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
书名:重订通俗伤寒论朝代:清作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时间:公元1644-1911年

[第二章·六经方药] 第六节·滋补剂

    清燥养营汤滋阴润燥俞氏经验方载吴又可《温疫论》 鲜生地(五钱至八钱)知母(三钱)归身(一钱)新会皮(钱半)生白芍(二钱至三钱) 花粉(三钱)生甘草(八分)梨汁(两瓢冲) 【秀按】吴氏谓数下后。两目加涩。舌肉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重亡津液而阴亏 也。故君以地、芍、归、甘。养营滋液。即臣以知母、花粉。生津润燥。佐以陈皮运气疏中。防清滋诸药碍胃 滞气也。使以梨汁。味甘而鲜。性凉质润。醒胃气以速增津液也。此为滋营养液。润燥清气之良方。 阿胶黄连汤滋阴清火法俞氏经验方从仲景方加味 陈阿胶(钱半烊冲)生白芍(二钱)小川连(六分蜜炙)鲜生地(六钱)青子芩(一钱) 鸡子黄(一枚)先煎代水。 【秀按】手少阴心主血。中含热气。故《内经》云。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凡外邪挟火而动者。总属血热。 其症心烦不寐。肌肤枯燥。神气衰弱。咽干溺短。故君以阿胶、生地。滋肾水而凉心血。(阿胶必须真陈、庶不碍 胃、生地用鲜、庶不凝阴。)但少阴只有热气。能温血而不致灼血。若挟肝胆之相火激动心热。轻则咽干心 烦。欲寐而不能寐。重则上攻咽喉而为咽痛。下奔小肠便脓血。故臣以白芍配芩连。酸苦泄肝以泻火。而心 热乃平。白芍合生地。酸甘化阴以滋血。而心阴可复。妙在佐鸡子黄色赤入心。正中有孔。能通心气以滋心 阴。此为润泽血枯分解血热之良方。 阿胶鸡子黄汤滋阴熄风法俞氏经验方 陈阿胶(二钱烊冲)生白芍(三钱)石决明(五钱杵)双钩藤(二钱)大生地(四钱)清炙草( 六分)生牡蛎(四钱杵)络石藤(三钱)茯神木(四钱)鸡子黄(二枚)先煎代水 【秀按】血虚生风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螈。类似风动。故 名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路多见此症者。以热伤血液故也。方以阿胶,鸡子黄为君。取其血肉有情。 液多质重。以滋血液而熄肝风。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则酸甘化阴以柔肝。一则以木制木而熄风。然心血虚 者。肝阳必亢。故佐以决明、牡蛎。介类潜阳筋挛者络亦不舒。故使以钩藤、络石。通络舒筋也。此为养血 滋阴。柔肝熄风之良方。 【廉勘】阿胶鸡子黄二味。昔吾老友赵君晴初。多所发明。试述其说曰。族孙诗卿妇患肝风症。周身筋脉拘 挛。神志不昏。此肝风不直上巅脑而横窜筋脉者。余用阿胶、鸡子黄、生地、制首乌女贞子、白芍、甘草、 麦冬茯神、牡蛎、木瓜、钩藤、络石、天仙藤丝瓜络等。出入为治。八剂愈。病患自述病发时。身体如入 罗网,内外筋脉牵绊拘紧。痛苦异常。服药后辄觉渐松。迨后不时举发。觉面上肌肉蠕动。即手足筋脉抽紧。 疼痛难伸。只用鸡子黄两枚。煎汤代水。溶入阿胶三钱。服下当即痛缓。筋脉放宽。不服他药。旋发旋轻。两 月后竟不复发。盖二味血肉有情。质重味浓。大能育阴熄风。增液润筋。故效验若斯。吴鞠通先生曰鸡子黄为 定风珠。立有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二方。允推卓识。观此一则。足见俞与赵所见略同。宜乎后先辉映也。 