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书名:灵枢识朝代:日本人,丹波元珍作者:时间:

[卷四] 本藏篇第四十七

    诸本无篇字。马云。内推本脏腑吉凶善恶。故名篇。
    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张云。奉、养也。周、给也。人身以血气为本。精神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而 性命周全矣。
    经脉
    张云。经脉者即营养之道。营、运也。濡、润也。营行脉中。故主于里而利筋骨。
    温分内
    张云。肉有分理。故云分肉。卫行脉外。故主表而司皮毛之开阖。
    御精神故魂魄寒温
    张云。御、统御也。适、调燮也。
    营覆阴阳
    张云。覆、包藏也。
    精神专直
    张云。专直如易系所谓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言其专一而正也。
    无以相倚也
    张云。倚、偏也。一曰当作异。
    参天地测阴阳而运四时
    运、诸本作连。唯志作运。张云。副、配也。连通也。
    化五节
    张云。应五行之节序。而为之变化也。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
    甲乙四下有变字。各下更有各字。
    心小则安
    (止)
    无守司也
    甲乙邪弗能伤。注。太素云。外邪不能伤。又易伤于邪。注。太素亦作外 邪。又杨上善云。心脏言神有八变。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变则四脏可知。 故略而不言也。张云。心小则怯。故必多忧。大则不固。故邪易伤之。高则满于肺而窍多不利。下则阳气抑而 神必不扬。心脆者火必易动。偏倾者不得其中。此其所以各有病也。志云。肺者心之盖。故心高则满于肺中。 在心主言。在肺主声。满则心肺之窍闭塞。故闷而善忘难开以言也。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按、邪气脏腑篇。 五脏脉微小为消瘅。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脆弱。则津弱微薄。故皆成消瘅。
    肺小则少饮止胸偏痛也
    甲乙无喝字。肩息喘息。居贲作逼贲易伤。注。一云易伤于热。喘息鼻 衄。张云。喘喝气喘声急也。肩息、咳耸肩喘息而咳也。居当作苦。肺下则气道不利。故苦于贲迫而胁下痛 也。志云。贲乃胃脘贲门。在胃之上口。下则肺居贲间。而胃脘迫肺。血脉不通。故胁下痛。肺伤者。肺痿 也。简案、张改居作苦。以贲为奔之义非也。当根据甲乙作逼贲。仍志注为贲门。以前后文例推之。肺小则下。 恐脱安字。
    肝小则脏安
    (止)
    胁下痛也
    甲乙无脏字。下脾肾并同。苦作善。切作加。作急。胁下痛也。之痛上 有偏字。马云。支别者。上奔迫切。胁下多闷。张云。上支贲切。谓肝经上行之支脉贲壅迫切。故胁为闷。 为息贲喘息也。志云。肝居胃之左。故大则逼胃。而胃脘上迫于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则苦于膈中。且胁下 痛。肝脉贯膈上注肺。故高则上支贲切。胁为息贲。简案、支非支别之谓。王冰六元正纪支痛云。支、拄 傍也。胁字句。此谓上支拄于贲门。切迫于 胁下。而为息贲者。肝高而上逼于肺也。史有肺肝相附语。亦恐近焉。经筋篇及五十六难。并以息贲为肺病。 此肝病及肺也。
    脾小则脏安
    (止)
    善胀也
    甲乙。善满作。张云。凑、塞也。、胁下软肉处也。音秒。季胁、小 肋也。简案、凑训塞未见所据。说文聚也。
    肾小则脏安
    (止)
    人之所苦常病也
    甲乙肾大则注云。一本云耳聋或鸣。汗出不可以俯仰。注。一云背急 缀耳脓血出。或生肉塞。志云。夫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俯仰。肾附于 腰脊间。故病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狐乃阴兽。善变化而藏。睾丸上下。如狐之出入无时。 此肾脏之疝也。张云。五变者。曰小大。曰高下。曰坚脆。曰端正。曰偏倾也。人有五脏。脏有五变是为二十 五变。人所苦于常病也。
    赤色小理
    (止)
    心偏倾也
    甲乙心下坚无下字。是乃与下文心脆对。志云。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细密。 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脂。五脏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细。即知脏形之大小。KT、胸下蔽骨也。简 案、赤色二字。该下文粗理者无KT者而言。次节白色青色并同。
    巨节反膺
    (止)
    肺偏倾也
