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明理论》
书名:伤寒明理论朝代:宋作者:成无己时间:公元1142年

[卷中] 悸

    伤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悸者也。饮水多。 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 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 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 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 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 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挟邪者。与其气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 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不为宣布。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 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 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KT。溢于皮 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 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 浅者乎。医者可不深究之。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