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活人书》
书名:类证活人书朝代:宋作者:朱肱时间:公元960-1127年

卷第八

    此一卷论发热。大抵伤寒。寒多易治。热多难愈。伤寒发热者。以其寒极则生热。治法多用 冷药。故令热不去。仲景热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不渴外有微热者。用小柴胡加桂汤。皆温 表之义也。近时多行小柴胡汤。不问阴阳表里。凡伤寒家皆令服之。此药差寒。不可轻用。虽不 若大柴胡汤小承气汤之紧。然药病不相主。其为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汤而成阴证者甚多。仲 景虽云。伤寒中风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为是少阳证。当服小柴胡。不必少阳证 悉具耳。况本方又有加减随证增损。古人方治。审谛如此。后人妄投。良可怪也。
    (五十五)问发热
     发热而恶寒者。属太阳也。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盖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分肉寒气留于外。 皮肤致密。则寒栗而发热。宜发其汗。麻黄汤(正方二十)大青龙汤(正方三十五)主之。若发热 微恶寒者。柴胡桂枝汤。(正方三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汤。(正方四)主之。若吐利发热恶寒者。霍乱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若发汗已。身体灼热者。为风温也。○身热汗出。然者。 属阳明也。(阳明病脉浮者宜桂枝)(正方一)(微汗之。脉实者调胃承气汤下之)(正方四 三)大便不秘者。白虎汤和解。(方六十四)(若阳明病发汗多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正四 十一)(盖汗多发热者。胃汁干故也。仲景云。太阳证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 调胃承气汤)(正四三)(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宜下之)○脉细头 疼呕而发热者。属少阳也。(少阳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语。 )○病患不渴。外有微热者。小柴胡加桂也。(杂三十九)(小柴胡加桂主表热最良。此法不特 伤寒也。仲景表有热者。小柴胡加桂也。里有热者。白虎加人参也)(正六五)(大抵身热不饮 水者。为表热也。口燥烦渴者。为里热也。二药均治发热。然分表里。不可不知也)○发汗已。 身灼热者。名风温。(素问云。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其人素伤于风 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身热常自汗出。此名风温。在第六卷第四十五问也)○病患 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宜大柴胡汤下之。(正方三十)(大便秘者。加大黄)假 令已下。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当汤主之。(正九十一) ○若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正二十九)主之。(脉浮者。以汗解。脉实者可下之)○又 问阴证有发热者乎。太阴厥阴皆不发热。只少阴发热有二证。仲景谓之反发热也。少阴病初得之 。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正廿三)主之。(少阴病脉沉发汗则动经。此大略之言耳。脉 应里而发热在表。亦当以小辛之药泄汗而温散也。仲景云。伤寒之病从风寒得之。表中风。寒入里 。则不消。须用温药少汗而解)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 之。(正八十一)大抵阴证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下利手足厥也。
    (五十六)问热多寒少
     太阳热多寒少有三证。有热多寒少而不呕。清便自可者。有热多寒少而脉微弱者。有热多寒少 而尺脉迟者。其用药皆不同也。○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 各半汤。(正方二)○热多寒少而脉都大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正方四 )主之。(若脉浮虽热多寒少。亦自可发汗也)热多寒少而尺中迟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黄。 (正三十七)以养其血。尺尚迟。再作一剂。然后时用小柴胡汤、(正二十九)桂枝二越婢一汤 (正方四)辈小剂随证治之。
    (五十七)问潮热
     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证云。其热不潮。未可与也。则知潮热 当下无疑矣。虽然。 更看脉与外证。脉若弦若浮。及外证恶寒。犹有表证。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正二十九)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正四十二)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也。(仲景云。日晡发 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大承气)(正四二)(大柴胡也)(正三十)脉虚者。桂枝也。(正 方一)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硬者。大柴 胡下之。(正三十)○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正三十四)主之。○又有日晡发 潮热已而微利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正二十九)(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 而呕。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潮热者。实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下之。阳明潮热。大便溏。胸满 不去者。小柴胡 汤主之)。○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冬阳明病脉浮而紧。必发潮热。发作有时。但脉浮 者。必盗汗黄芩汤主之)(正八十五)以上潮热。并属阳明也。○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 汤一证。(正三十八)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五十八)问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 也。