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
书名:伤寒论条辨朝代:明作者:方有执时间:公元1368年—1644年

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神农本经。药三百六十五种。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数。应三才而合四时。此本草之所以 权舆也。厥义尚矣。梁陶隐居。进明医别录。倍之为七百三十种。而义犹在焉。迨夫唐本图经。 蜀唐慎微证类。以至宋嘉政和。重定重修。义皆不论。旁搜远访。务在增多。凡见闻所及。有 关用验者。莫不兼收并录。实总一千七百四十六种。而药无遗品。本草称大备。疾病之需。卫生之 具。天下至今为永赖焉。然一百一十三方。用者九十一种耳。旧本皆一一注性味于各方药下。烦 冗无义。今具钞而附说。以为初学仓卒。易于检对之便。余则略云。 桂枝桂。味甘辛。大热。有小毒。主温中。利肝肺气霍乱转筋头痛出汗。止烦。坚骨 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神农本经。有牡桂菌桂。辛温无毒。无桂枝。桂。别 录以下有桂。上文钞者是。皆无桂枝。别说云。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 取其轻薄而能发散。愚按诸家本草。桂虽云辛甘大热。本经则言辛温。皆无发散之说。经于发汗。 曰宜麻黄汤。曰宜桂枝汤云云者。以例言也。出汗不出汗。有权在经。深思宜之一字。则有所宜 者。必有所不宜者在。宜于此者。必有不宜于彼者在。此经之言外意。读者要当潜心察识。然后 可以用经之权。而能神经之妙矣。苟徒泥于发散。发汗云云。此成无己所以凿发散之谬注也。后 此。人人遂皆自然其说而以为说。殊不思人之用桂。大率皆皮。而无用枝者。经于桂枝。凡用皆 云去皮。去皮者。非谓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经用枝。故有去皮云耳。经既去皮而 用枝。则是去人之所用于不用。而用人之所不用以为用。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可知矣。 岂取发散云乎哉。不在此也。然则所取何。曰。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则是枝必桂中奇才 妙用。人虽皆未及知。而经则独知之深者。以其从阳而敏于走卫也。得之者。惟主理疏不足。宣 导百药无所畏是也。) 麻黄。味苦。温。无毒。主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上气。除寒热。 通腠。理疏。解肌。泄邪恶气。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陶隐居云。用之折除节。节 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药性论。根节能止汗。日华子。通九窍。开毛孔皮 肤。) 葛根。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 (陶隐居云。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药性论云。能治天行上气呕逆。近世方书。谓野葛 有毒。伤胎。遂将妊娠妇人方中葛根。改为家葛。殊不思本草作于神农氏。当此之时。人尚无家。 葛焉家哉。有野葛者。自是一种。大毒杀人。不啻伤胎而已。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非葛也。若 因此物。道听途说。岂不迂哉。) 柴胡。味苦。平。无毒。主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 五脏游气。(药性论云。主时疾内外热不解。萧炳云。主痰满胸胁中痞。柴。本经作茈。广韵 如此。) 芍药。味苦酸。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寒热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去水气。 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中恶腹痛。(本经一耳。别录分赤白为二用。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 止痛散血。古人采自山野。山野多赤。后世好奇尚白。取办于种莳。虽得白多而肥大。乃出自人 为。而物已失其天性矣。故难责效。风寒所用。义自赤者。经无明文。古意本来如此。若芍药甘 草汤方。明书白者。此用白也。药性论云。能蚀脓。衍义云。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甘草。(国老)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邪气。长肌肉。温中。解百药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陶隐居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故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药性论云。忌猪肉。) 栝蒌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 (反乌头。日华子云。治热狂时疾。) 实名黄瓜。主胸痹。(图经云。疗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识人。) 近时方书及称呼皆无栝蒌根。惟有天花粉。谓天花粉即栝蒌根。殊不知栝蒌者载在本经。而 天花粉者。自本经别 录。以至唐蜀诸家本草。皆所未有。在政和以后所收七十五种之内。功用虽相若。而物则殊别。 正尔谓彼即此。亦失论矣。 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泄利。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云。 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日华子云。主天行热病。) 黄连。味苦。寒。无毒。主明目。肠。腹痛。下利。五脏冷热。调胃浓肠。(日华子云。 止惊悸烦躁。天行热疾。药性论云。忌猪肉。恶冷水。)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 咳逆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时气呕逆。(迩来下俚。因经有渴者去半夏之文。释者 以燥津液为说。遂讹为燥。谓半夏燥药。凡用以贝母代之。夸奇矜贵。以自高炫。道邪悖邪。 诚可笑也。药性论云。开胃健脾。忌羊血饴糖。反乌头。) 生地黄。味甘。寒。无毒。除寒热。(本经止于干地黄下云生者尤良。无生名。) 麦门冬。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结气。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定肺气。安 五脏。(日华子。治时疾热狂。) 人参。味甘。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疗胸胁逆满。霍乱吐逆。 调中止消渴。(反藜芦。) 术。味苦。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止汗。除热。消食。风眩头痛。消痰水。除心下急 满。及霍乱吐下不止。(陶隐居云。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 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药性论云。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日华子云。 治山岚瘴气。衍义云。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见分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 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耳。