坎气潜龙汤滋阴潜阳法俞氏经验方 净坎气(一条切寸)青龙齿(三钱)珍珠母(六钱杵)生白芍(三钱)大生地(四钱)左 牡蛎(六钱杵)磁朱丸(四钱包煎)东白薇(三钱) 先用大熟地八钱。切丝。用开水泡取清汁。代水煎药。 【秀按】肾中真阳寄于命门。为生气之根。真阳如不归根。即发生龙雷之火。命门为精室之门。前通外肾。 后通督脉。与肝肾冲任各有关系。冲隶于肝。任隶于肾。若肾经阴虚。则阳无所附而上越。任阴不足。则冲气 失纳而上冲。故仲景谓阴下竭。阳上厥。欲潜其阳以定厥。必先滋其阴以镇冲。故以坎气二地为君。坎气即初 生脐带。一名命蒂。以其前通神阙。后通命门。最得先天之祖气。二地质重味浓。填精益髓。善滋后天之真 阴。庶几阴平阳秘。龙雷之火。不致上升。况又臣以龙、牡、珠母。滋潜龙雷。佐以磁、朱。交济心肾。阳得 所附。火安其位矣。妙在使以芍、薇。一为敛肝和阴所必要。一为纳冲滋任之要药。君佐合度。臣使咸宜。此 为补肾滋任。镇肝纳冲之良方。然必右脉浮大。左脉细数。舌绛心悸自汗虚烦。手足躁扰。时时欲厥者。始 为恰合。若肢厥脉细。额汗如珠。宜再加人参附子五味等品。急追元阳以收汗。但病势危笃如斯。亦多不 及救矣。 当归四逆汤滋阴通脉法俞氏经验从仲景方加减 全当归(三钱)桂枝尖(五分)北细辛(三分蜜炙)鲜葱白(一枚切寸)生白芍(三钱) 清炙草(五分)绛通草(一钱)陈绍酒(一瓢冲) 【秀按】心主经脉。肝主络脉。而心包主络亦主脉。横通四布。既辅心经之行血。亦助肝络之摄血。若肝不 摄血。心包之血又不四布。则手足厥寒。且不能横通于经脉。则血行于脉中者少。故脉细欲绝。由是推之。肝 与心及心包同病。不独足厥阴肝专受其累也。故以归、芍、荣养血络为君。即臣以桂辛。辛通经脉。使经气通 畅。络气自能四布。尤必佐以绛通、葱、酒者。一取其速通经隧。一取其畅达络脉。使以炙草。辛得甘助而发 力愈速也。此为养血滋阴。活络通脉之良方。如宿病寒疝小腹痛甚。口吐白沫者。则加吴茱萸以止疝痛。生 姜汁以止吐沫。亦属仲景成法。 复脉汤滋阴复脉法俞氏经验从仲景方加减一名炙甘草汤 大生地(一两)真人参(钱半另煎冲)炒枣仁(二钱)桂枝尖(五分)陈阿胶(二钱烊冲)大 麦冬(五钱)清炙草(三钱)陈绍酒(一瓢分冲)生姜汁(两滴冲)大红枣(三枚对劈) 【秀按】脉之动虽属心。而迫之使动者则在肺。肺主气。气主呼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以促心血之跃动 而发脉。病而至于心动悸。心主脉而本能动。动而至于悸。乃心筑筑然跳。按其心部动跃震手也。是为血虚。 脉结代者。缓时一止为结。止有定数为代。脉行十余至一止。或七八至及五六至一止。皆有定数。是为血中之 气虚。故重用胶、地、草、枣。大剂补血为君。尤必臣以参、麦之益气增液。以润经隧而复脉。和其气机以去 其结代。然犹恐其脉未必复。结代未必去。又必佐以桂、酒之辛润行血。助参、麦、益无形之气。以扩充有形 之血。使其捷行于脉道。庶几血液充而脉道利。以复其跃动之常。使以姜枣调卫和营。俾营行脉中。以生血之 源。卫行脉外。以导血之流。此为滋阴补血。益气复脉之第一良方。 四物绛复汤滋阴濡络法俞氏经验方 细生地(四钱酒洗)生白芍(钱半酒炒)真新绛(钱半)广橘络(一钱)全当归(二钱酒洗) 川芎(五分蜜炙)旋复花(三钱包煎)青葱管(三寸切冲) 【秀按】《内经》云。血主濡之。血虚则脉络郁涩。络涩则血郁化火。每致郁结伤中。脘胁串痛。甚则络松血 溢。色多紫黯。故以生地、归、芍、滋阴养血为君。臣以绛、复、川芎。辛润通络。佐以橘络舒络中之气。使 以葱管通络中之瘀。此为轻清滋阴。辛润活络之良方。痛甚者。加桃仁七粒。蜜炙延胡钱半。活血止痛。挟火 者。加川楝子钱半。丹皮钱半。苦辛泄热。 