(正二十九)○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正三十)○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 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正三十二)○仲景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分争。往来 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主之。又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 喜呕。或胸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小柴胡主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主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 。复下之。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柴胡桂 枝干姜汤也。
    (五十九)问伤寒疟状
     形证似疟。有太阳证。有阳明证。有妇人热入血室证。太阳证。服桂枝汤。(正方一)大 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正三)伤寒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日一二发者。麻黄桂枝各半汤。 (太阳证形似疟寒热等者。与桂枝二麻黄一汤。热多寒少者。麻黄桂枝各半汤)(正方二)○有 阳明证。病患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正四二) ○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小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
    (六十)问汗之而寒热者
     太阴证发汗后。根据前寒热者。须看脉如何。若脉浮数。或洪大。则表证犹在。当再表也。如桂 枝汤、(正方一)或桂枝二麻黄一(正方三)之类。医人为见已汗、或已下而发寒热。不敢再表。 误矣。盖脉浮为在表。表之必愈也。○或得汗而解。复如疟状。日晡而发者。此属阳明也。若脉 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正三十)大承气(正方四一)也。○若发汗后只恶寒者。虚也。发汗 后只发热者。实也。只恶寒属芍药甘草附子汤。(正七二)只发热属调胃承气汤。(正方四三)○ 若厥阴证。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正七五)
    (六十一)问汗之而仍发热者
     素问云。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谓之阴阳交。交者死也。又云。 热病已得汗而脉躁盛者死。今不与汗相应。是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大抵病患得汗而脉静者生。 今汗之而仍发热者。若脉浮数。则表证犹在。汗之必愈也。仲景云。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脉 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正一)发汗后不敢再表者。为脉沉实耳。脉若浮者。须再汗也。 发汗后不恶寒。只发热脉沉实。或狂语。此为胃实阳盛。即不可再汗也。须当下之设令下后。又 不解。表里邪亦衰矣。仲景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宜调胃承气汤。(正四十 三)和其胃气也。太医云。若伤寒得汗后。热不退。发昏及狂言者。便可用承气汤。(正四十 二)下之立愈。未瘥再服。若汗后热不解。但心下痞呕逆。又自利。大柴胡去大黄主之。( 正方三十)○又有太阳证合行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仍发热者。真武汤(正方一百五)主之。 ○更有风温一证。初得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虽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属葳蕤汤。 (杂四十五)(岐伯所谓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若伤寒得汗后。病解。虚羸微热不去。可行 竹叶石膏汤。(正方九五)随其虚实而治之。
    (六十二)问下之而热不退者
    (劳复食复附) 仲景云。病患脉微而涩。为医所病。大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盖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阳微恶寒四逆汤主之。(正七十 五)阴弱发热。为内热葶苈苦酒汤主之。(杂方十六)大抵伤寒八日以上。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仲景云。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又有医人多用丸子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 主之。(正方四九)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正方四十五)○又问伤寒瘥后发热者何也。此名劳食复也。病新瘥。血气尚 虚。津液未复。因劳动生热。热气既还。复入经络。名曰劳复。仲景云。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 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脉浮者以汗解。(宜柴胡桂枝汤)(正三十一)脉实者以下解。(宜 大柴胡汤)(正方三十)又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正方九十六)麦门冬汤(杂 一百二十六)雄鼠屎汤、(杂七十七)七味葱白汤、(杂一百十八)皆可选用。○又食复者。大 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因尔发热名曰食复。大抵新病瘥。多因伤食 。便作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证。可与生姜泻心汤。(正方六十三)仲景于枳实栀子 汤证云。若有宿食。内大黄如薄棋子五六枚。服之愈。黄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食相搏。 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河。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食肉则 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