    甲乙注反、一作大。甲乙疏、作竦。注。一作欹。马云。疏当作竦。张云。 胸前两旁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喉。合腋、张胁者。腋敛、胁开也。 胁偏疏者。胁骨欹斜而不密也。
    广胸反
    (止)
    肝端正
    甲乙兔作脆。膺作胁。并是。张云。胫骨近足之细处曰。今详此反。兔以 候肝。似以胁下之骨为也。反者胁骨高而张也。兔者胁骨低合如 兔也。志云。兔者胸胁交分之扁骨。内膈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广 胸反者。肝高合胁。兔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脉下循于腹之章门。上循于膺之期门。在内者从肝别 贯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简案、考字书无胸骨之义。张志以意释之。然于原文极切。今从之。
    扬唇者
    张云。脾气通于口。其荣在膂。故脾之善恶。体于唇而可知也。
    高耳
    张云。肾气通于耳。故肾之善恶。验于耳而可知也。
    持则安减则病也
    张云。凡以上诸变。使能因其偏而善为持守。则可获安。若少有损减。则不免于病矣。
    犹不能减也
    甲乙。减、作感。简案、王冰注真至要。感邪而生病也。云外有其气而内恶之。中外不 喜。因而遂病。是谓感也。
    邪之舍也
    (止)
    反复言语也
    甲乙。苦、作善焦。人平作人卒。(卒字接句下)张云。五脏六腑。所以 藏精神水谷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不可以为人平。谓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简案、 平作卒。为是。
    肺合大肠
    (止)
    腠理毫毛其应
    张云。肺本合皮。而大肠亦应之。心本合脉。而小肠亦应之。胆胃皆然。 故表里之气相同也。惟是肾本合骨。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何也。如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气。 以温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应腠理毫毛也。简案、甲乙云。肾之应毫毛。于义为错。此不考耳。本输篇曰。三 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盖三焦膀胱。但是指下焦膀胱。膀胱为太阳经。主周身之表。肾与膀 胱合。所以应腠理也。马云。左肾合膀胱 右肾合三焦。恐非也。
    皮肉不相离者
    张云。坚实之谓。志云。上文以脏合腑。而腑应形。此以脏合形。而形合腑。皆 阴阳外内交互之妙用。
    心应脉
    (止)
    小肠结
    张云。心与小肠为表里。心应脉。故小肠腑状。亦可因脉而知也。然脉行皮 肉之中。何以知其浓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冲、虚也。诸阳经脉。言脉之浮浅而外见者也。纡屈、盘曲 不舒之谓。
    脾应肉
    (止)
    上管约不利也
    甲乙。无小褒累、作无小裹。标紧多少里累、作多少。马云。亦裹 作。张云。么、细薄也。约、不舒也。少裹累之义未详。高志斋谓揣其肉。而少有累然结实者之谓。简案、 博雅。么、微也。里作裹。义自明。
    无约者
    简案、约、纹也。
    胆结也
    张云。胆气不舒之谓。
    肾应骨
    (止)
    膀胱结也
    张云。肾与膀胱为表里。而三焦亦合于肾。故上文曰。肾合三焦膀胱。腠 理毫毛其应。所以三焦膀胱之状。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倪氏云。太阳之气主皮毛。三焦之气通腠理。是以视 皮肤腠理之浓薄。则内应于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随三焦之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三焦者。少阳之气也。本经云。 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以皮毛皆应于三焦膀胱。朱永年曰。经云。溪谷属骨。是肌肉之属于骨也。又曰。 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是骨肉皮毛交相资生者也。故曰。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
    视其外应
    (止)
    知所病矣
    张云。外形既明。五内可察。病亦因而可知矣。所谓病者。如上文二十 五变之类。皆是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