新加酒沥汤滋阴调气法俞氏经验从张石顽酒沥汤加味 细生地(四钱)白归身(钱半)广橘白(八分)苏薄荷(三分)生白芍(三钱)清炙草(六 分)川柴胡(四分蜜炙)玫瑰花(三朵冲)陈绍酒(二匙分冲)淡竹沥(两瓢与酒和匀同冲) 【秀按】丹溪谓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气血抑郁。则百病蜂起。路玉谓气郁则液凝为痰。血郁则络瘀作 痛。窃谓气血暴郁。血多虚而气多滞。必先调气。继则活络。最忌辛燥克削。重伤气血。故以归、地、芍、 草、养血柔肝为君。遵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经旨。臣以橘白、柴、荷、清芬疏气。以肝喜散。急食辛以散 之也。佐以竹沥绍酒涤痰行血。以肝性刚。宜柔宜疏是也。使以玫瑰花者。色能活血。香能疏气。足为诸药之 先导。此为滋阴养血。调气疏郁之良方。 补阴益气煎滋阴补气法俞氏经验方载景岳《新方八阵》 潞党参(三钱米炒)淮山药(三钱杵)新会皮(一钱)升麻(三分蜜炙)大熟地(四钱炒松) 白归身(钱半醋炒)清炙草(五分)鳖血柴胡(五分) 【秀按】男子便血。妇人血崩。无论去血多少。但见声微气怯面白神馁。心悸肢软者。气不摄血。血从下 脱也。若用清凉止血方。必致气脱。故以滋补阴气之党参。滋填阴血之熟地为君。景岳称为两仪。本为气血双 补之通用方。臣以薯归滋脾阴而养肝血。归身醋炒。尤得敛血之妙用。佐以升、柴、橘皮、升清气而调胃气。 柴胡用鳖血拌炒。虽升气而不致劫动肝阴。使以甘草和药。缓肝急而和脾阴。此为滋阴养血。血脱益气之良 方。惟党参甘平益气。究嫌力薄。膏粱体宜易吉林大参。补气之功为尤胜。阴虚有火者。加莹白童便。咸平止 血以降阴火。尤有专功。自汗者。加绵皮二三钱。固表气以收汗。淮小麦三四钱。养心血以敛阴。皆历试辄 验之要法。 加味《金匮》肾气汤滋阴纳阳法俞氏经验方从仲景方加减 大熟地(六钱)淮山药(三钱杵)丹皮(钱半醋炒)淡附片(钱半)山萸肉(二钱)浙茯苓(三钱) 泽泻(钱半)紫瑶桂(五分炼丸吞)北五味(一钱杵)莹白童便(一杯分冲) 【秀按】伤寒夹阴。误服升散。及温热多服清凉克伐。以致肾中虚阳上冒。而口鼻失血气短息促者。其足 必冷。小便必白。大便必或溏、或泻、上虽假热。下显真寒。阳既上越。阴必下虚。宜于滋阴之中。暂假热药 冷服以收纳之。故以六味地黄为君。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臣以桂、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妙在佐以重用 五味。酸收咸降。引真阳以纳归命门。使以莹白童便。速降阴火以清敛血溢。此为滋补真阴。收纳元阳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方。俞氏皆以滋阴为君。参合他法以推展之。可谓善用成方。多所化裁者矣。足开后学选药 制方之法门。 四逆汤回阳破阴法俞氏经验方载仲景《伤寒论》 川附子(三钱,炮,去皮脐)川干姜(三钱炮)清炙草(二钱) 【秀按】少阴病初起。不头痛身热。即恶寒肢厥。战栗蜷卧。甚则吐泻腹痛。脉沉。或伏。此名直中阴经真 寒症。俗名阴证伤寒。若兼面色青囊缩舌短者。此名夹阴中寒。证皆危险。故急以附姜破阴救阳为君。佐以 炙草和中。辛得甘助。则有温补之功。甘与辛合。更擅调剂之长。此为破阴回阳。少阴中寒之主方。吐多者。 加生姜汁两匙冲。公丁香一分。泻多者。加炒冬术三钱。煨肉果钱半。舌短囊缩。小腹绞痛者。加盐水炒吴茱 萸一钱。酒炒木瓜钱半。 桂枝加附子汤回阳摄阴法(轻剂)俞氏经验方载仲景《伤寒论》 川桂枝(二钱)东白芍(三钱)煨干姜(一钱)炮附子(三钱)清炙草(二钱)大红枣(三枚劈) 【秀按】伤寒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此为亡阳之轻证。