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书名:灵枢识朝代:日本人,丹波元珍作者:时间:

[卷二] 本神篇第八

    马云。此篇推本五脏之神。故名篇。简案、篇首有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语。故命篇。
    乱
    史音、音闷。简案、懑闷并通。道藏本及马、张、志作恍。误。
    天之罪与人之过乎
    志与下句。简案、根据志意。与、平声。
    天之在我者
    (止)
    生者也
    张云。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者。阴阳之道也。自太极而生两仪。 则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自两仪而生万物。则干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宝命全角论曰。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然则阳先阴后。阳施阴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气本乎地。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 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言理赋形全。而生成之道斯备矣。
    故生之来谓之精
    张云。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 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如果核未实。犹水也。胎卵未成。犹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虫草木。 无不皆然。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志云。决气篇曰。常先身生是谓精。盖未成形。而先受天 一之精。故所生之来谓之精。简案、此以下止于谓之智。见子华子。
    两精相搏谓之神
    张云。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 交结也。易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皆两精相搏之谓。 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 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又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志云。平人绝谷篇曰。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盖本于先天所生之精。后天水谷之精。而生此神。故曰。两精相搏谓之神。真邪章曰。真 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简案、两精之解。张义似长矣。马云。相搏之搏音博。礼儒行、鸷虫攫搏 不程勇者。亦读为博。此恐非也。博、子华子作薄。乃易所谓雷风相薄之薄。二字古通用。见通雅。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张云。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 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愚按、精、神、魂、魄。虽有阴阳之别。而阴 阳之中。复有阴阳之别焉。如神之与魂皆阳也。何谓魂随神而往来。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 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于神。故神昏则魂荡。 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 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此则精 魄之状。亦可默会而知也。然则神为阳中之阳。而魂则阳中之阴也。精为阴中之阴。而魄则阴中之阳者乎。虽 然。此特其阴阳之别耳。至若魂魄真境。犹有显然可鞫者。则在梦寐之际。如梦有作为而身不应者。乃魂魄之 动静。动在魂而静在魄也。梦能变化而寤不能者。乃阴阳之离合。离从虚而合从实也。 此虽皆魂魄之证。而实即死生之几。苟能致心如太虚。而必清必静。则梦觉死生之关。知必有洞达者矣。诸家 得理之论。再附于下。以详其义。唐孔氏曰。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曰魄。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曰 魂。魂魄神灵之名。初生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及其精神性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 乐祁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魄属形体。魂属精神。精又是魄。魄是精之神。神又是魂。魂是气之神。邵子 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化。故形存则魄存。形化则魄散。朱子 曰。魂神而魄灵。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生则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死则魂游散而归于天。魄沦坠而归 于地。运用动作底是魂。不运用动作底是魄。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聩。记事不得者。魄衰也。 又曰。人生则魂魄相交。死则各相离去。月之黑晕是魄。其光是魂。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火是魂镜。 其魄灯有光焰。物来便烧。镜虽照见。却在里面。火日外景。金水内景。火日是魂。金水是魄。阴主藏受。故 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 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知矣。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马云。其所谓心意、志思、智虑。举不外于一心焉耳。故凡所以任物者谓之 心。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则万物之机。孰非吾心之所任者乎。简案、白虎通云。心 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
    心有所忆谓之意
    张云。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响而未定者曰意。李云。心已起而未 有定属者意也。简案、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又礼运注。意、心所无虑也。
    意之所存谓之志