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 药。功效尤速。殊不详本草原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谨按嘉本草序。谓本草虽世 传作于神农氏。盖仲景华 佗诸贤之所编述也。然则经文术上其曰白者。无乃后之好事者之所加欤。惟白之加。则今之术皆 出种莳。务白以求售。医之为道。本来面目。尚存几何哉。) 大戟。味苦。寒。有小毒。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利大小肠。(反甘草。日华子云。 泄天行黄病瘴疟泽漆根也。) 泽泻。味甘咸。寒。无毒。除五脏痞满。逐膀胱三焦停水。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药性论云。 宜通水道。) 知母。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疗伤寒久疟烦热。(陶隐居云。甚疗热结。) 旋复花。味咸。温。冷利。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去五脏间寒热。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 心胁痰水。膀胱留饮葶苈。味辛苦。寒。无毒。主瘕积聚。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 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药性论云。有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衍义云。 用子。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 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 甘遂。味苦。寒。有毒。主大腹。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 胱留热。(反甘草。) 五味子。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苏恭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茵陈蒿。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遍身发黄。小便不利。(日 华子云。治天行时疾热狂。) 荛花。味苦辛。寒。有毒。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瘕。荡涤肠胃中留癖。 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疗痰饮。(衍义云。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 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有是证者。方可用之。) 细辛。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破痰。利水道。(反藜 芦。陶隐居云。最能除痰明目。药性论云。忌生菜。日华子云。忌狸肉。 衍义云。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真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治头面风不可缺也。叶 如葵叶。赤黑。非此即杜蘅。杜蘅叶形马蹄。俗云马蹄香是也。近时用者皆此物。人亦莫知其 非。别说云。单用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闻 平凉狱中尝治此。故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以不识多寡之用。因以有此。) 连翘。味苦。平。无毒。主寒热。(衍义云。治心经客热最胜。翘。经作轺。注云连翘根也。 今之用者。皆于本草无明文。用者宜审。) 桔梗。味辛苦。微温。有小毒。主胸胁痛如刀刺。除寒热风痹。疗喉咽痛。(药性论。主气 促嗽逆。衍义云。治肺热气奔促。咳逆。肺痈。排脓。) 当归。味甘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 疡。(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血。药性论云。补女子诸不足。别说云。气血昏乱者。服之立 定。此盖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圣人立当归之名。必因此出矣。) 通草。味辛甘。平。无毒。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出音声。(陈士良云。茎名木通。主理 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 升麻。味甘苦。平。无毒。主解百毒。辟疠疫瘴气。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 毒。喉痛口疮。(图经云。解伤寒头痛。本经无。别录有。) 大黄将军)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 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日华子云。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 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疾。利大小便。并一切疮疖痈毒。别说云。谨按大黄收采时。皆以火烧 石干。欲速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不须更多炮炙。少蒸煮之。将军者。言戡定祸乱创建太平。 止戈为武之谓也。) 葳蕤。味甘。平。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陶隐居云。按本经。有女葳。无葳蕤。别录无 女葳。有葳蕤。日华子云。除烦闷。止渴。润心肺。治天行热狂。图经云。主贼风。手足枯痹。 四肢拘挛。按陶云。则女葳葳蕤之为物虽不殊。而文本之差误则明甚。) 天门冬。味苦甘。大寒。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保定肺气。去寒热。(博物志云。禁食鲤 鱼。药性论云。误食鲤鱼中毒浮萍解之。衍义云。治肺气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 寒多人禁服。) 贝母。味辛苦。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反乌头。 药性论云。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胆。与连翘同。日华子云。消痰润心肺。别说云。能散心 胸郁结之气。殊有功。) 蜀漆。味辛。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坚痞结积聚。疗胸中邪结气。吐出 之。常山苗也。(药性论云。能主疗鬼疟多时不瘥。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不可多进。令人 吐逆。下肥气积聚。) 商陆根。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胀疝瘕。除痈肿杀鬼精物。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 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如人形者有神。(图经云。俗名章柳根。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苏 恭云。白者入药用。赤者见鬼神。甚有毒。但贴肿外用。若服之伤人。乃至利血不已而死也。日 华子云。得大蒜良。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协肿毒。敷恶疮。本经。