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书名:灵枢识朝代:日本人,丹波元珍作者:时间:

[卷五] 水胀篇第五十七

    诸本无篇字。
    水始起也
    (止)
    此其候也
    马云。病方起时。目之下为窠。(俗云卧蚕)其微有所肿。如新卧起之 状。大抵人之卧起者。其目窠上必肿也。颈脉人迎穴也。此脉动于颈。而咳动于内。在阴股则冷。在足胫则 肿。在上腹则大。以手按其腹。则随手而起。如裹水状。此水病已成。而可验者也。(按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 结谓之水启玄子云三阴者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又按本经五癃津液篇有云五谷精气和合而 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腰背痛 而胫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 则为水胀又按论疾诊尺篇言风水肤胀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而不起则当知随手 而起为有水无风而不起为有风有水也)张云。阳明之脉。自人迎下循腹里。而水邪乘之。故为颈脉动。水之 标在肺。故为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腹乃太阴。邪始于阴分也。HT、同。凡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 故病水者亦若是。以上皆水肿之候。简案、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亦与本节及论疾诊尺篇文同。不谓之人迎而谓颈脉者。非诊之而始知其动之疾。以其望而知颈脉之疾也。
    肤胀者
    (止)
    此其候也
    甲乙。、作壳壳。张云。、鼓声也。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者。阳气不行。 病在气分。故有声若鼓。气本无形。故不坚。气无所不至。故腹大。身尽肿。若因于水。则有水处肿。无水处 不肿。此为可辨。然有水则皮泽而薄。无水则皮浓。寒气在肤腠之间。按散之。则不能猝聚。故而不起。腹 色不变。即皮浓故也。愚按、此上两条云。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者属水。而不起者属 气。此固然也。然按气囊者。亦随手而起。又水在肌肉之中。按而散之。猝不能聚。如按糟囊者。亦而不起。 故未可以起与不起。为水气的辨。但当察其皮浓色苍。或一身尽肿。或自上而下者。多属气。若皮薄色泽。或 肿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属水也。简案、论疾诊尺篇云。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亦与本 节同。又金匮要略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又云。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巢源云。燥水谓水气溢于皮肤。因令肿满。以指画肉上。则隐隐成文本者。名曰燥水。以指画肉上。随画随散。 不成文本者。名曰湿水。由此推之。肤胀、即金匮所谓皮水、风水。巢源所谓燥水也。然胀不可拘起与不起之 说。当为实验之言也。壳、玉篇。物皮空也。字亦从鼓从空。盖中空之义。诸注为鼓声。岂有不坚而有声之 理乎。
    腹胀
    (止)
    此其候也
    马云。鼓胀与肤胀等。不言按之起与不起。当亦是不起者。惟其腹筋起者为辨。 又按素问腹中论。黄帝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 剂知。二剂已。此方果有奇验云。李云。鼓胀肤胀。大同小异。只以色苍黄。腹筋起为别耳。
    肠覃
    (止)
    此其候也
    甲乙。癖、作瘕。、作息。离脏、作离岁月三字。诸本唯作离岁。独志改作离 脏。张云。覃、延布而深也。寒气与卫气相搏。则积不行。留于肠外。有所系着。故癖积起肉生。病日以 成矣。肉、恶肉也。离岁、越岁也。寒邪客于肠外。不在胞中。故无妨于月事。其非血病可知。盖由汁沫所 聚。而生此肠覃之候也。简案、覃义未详。盖此与蕈同。慈在切。唐韵。菌生木上。又玉篇。 蕈、地菌也。肠中垢滓。凝聚生肉。犹湿气蒸郁。生蕈于土木。故谓肠覃。正字通。方书、鼻疣曰肉。亦 谓之菌。鼻通息。故从息。菌乃与肠蕈之义符。但以鼻息释者。误。说文。、寄肉也。即生息一肉之 义。甲乙作息肉可证。离岁、历岁也。离训历。见诗小雅小宛疏。肠覃治方。陈氏三因乌喙丸。罗氏卫生宝 鉴有露丸。见丸等。当并考。
    石瘕
    (止)
    可导而下
    甲乙。下下有之字。张云。、凝败之血也。子门闭塞。则血留止。其坚如石。 故曰石瘕。月事不以时下。惟女子有之也。故可以导血之剂下之。按篇首帝有石水之问。而此下无答。必阙失 也。考之阴阳别论曰。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其义即此。简案、说文。、凝血也。五脏生成 篇。赤如血死是也。导、谓坐导药。其病在胞中。故用坐药以导下之。张注非。
    先泻其胀之血络
    (止)
    去其血络也
    甲乙。胀、作腹后。血络、作血脉。张云。先泻其胀之血络。谓 无论虚实。凡有血络之外见者。必先泻之。而后因虚实以调其经也。刺去其血络。即重明先泻之义。按本篇自 水而下所言者。凡六证。而此独以二证之刺为问者。盖水俞五十七穴。已详于水热穴论。故不必再问。此云肤 胀鼓胀者。盖兼五证而统言之。辞虽简而意则赅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