香末一钱。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