无根字。) 海藻。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项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瘕。坚气。腹中上下鸣。 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留气热结。利小便。 浓朴。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 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利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浓肠胃。(药性论 云。忌豆。食之者动气。味苦辛。大热。能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 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患虚而尿白。日华子云。 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脏一切气。衍义云。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 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 枳实。味苦酸。寒。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 脏。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药 性论云。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衍义云。 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祥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 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散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 其意如此。) 竹叶。竹叶味苦平。大寒。无毒。主咳逆上气。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淡竹叶味辛平。 大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苦竹叶及沥。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陶隐居云。竹类 甚多。此前一条云是竹。次用淡苦尔。药性论云。淡竹烧沥。治卒中风失音不语。日华子云。 苦竹作沥。治中风失音。功用与淡竹同。食疗云。淡竹沥大寒。主劳复。茹。主噎膈鼻衄。) 大枣。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 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药。补中益气。除烦闷。疗心下悬。肠。生者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 热。羸瘦不可食。(陶隐居云。南枣大恶。孟诜云。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诸处不堪入药。生 者。食之过多。令人腹胀。日华子云。牙齿有病患。切忌食之。食疗云。多食动风。发冷风。并 咳嗽。衍义云。先青州。次晋州。此二等可煞曝入药。益脾胃为佳。余止可充食用。) 杏核仁。味甘苦。温。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时行头痛。解肌。消心 下急。(解锡毒。陈藏器云。利喉咽。润五脏。去痰嗽生熟俱得。半生半熟杀人。日华子云。 实多食。伤神损筋骨。有数种。皆热。小儿尤不可食。多致疮痈。及上膈热。) 桃核仁。味苦甘。平。无毒。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 除卒暴击血。破瘕。通月水。止痛。(衍义云。桃有数种。惟以山中自生者。为正。) 栀子。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主热气。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酒炮鼻。 (药性论云。杀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解五种黄病。治时疾。除热。衍义云。仲景治发汗 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 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 吴茱萸。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 理。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药性论云。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 腹痛。不可胜忍者。可愈。孟诜云。主心痛下气。除呕逆脏冷。开目者。不堪食。衍义云。须深 汤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梓白皮。味苦。寒。无毒。主热。去三虫。(别录云。主吐逆胃反。) 黄柏(本经柏木。)味苦。寒。无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胆。肠痔。止泄利。疗惊气在 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衍义云。今用反。) 蜀椒。味辛。温。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除六腑寒冷。 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下利。泄精。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 节。耐寒暑。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衍义云。须微炒使 出汗。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红用。) 秦皮。味苦。寒。无毒。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白膜。(药性论云。主明 目。去肝中久热。图经云。浸水便碧色。书纸看之。青色者真。) 梅实。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止下利。好唾。口干。(陶隐居云。此亦是今 乌梅也。用当去核微熬。治伤寒烦热。陈藏器云。去痰。主瘴疟。止渴。调中。除冷热利。止吐 逆。日华子云。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又云。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利。衍义 云。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 芫花。味辛苦。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 久服令人虚。(药性论云。有大毒。能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及一 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 附子。味辛甘。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坚。积聚。血瘕。 寒湿。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 肌骨。强阴堕胎。为百药长。(陶隐居云。凡用三建。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惟姜附汤生 用。