故以桂、附、辛热回阳为 君。即臣以白芍之酸收摄阴。炙草之甘缓和阳。佐以煨姜。使以大枣。一为调卫以助阳。一为和营以维阴。此 为回阳摄阴。调营护卫之良方。 真武汤回阳摄阴法(重剂)俞氏经验方载仲景《伤寒论》 炮附子(四钱)生白芍(三钱)浙茯苓(三钱)鲜生姜(二钱)生冬术(二钱) 【秀接】《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外感证。发汗过多。津液亏少。阳气偏虚。自汗不止。 筋失所养而惕惕跳动。肉失所养而然蠕动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此为亡阳之重证。故以附、姜、辛热 回阳为君。臣以白术培中益气。茯苓通阳化气。以助附姜峻补回阳之力。尤必佐白芍阴药以维系者。庶几阳附 于阴而内返矣。此为回阳摄阴。急救亡阳之祖方。若少阴腹痛下利。内有水气者。本方宜重用茯苓。少则六 钱。多则八钱。或一两。以通肾阳而利水。白芍宜用酒炒。以免阴凝之弊。兼咳者。加干姜八分。五味子五分 同捣如泥。以散水寒而止饮咳。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一钱。以散寒水而培脾阳。呕者。加姜半夏三钱。生 姜取汁一小匙冲。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小便既利。不当更渗以竭津液也。此皆仲景治阴水症加减之成法。学 者须知同一真武汤。一治少阴误汗亡阳。一治少阴寒水洋溢。同而不同有如此。始可以用仲景之经方。 【廉勘】真武汤。加减得法。用处甚多。如俞东扶于盛暑时。以此汤治寒霍乱症。吐泻腹疼。恶寒不渴。肢冷 脉微。取效甚速。一也。如王孟英痰喘汗多。气逆脘疼。不食碍眠。肢冷便溏。面红汗冷。脉弦软无神。苔 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此汤加干姜、五味、人参、杏仁川朴等品。一剂知。二剂已。二也。 而善用此方者。首推叶天士先生。如治脾阳伤极。由误攻寒痞。变成单腹胀。以此方加川朴。又治食伤脾阳。 腹胀足肿。以此方去芍、姜。加草果仁、浓朴、广皮。又治浊阴窃据脾肾。跗肿腹满。以此方去芍、姜。加川 朴、草蔻、泽泻。又治肿胀由足入腹。食谷不能运。脉细软。以此方去芍。加浓朴、荜茇。又治脾肾虚寒。泻 多腹满。小便不利。以此方去芍、姜。加人参、益智仁菟丝子。其他加减颇多。不能尽述。 通脉四逆汤回阳通脉法俞氏经验方载仲景《伤寒论》 川附子(五钱炮去皮脐)川姜(四钱)清炙草(二钱)鲜葱白(五枚杵汁分冲) 【秀按】阳气即生气也。阴霾即死气也。是以阳被阴逼。不走即飞。但其间有结有散。结则尚可破散其阴以 通阳。散则宜随阳之所在而返回。故脉沉或伏者仅阴之结。但用四逆汤。脉微欲绝而面赤者。乃阴盛格阳也。 故于四逆汤加葱白。由是推之。葱白之为用大矣。考葱之为物。寸根着土。即便森然。以其得生阳之气盛。故 于死阴中得一线生阳。即可培植而生发。葱白形虽中空。具从阴达阳之性。而内含稠涎。外包紧束。能使阳仍 不离于阴。所以病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色。一派阴霾用事。只有 外热面赤。身不恶寒数症。可以知阳未尽灭。然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已经昭着。故必重用附姜。尤赖得生阳 气盛之葱白。培种微阳。庶几春回黍谷矣。此为回复残阳。急通脉道之主方。咽痛者。加桔梗一钱。宣肺气以 止痛。呕者。加生姜汁一小匙冲。宣逆气和胃呃逆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个。