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书名:灵枢识朝代:日本人,丹波元珍作者:时间:

[卷三] 经筋篇第十三

    马云。各经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张云。凡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 相合。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独足之三阴。则始同而终不同也。所当并考。愚按、十二经 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 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 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 膝关。联于肌肉。上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 犹经之有略。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 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阳行于外。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 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会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阴之筋络诸筋。 而肝曰罢极之本。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
    起于足小趾
    张云。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邪上
    甲乙。邪、作斜。马云。邪、斜同。
    结于踵上循跟
    张云。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硬筋处也。乃仆参申脉之分。
    其别者
    (止)
    与中并
    张云。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别为柔软短筋。亦犹木之有枝也。后凡言别 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别行。由足肚之下尖处。行少阳之后。结于之外侧络穴飞阳之分。乃上 内廉合大筋于委中而一之也。
    上挟脊上项
    张云。夹脊背分左右。上项会于督脉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刚筋也。
    为目上网下结于
    张云。网、网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阖者也。目下曰。即颧也。志 云。网、当作纲。简案、上网、盖谓睫上细筋。网罗目窠者。、甲乙作、下同。
    小指支跟肿痛
    简案、支字诸家不释。盖支、枝通。谓小指枝梧于跟而肿痛。下文支缺盆小指次指支并同。
    纽痛
    说文。纽、系也。楚辞注。退出也。
    燔针劫刺
    张云。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以知为数
    方言云。南楚病愈者谓之瘥。或谓之间。或谓之知。知、通语也。
    以痛为辅
    马云。其所取之俞穴。即痛处是也。俗云天应穴者。
    名曰仲春痹
    张云。足太阳之经。应二月之气也。此与阴阳系日月篇义同。但彼以左足右足分十二经。 以主十二月。此以手六经足六经分主十二月。盖以辨阴阳盛衰之义也。志云。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 在阴者名曰痹。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故为仲春之痹。盖手足阴阳之筋。应天之 四时。岁之十二月。故其为病亦应时而生。非由外感也。
    足少阳之筋
    (止)
    结于膝外
    张云。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窍阴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胫外廉外丘阳交之次。膝外廉、阳陵泉阳关之次。此皆刚筋也。
    其支者
    (止)
    结于尻
    张云。此支自外辅骨上走于髀。分为二歧。前结于阳明之伏兔。后结于督脉之尻。 至此刚柔相制。所以联臀膝而运枢机也。
    上乘季胁
    张云。季胁下两旁软处曰。五音篇曰。少也。盖其处少骨之义。
    支者
    (止)
    为外维
    张云。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视者。正以 此筋为之伸缩也。
    颈维筋
    马云颈维之筋皆急。张云。维者牵系之谓。志云。维筋左右之交维也。简案、张注误。
    从左之右
    (止)
    命曰维筋相交
    张云。从左之右。则右目 不开。是右病由左也。然则左目不开者。病由于右可知矣。角、额角也。并跷脉而行者。阴跷阳跷。阴阳相交。 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故左络于右。伤左角之筋而右足不用。则其从右之左者亦然。盖筋之维络相交 如此也。
    孟春痹
    志云。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故为孟春之痹。
    起于中三指
    马云。盖厉兑穴起于次指。而其筋则自次指以连三指。张云。即足之中趾。厉兑之旁也。
    循结于尻
    尻字。道藏正脉熊马志本并缺。马一本作缺盆。(案此因小注有缺字下一盆字者不可从) 甲乙楼氏纲目并作膝。张仍之。为是。张云。、足胫骨也。其直者自跗循。结于膝下外廉、三里之次。