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衍义云。乌头。乌喙。天雄。附 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按大小长短似像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 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 下。故取辛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 白头翁。味苦。温。无毒。主温疟。狂易。寒热。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苏恭 云。甚疗毒。) 茯苓。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口焦。舌干。利小便。 止消渴。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药性论云。忌米醋。) 猪苓。味甘苦。平。无毒。主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药性论云。解伤寒温疫。大热 发汗。主肿胀。腹满。急痛。司马彪云。治渴。衍义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巴豆。味辛。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 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烂胎。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药性论云。 忌芦笋。酱豉。冷水。中巴豆毒。黄连汁大豆汁解之。陶隐居云。最能泻人。陈藏器云。主 癖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赤小豆。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 逆卒下。胀满。(陶隐居云。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陈士良云。微寒。疗水气。解小麦热 毒。图经云。甚疗香港脚。) 麻子。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药性 论云。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日华子云。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去皮肤顽痹。下水 气。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陈士良云。主肺气。润五脏。利大小便。疏风气。不宜 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豉。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及两脚 疼冷。(药性论云。治时疾热病发汗。) 粳米。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陶隐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 大。异族四五种。同一类也。孟诜云。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之。令人卒 心痛。即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衍义云。白晚米 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复不益脾。过熟则佳。) 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 冰。量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有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是其有毒故也。苏恭云。酒 有数种。惟米酒入药。陈藏器。通血脉。润皮肤。散石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又云。酒后不 得卧黍稷。食猪肉。令人患大风。凡酒忌诸甜物。酒浆照人无影不可饮。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 气结白酒牛肉。令人腹内生虫。孟诜云。久饮伤神损寿。) 苦酒。味酸。温。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醋也。陶隐居云。亦谓之醯。以有 苦味。俗呼苦酒。不可多食。损人肌脏。陈藏器云。破血运。除块坚积。消食。破结气。日华 子云。杀一切鱼肉菜毒。多食不益男子。损人颜色。论语云。或乞醯焉。是也。) 胶饴。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本草。饴糖。图经。软糖。粳米粟米大麻 子。白术黄精。枳子等。并堪作。惟以糯米作者入药。孟诜云。健脾胃气。日华子云。消痰止 嗽。并润五脏。衍义云。多食动脾风。以上五种。本经皆无。或疑五种者。皆人食用之常。不烦 采取。开物之初。不以流品论。尚未收录与。未知然否。)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寒冷腹 痛。中恶。霍乱胀满。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主伤寒头痛。鼻塞止呕吐。久服。去 臭气。通神明。(干者太热。生者微温。皆无毒。唐本。干者久服令人目暗。药性论。干姜主霍 乱不止。治嗽。温中。秦艽为使。陈藏器云。生姜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葱白。平。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 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 杀百药毒。(日华子云。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贲豚气。香港脚。 心腹痛。食疗云。少食则得。可作汤。不得多食。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上冲人五脏。闷绝。 为通利关节。出汗故也。切不得与蜜相和食之。促人气。杀人。) 薤。味辛苦。温。无毒。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患。(陶隐居云。凡用葱薤。 皆去青留白。白冷而青热也。孟洗云。不可与牛肉同食。令人成瘕。食疗云。骨在咽不去者。煮 食之即下。衍义云。叶如金灯叶。差狭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之义。千金用治 肺气喘急。亦取其滑泄也。大抵此物叶如韭。根如葱。江南闽浙之间绝少。淮西河南北多有之。) 瓜蒂。味苦。寒。有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胸腹 中。皆吐出之。去鼻中息肉。疗黄胆。(陶隐居云。甜瓜蒂也。用早青者。日华子云。无毒。治脑 塞。热。眼昏。吐痰。食疗云。瓜有两鼻者杀人。沉水者杀人。食多腹胀。可食盐化成水。病 癖人不可食之。) 石膏。味辛甘。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除时气。头 痛身热。三焦大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药性论云。能治伤寒 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和葱煎茶。去头痛。日 华子云。治天行热狂。图经云。止头目昏眩痛。) 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下利赤白。(大抵 此物能治大肠寒滑。本经无。别录有。) 禹余粮。