    甲乙意下之字作有。张云。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李云。 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张云。因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张云。深志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简案、子华子。远慕作有所顾。荀 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说文。虑、谋思也。大学朱注。处事精详也。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张云。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按此数者。各有所主之脏。今皆生 之于心。此正诸脏为之相使。而心则为之主宰耳。简案、子华子处物。作有所决择。
    长生久视
    老子五十九章云。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怵惕
    史云。悚惧也。张云。怵、恐也。惕、惊也。简案、书。命。怵惕惟厉。孔注。言常悚 惧惟危。
    流淫而不止
    甲乙止、作正。张云。流淫谓流泄淫溢。如下文所云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 下者是也。
    竭绝而失生
    张云。悲则气消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故至失生。竭者绝之渐。绝则尽绝无余矣。
    神惮散而不藏
    张云。喜发于心。乐散在外。暴喜伤阳。故神气惮散而不藏。惮、惊惕也。简 案、诗。云汉。我心惮暑。笺。惮、犹畏也。国语周语。惮其牺也。注。惮、惧也。文选西京赋。惊。惮 蛟蛇。薛综注。惊、惮、谓皆使骇怖也。
    迷惑而不治
    张云。怒则气逆。甚者心乱。故至昏迷 皇惑而不治。不治、乱也。
    荡惮而不收
    甲乙注云。不、收、太素作失守。张云。恐惧则神志惊散。故荡惮而不收。上文言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与此稍同。但彼云不藏者。神不能持而流荡也。此云不收者。神为恐惧而散失也。所 当详辨。
    心怵惕
    (止)
    死于冬
    张云。此下言情志所伤之病。而死各有时也。心藏神。神伤则心怯。故恐 惧自失。者筋肉结聚之处。心虚则脾弱。故破脱肉。毛悴者。皮毛憔悴也。下文准此。色夭者心之色。赤 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也。火衰畏水。故死于冬。
    脾愁忧
    (止)
    死于春
    张云。忧本肺之志。而亦伤脾者。母子气通也。忧则脾气不舒。不舒则不 能营运。故闷而乱。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故脾伤则四肢不举。脾色之夭者。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也。土衰畏木。故死于春。
    肝悲哀
    (止)
    死于秋
    甲乙作狂妄。其精不守。令人阴缩筋挛。张云。肝藏魂。悲哀过甚则伤 魂。魂伤则为狂为妄而不精明。精明失则邪妄不正。其人当阴缩筋挛。两胁骨不举者。皆肝经之败也。肝色之 夭者。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也。木衰畏金。故死于秋。李云。悲哀亦肺之志。而伤肝者。金伐木也。
    肺喜乐
    (止)
    死于夏
    甲乙作意不存其人。简案、其人接下句似是。张云。喜本心之志。而亦伤 肺者。暴喜伤阳。火邪乘金也。肺藏魄。魄伤则神乱而为狂。意不存人者。旁若无人也。五脏之伤。无不毛悴。 而此独云皮革焦者。以皮毛为肺之合。而更甚于他也。肺色之夭者。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也。金衰畏火。故 死于夏。
    肾盛怒
    (止)
    死于季夏
    张云。怒本肝之志。而亦伤肾者。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肾藏志。志 伤则意失。而善忘其前言也。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腰为肾之府也。肾色之夭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也。水衰畏土。故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
    (止)
    精时自下
    张云。此亦言心肾之受伤也。盖盛怒虽云伤肾。而恐惧则肾脏之本。 志恐则气下而陷。故能伤精。肾主骨。故精伤则骨。痿者阳之痿。厥者阳之衰。命门不守。则精时自下。是 虽肾脏受伤之为病。然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上文曰。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义与此通。 李云。此亦肾伤也。特伤于本脏之志。为异于前耳。闭藏失职。则不因交感。精自下。志云。上节论伤肾脏之 志。此论伤肾脏之精。盖魂、魄、智、意、本于心肾精神之所生。故首言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末言恐惧而不解 则伤精。神生于精。而精归于神也。
    是故五脏
    (止)
    不可以治之也
    张云。此承篇首之问而言。凡用针者。必当察病者之形态。以酌其可 刺不可刺也。设或五脏精神已损。必不可妄用针矣。故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 针。而调以甘药也。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肝藏血
    张云。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五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调经论曰。肝藏血。血 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脾藏营
    (止)
    经溲不利
    张云。营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曰。脾藏营。营舍意。 即脾藏意也。脾虚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以脾主四肢。而脾为五脏之原也。太阴脉入腹络胃。故脾实腹胀。 经溲不利。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经、当作泾。简案、甲乙。经、作 泾。厥论亦作泾。
    心藏脉
    张云。宣明五气篇曰。心主脉。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肺藏气
    (止)
    胸盈仰息
    张云。喘喝者。气促声粗也。胸盈。胀满也。仰息。仰面而喘也。宣明 五气篇曰。肺藏魄。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甲乙。盈、作凭。注云。九墟作盈。
    肾藏精
    (止)
    实则胀
    张云。九针论曰。肾藏精志也。调经论曰。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不足则厥。
    五脏不安
    (止)
    调之也
    张云。前章言情志损伤、此分五脏虚实。故凡五脏有不安者。必审其病 形虚实。情志所属。乃可随其脏以调之。此总结前章而言其治方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