    聚于阴器
    张云。上行聚于阴器。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
    张云。太阳细筋散于目上。故为目上网。阳明细筋散于目下。故为目下 网。论疾诊尺云。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
    结于耳前
    张云。其支者自颐颊间上结耳前。会于足少阳之上关颔厌。上至头维而终也。
    脚跳坚
    张云。跳者跳动。坚者坚强也。
    卒口僻
    (止)
    故僻
    张云。僻、歪斜也。其筋自缺盆上颈颊。挟口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 下网。故凡目之不合不开。口之急纵歪僻者。皆足阳明之筋病。寒则急而热则缓也。志云。盖左筋急口僻于 左。左筋缓则口僻于右也。
    治之以马膏
    (止)
    三拊而已
    甲乙。炭作灰。(纲目同)以坐作与坐。并似是。张云。马膏、马脂也。其 性味甘平柔润。能 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温。能通经络行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桑之性平。能利关节。 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 中。便于坐而得其暖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虽不善饮。亦自 强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简案、李时珍马膏(项上也)发明。载本法云。灵枢 无注本。世多不知此方之妙。窃谓口颊僻。乃风中血脉也。手足阳明之筋。络于口。会太阳之筋。络于目。 寒则筋急而僻。热则筋缓而纵。故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寒者急而热者缓也。急者皮肤 顽痹。营卫凝滞。治法急者缓之。缓者急之。故用马膏之甘平柔缓。以摩其急。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用桂 酒之辛热急束。以涂其缓。以和其营卫。以通其经络。桑能治风痹。通节窍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 故饮美酒啖炙肉云。楼氏纲目云。以水调生桑灰于钩柄之坎缝处。连颊涂之。以收其弛。其桑钩柄别线系于肩 后。使勿走作也。王子接古方选注云。坎、颊间之坎陷也。以桑灰置之坎中。务使高下浓薄相等也。考、坎字 三说不同。然张注于高下以坐等。似为妥帖。李杲脾胃论清阳汤。治口颊腮急紧。乃为此证设焉。当并考。 志云。此治口颊僻之法也。其转筋疝诸证。治在燔针劫刺。
    治在燔针劫刺
    楼氏云。治在燔针之上。当有其病转筋者五字。如足厥阴筋行水阴气之下所言也。 盖燔针但宜施于筋寒转筋之病。其筋热缓纵者。则不宜也。
    名曰季春痹
    张云。足阳明正盛之经。应三月之气也。志云。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故为季春之痹。
    足太阴之筋
    (止)
    上结于内踝
    张云。大指之端内侧隐白也。循骨而上结于内踝。下商丘之次。
    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
    张云。络、当作结。此自内踝直上结于膝内。辅骨。阴陵泉之次。简案、有直 者必有支者。疑脱之。
    循阴股结于髀
    张云。股之内侧曰阴股。结于髀。箕门之次也。 下引脐两胁痛。甲乙下作上。是。
    孟秋痹
    张云。孟秋当作仲秋。此与下文足少阴条谬误。当迭更之。盖足太阴之经。应八月之气也。 志云。孟当作仲。酉者八月。主左足之太阴。故为仲秋之痹。
    起于小指之下
    (止)
    结于内辅之下
    甲乙下下有入足心三字。张云。起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又邪趋 内侧上然谷。并足太阴、商丘之次。走内踝之下。结于跟踵之间。与太阳之筋合。由踵内侧上行结于内辅骨。 下阴谷之次。
    主痫螈及痉
    张云。痫、癫痫也。螈、牵急也。痉、坚强反张。尤甚于螈者也。足少阴为天一之经。 真阴受伤。故为此病。
    在外者
    (止)
    不能仰
    张云。在外者与太阳之筋合。故不能俯。在内者循脊内挟膂上至项。故不能仰。 阳病者即在外者也。阴病者即在内者也。余伯荣云。足少阴之筋与足太阳之筋。上合于颈项。此脏腑阴阳之气 交也。病在外在阳者。病太阳之气。故腰反折不能俯。在内在阴者。病少阴之气。故不能仰。如伤寒病。在太 阳则有反折之痉强。在少阴则蜷卧矣。简案、小儿痫病。有内钓外钓之别。亦此理也。
    熨引饮药
    张云。熨引所以舒筋。饮药所以养血。
    所纽
    所、诸本作折。是也。当改。张云。折纽者。 即转筋之甚。发日数。病日甚者。阴亏之极也。故当死不治。志云。纽折者痫强痉也。如纽发频数而甚者。 死不治。
    仲秋痹
    张云。仲秋误也。当作孟秋。盖足少阴为生阴之经。应七月之气也。志云。仲当作孟。申者 七月之生阴也。主左足之少阴。故为孟秋之痹。
    足厥阴之筋
    (止)
    结于内踝之前
    张云。大趾三毛大敦次也。行跗上。与足太阴之筋并行。结于内 踝前中封之次。
    结于阴器
    张云。阴器者。合太阴、厥阴、阳明、少阴之筋。以及冲、任、督之脉。皆聚于此。故曰 宗筋。厥阴属肝。肝主筋。故络诸筋而一之。以成健运之用。
    治在行水清阴气
    甲乙。气、作器。张云。清理也。此言当以药治之。在通行水脏而调阴气。盖水则 肝之母也。志云。厥阴之木。气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阴之气。
    季秋痹
    张云。足厥阴者。阴尽之经也。故应九月之气。志云。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手太阳之筋