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瘕。大热。疗小腹痛结 烦疼。(药性论云。主治崩中。) 芒硝。味辛苦。大寒。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 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生于朴硝。(衍义云。以暖水淋朴硝取汁。再经熬炼减半。 倾入水盆中。经宿遂结芒。有廉者。故其性和缓。今按本经。止言硝石朴硝。而无芒硝。芒硝 有自别录以后。经中何得用芒硝芒疑朴误。) 滑石。味甘。寒。无毒。主身热泄。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积聚寒热。通九窍 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衍义云。治暴得吐逆。不下食。) 代赭。味苦甘。寒。无毒。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除五脏血脉中 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风入腹。 铅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生于铅。(陶隐居云。即今熬铅所作黄 丹也。药性论云。主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日华子云。凉。无毒。镇心安神。疗反胃。止 吐血。) 人溺。疗寒热头疼温气童男者尤良。(日华子云。疗血闷。热狂。扑损。瘀血。运绝。 及困乏。衍义云。气血虚。无热者。不宜多服。性寒故也。) 妇人裆。主阴易病。当阴上割取。烧末。服方寸匕童女益佳。若女患阳易。即男子 也。阴易病者。人患时行病起后。合阴阳便相着。甚于本病。其候小便赤涩。寒热甚者是。服此 便通利。(按此与经文有同有异。临证者。宜两审。以上二种。本经皆无。别录有。) 白蜜。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 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色白如膏者 良。(本经石蜜。衍义云。石乃白字。) 龙骨。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夜卧自惊。恚怒。伏气 在心下。不得喘息。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药性论云。忌鱼。止梦泄 精。夜梦鬼交。图经云。大抵此物世所稀有。孙光宪北梦言云。石晋时。镇州接邢台界。尝 杀一龙。乡毫曹宽见之。取其双角。角前有一物。如蓝色。文如乱锦。人莫之识。曹宽未经年 为寇所杀。镇帅俄亦被诛。衍义云。诸家之说。纷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终是臆度。西京颖阳县 民家。忽崖壤得龙骨一副。皮体头角悉具。不知其蜕也。其毙也。若谓其蜕毙。则是有形之物而 又生不可得见。死方可见。谓其化也。则其形独不能化焉。嘉靖癸丑。余客邳之宿迁县。时淮泗 大水。河无岸际。霜后水落。河中新吐一洲。上有龙骨一副。头角身尾全具。居民惊异。竞渡取 之。人有以角半只相贻者。其色白。 形即枯骨。舐之粘舌。入药用甚效。竟莫知其所由。姑录之以俟博识。) 阿胶。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 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出东阿。(陶隐居云。 出东阿。故曰阿胶。入汤微炙。丸散须极燥。陈藏器云。阿井水煎成。人间用者。多非真也。凡 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图经云。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 造之。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都下货者甚多。恐非真。寻方书 所说。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耳。今属东昌府有小土城。无县治。井如故。仍 官禁。以古迹。因名其城曰阿城。胶则造时。官取水至府煮作。皮出自库。真胶民间难得。如昔。 蔡氏书传曰。吴兴沈氏言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谓济水经过其下。东阿 亦济所经。取其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盖其水性趋下。清而 重故也。) 猪胆。味苦。大寒。主伤寒热渴。(刘禹锡云。通大便。) 肤。(诸家本草。无载此者。) 文蛤。味咸。平。无毒。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 鸡子。主除热。火疮痫痉。卵白。微寒。疗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逆。小儿下 泄。醯渍之一宿。疗黄胆。破大烦热。(陈藏器云。鸡子益气。多食令人有声。药性论云。液能 治目赤痛。黄治久疟。日华子云。鸡子镇心安五脏。止惊。安胎。治怀妊天行热疾。狂走。及开 声喉。忌蒜。) 虻虫。味苦。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女子月水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图经云。木虻最大而绿色。几若蜩蝉。蜚 虻状如蜜蜂。黄色。医方所用虻虫即此也。又有一种小虻名鹿虻。大如蝇。咂牛马亦猛。三种大 抵同体。俱能治血。而方家相承。只用蜚虻。他不 复用。淮南子。虻散积血。本经。木虻蜚虻。) 水蛭。味咸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又 堕胎。(陈藏器云。收干蛭当展其身令长。腹中有子者去之。此物难死。虽加火炙。亦如 鱼子。烟熏经年。得水犹活。以为楚王之病也。蜀本云。采得用竹筒盛。待干。又米泔浸一宿 后。曝干。以冬猪脂煎令焦黄。然后用之。勿误。日华子云。畏锻石。衍义云。畏盐。) 牡蛎。味咸平。微寒。无毒。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留热在关节荣卫。去来 不定。烦满。止汗。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药性论云。止盗汗。治温疟。) 土瓜根。(本经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别录。一名土瓜。疗诸 邪气热结。衍义云。其根即土瓜根也。日华子云。土瓜根通血脉。治天行热疾。酒黄病。壮热心 烦闷。) 浆水。味甘酸。微温。无毒。主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利。消宿 食。解烦。去睡。调理腑脏。粟米新熟白花者佳。煎令醋。止呕哕。(本经无。别录钞。) 甘澜水。潦水。(二种本草皆无。) 斗升合。(律吕之管十二。皆径三分有奇。空围九分。而黄钟长九寸。以之审量而量多少。 则其容子谷黍千二百为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铢分两。(以黄钟之龠平衡而权轻重。则其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铢。分其半六铢为分。 两龠二十四铢计四分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铢则今之四分一厘六毫有奇。 分则今之二钱半也。) 方寸匕。(匕。匙也。古用竹木。今用铜。其制正方一寸。取抄散不落可重一分。以为一服。 寸则以一黍为一分。黄钟长九十分分之十也。以之审度而度长短。则亦以黄钟之寸生丈尺。此黄 钟所以为万事根本。) 咀。(言捣令大小适中。其粒颗可以咀嚼之而有味也。嘉本草。谓凡酒汤膏药。旧方皆 云咀者。谓称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称 两则不复钧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乃得无末而又调和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