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总病论》
书名:伤寒总病论朝代:宋作者:庞安石时间:公元1100年

[卷第五 天行温病论]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病患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 在少阴厥阴。(少阴火,厥阴木。)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内烦不得卧善惊,目光无精。 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耳。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则小便难,发汗则谵语, 加温针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尿,宜葳蕤汤。(方在温病方论中。)因发汗后,身体不恶寒, 而反恶热,无下证者,名曰风温,
    知母石膏汤
    。 知母(一两)石膏(一两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黄升麻人参杏仁羌 活防风(各半两)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通口与之取汗。 病患素伤于寒,因复伤于寒,变成温疟,寒多热少者,华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 寒热相半者,
    丹砂丸
    。(兼治间日疟子。) 丹砂人参(各一钱)附子(一个,半两者) 细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叶汤,吞下二三十丸,发前三服。中病则吐,或身习习麻木,未中 病加至四十丸。间日发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温疟内热甚,昏昏嘿嘿者,麦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门中。)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
    。 石膏(四两)知母(一两半)甘草(半两)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 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药,取一升半,温饮一盏。 温疟之为病,先热后寒。 病患尝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头目痛妄言, 治在少阴,不可发汗。汗出则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变,名曰重,如此者医杀之耳。 治湿温如前证者,白虎汤主之。(方在伤寒厥阴门中。) 湿温多汗,妄言烦渴,
    石膏甘草散
    。 石膏甘草(等分) 细末,浆水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庞曰∶愚医昧于冷热之脉,见足胫冷,多行四逆辈,如此医杀者不可胜计。湿温脉小紧,有如 伤寒脉,但证候有异,数进白虎,则胫自温而瘥也。 病患素伤于热,因复伤于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小柴胡证罢,此为坏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数滑胃气实,荣长即阳盛怫郁不得出,胃实即牢难, 大便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复发汗,令阳气盛不周;复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 荣卫相搏,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燥 齿黄而大渴,过经坏病。(巢氏亦载此一候,今列入证中,经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证。
    三黄石膏汤
     石膏(一两,研)黄连黄柏黄芩(各半两)香豉(二合半)栀子(五个)麻黄(三 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剂,其效如神。 《深师方》曰∶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 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古方表里兼疗者,思以三黄汤解其内,有所增 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黄石膏汤。 论曰∶伤寒发汗,或下或误,后三焦热,脉候洪数,谵语不休,昼夜喘息,鼻中屡衄血,而疾 势不解,身目如发黄,狂躁欲走,宜三黄石膏汤。 以上四种温病,王叔和所谓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风温与中风脉同,温疟与伤寒脉同,湿 温与中湿脉同,温毒与热病脉同,唯证候异而用药有殊耳,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