    (止)
    应小指之上
    张云。手小指之上外侧。少泽穴也。上行结于手腕外侧。腕骨阳谷之次。 上循臂内侧。结于肘下锐骨之后。小海之次。但于肘尖下两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则麻应于小指之上。是其 验也。
    后走腋后廉
    甲乙作从腋走后廉。上绕外廉。
    走太阳之前
    甲乙作出足太阳之筋前。张云。自腋下与足太阳之筋合走腋后廉。上绕肩胛。行肩外。 肩中。循颈中天窗之分。出走太阳经筋。自缺盆出者之前。同上结于耳后完骨之次也。简案、张注为足太阳。 乃与甲乙符矣。马为手太阳。误。
    痛应耳
    (止)
    乃得视
    甲乙。得、作能。马云。其颈痛应耳中鸣而痛。其颈痛。又引于颔而痛。且其痛 时。目瞑良久。 乃得开视。
    筋颈
    甲乙作筋痿颈肿。诸本亦作颈肿。但张本作。简案、肿同。足肿也。后世为肿胀之 肿。非。张云。筋颈肿。即鼠瘰之属。
    复而锐之
    张云。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针也。
    本支者
    (止)
    以痛为输
    甲乙无此四十一字。与下节手少阳之筋文重。当从甲乙删之。
    仲夏痹
    张云。手太阳之经。应五月之气也。
    手少阳之筋
    (止)
    结于腕上循臂
    上、张本作中。云小指次指之端。无名指关冲之次也。上结于手 腕之阳池。循臂外关支沟之次。马志。腕字下句。上、上声。
    曲牙
    沈氏释骨云。齿左右势转微曲者曰曲牙。简案、气穴论云。曲牙二穴。谓地仓穴。
    上乘颔结于角
    张云。颔、当作额。盖此筋自耳前行目外。与三阳交会。上出两额之左右。以 结于额之上角也。
    季夏痹
    张云。手少阳之经。应六月之气也。
    手阳明之筋
    (止)
    结于腕
    张云。大指次指之端。食指尖商阳之次也。历合谷。结于腕上阳溪之次。
    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张云。此直者。自颈出手太阳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额左角络头。以下 右颔。此举左而言。则右在其中。亦如经脉之左之右。右之左也。故右行者。亦上额右角。交络于头下左颔。 以合于太阳少阳之筋。简案、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又虚 里之动。独应于左。则经筋之有偏于左者。不可言无也。张注难凭。
    孟夏痹
    张云。手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故应四月之 气。
    手太阴之筋
    (止)
    结于鱼后
    甲乙。鱼下有际字。张云。手大指上少商之次也。鱼后、鱼际也。
    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甲乙。合贲、作合胁。季胁、作季肋。是。张云。散贯于胃上贲门之分。 与手厥阴之筋合。下行抵季胁。与足少阳厥阴之筋合也。按、四十四难七冲门者。胃为贲门。杨玄操云。贲 者、膈也。胃气之所出。胃出谷气。以传于肺。肺在膈上。故胃为贲门。详此则经络之行于三焦。脏腑之列于 五内。其脉络相贯之处、在上焦则联于咽喉中焦则联于贲膈。下焦则联于二阴。舍此三处。无所连属矣。
    息贲
    马云。本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肺脉滑甚为息贲。
    仲冬痹
    张云。手太阴之经。应十一月之气也。
    手心主之筋
    (止)
    结于肘内廉
    张云。中指中冲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后大陵之次。并手 太阴之筋。上结于肘中廉、曲泽之次。
    上臂阴
    (止)
    挟胁
    张云。上臂阴天泉之次。由曲腋间并太阴之筋。结于腋下。当天池之次。下行 前后。布散挟胁。联于手太阴足少阳之筋。
    结于臂
    张云。臂、当作贲。盖此支并太阴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结于贲也。志云。臂当作贲。贲 叶臂。散于胸中。结于贲门。故成息奔也。
    支转筋
    甲乙。筋、下有痛手心主四字。
    孟冬痹
    张云。手厥阴以两阴交尽之经。故应十月之气。
    手少阴之筋
    (止)
    结肘内廉
    张云。小指内侧。少冲次也。 结于锐骨、神门次也。肘内廉。少海次也。
    循臂
    张云。臂字亦当作贲。盖心主少阴之筋。皆与太阴合于贲而下行也。楼氏云。臂、当作胸。
    心承伏梁下为肘网
    张云。承、承于下也。伏梁坚伏之积也。网、如罗网之牵急也。手少阴之筋。 起于小指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挟乳里。结于胸中。下系于脐。故在内则为内急。为伏梁。在外 则为肘网。及当其所过之处。则为转筋等病。
    经筋之病
    (止)
    无用燔针
    张云。此以下皆结上文经筋为病而总言之也。马云。寒急有阴阳之分。背 为阳。阳急则反折。腹为阴。阴急则俯不伸。故制为刺者。正为寒也。(刺即燔针)简案、张以阳急阴急 为足太阳少阴。非。
    名曰季冬痹
    楼氏以此五字。移前段唾血脓者死不治下。张同。云手少阴之经。应十二月之气也。 此节旧在后无用燔针之下。盖误次也。今移正于此。
    足之阳明
    (止)
    皆如上方也
    甲乙。、作僻。马云。、僻同。口僻之义。此申言胃与小肠二经之 筋。其有病当治法如前也。足之阳明胃经。手之太阳小肠经。其筋若急。则口与目皆为。其目亦急。不 能猝然视物。治之者。用燔针以劫刺之。以知病为刺数。以痛处为输穴。故曰治法如右方也。前俱详言。而又 申言之。叮咛之意也。简案、志以上方为右之方。误甚。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