降气逆以止呃。大腹 痛者。加紫瑶桂五分。生白芍三钱。温通脾络以止痛。小腹绞痛者。加盐水炒吴茱萸五分。小茴香四分。温运 肝气以止疼。痛甚者。加蜜炙延胡钱半。明乳香六分。活血通络以止痛。利虽止而脉微不出者。加吉林大参钱 半。提神益气以生脉。 回阳急救汤回阳生脉法俞氏经验方载陶节庵《伤寒六书》 黑附块(三钱)紫瑶桂(五分)别直参(二钱)原麦冬(三钱辰砂染)川姜(二钱)姜半夏(一钱) 湖广术(钱半)北五味(三分)炒广皮(八分)清炙草(八分)真麝香(三厘冲) 【秀按】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者。经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然不及此方 面面顾到。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揣其方义。虽仍以四逆汤加桂温补回阳为君。而以《千金》生脉散为臣者。以参 能益气生脉。麦冬能续胃络脉绝。五味子能引阳归根也。佐以白术、二陈、健脾和胃。上止干呕。下止泻利。 妙在使以些许麝香。斩关直入。助参、附、姜、桂、以速奏殊功。浅学人每畏其散气而不敢用。岂知麝香同冰 片及诸香药用。固属散气。同参、术、附、桂、麦、味等温补收敛药用。但显其助气之功。而无散气之弊矣。 此为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 【廉勘】此节庵老名医得心应手之方。凡治少阴中寒。及夹阴伤寒。阳气津液并亏。暨温热病凉泻太过。克 伐元阳。而阳虚神散者多效。妙在参、术、附、桂、与麝香同用。世俗皆知麝香为散气通窍之药。而不知麝食 各种香药。含英咀华。蕴酿香精而藏于丹田之间。故西医药物学中。推为壮脑补神之要药。阅过香港曹锡畴麝 香辨者。皆深悉之。惜吾国医界尚多茫茫耳。陶俞二家。于西医学未曾进行之前。能深信麝香功用。配合于温 补回阳之中。殊有卓识。吴鞠通辄诋其谬。亦未免所见不广。信口雌黄者矣。以余所验。服此方后。脉渐渐缓 出者生。不出者死。暴出者亦死。手足不温者亦死。若舌卷囊缩。额汗如珠不流。两目直视者速死。 附姜白通汤回阳通格法俞氏经验方载喻嘉言《医门法律》 川附子(五钱炮去皮脐)干姜(四钱)葱白(五茎取汁冲)猪胆(半枚取汁冲) 【秀按】猝中阴寒。厥逆呕吐。下利色青气冷。肌肤凛栗无汗。脉微欲绝。甚则十指脶纹绉瘪。俗名瘪脶痧 证。实则为盛阴没阳之候。故以大剂附姜回阳为君。臣以葱汁。得生阳之气独盛。以辛通脉道。反佐以一味胆 汁者。恐阳药一饮即吐。格拒而不得入也。此为温热回阳。苦辛通格之良方。然必内外兼治。庶几能奏捷效。 故嘉言外治两法。(1)用葱一大握。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许。以一面熨热。安脐上。用熨斗盛炭 火。熨葱白上面。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2)用艾灸关元气海。各二三十壮。内外协攻。务在 一时之内。令得阴散阳回。身温不冷。脉渐出者。次服附姜归桂汤。以驱营分之寒。若病患畏胆汁太苦者。代 以莹白童便亦可。 附姜归桂汤回阳温营法俞氏经验方载喻氏《医门法律》 川附子(二钱炮)川姜(一钱炮)紫瑶桂(八分)当归(二钱)净白蜜(两匙冲) 【秀按】中寒暴病。用附姜回阳后。继用此方者。因附姜专主回阳。而其所中之阴寒。必先伤营。故加归桂 驱营分之寒。庶几药病相当。冲以白蜜者。柔和阳药之刚烈也。此为回阳暖血。温和营分之良方。 附姜归桂参甘汤回阳兼补血气法俞氏经验方载喻氏医门法律 淡附片(一钱)白归身(钱半)老东参(一钱)嫩闽姜(六分)川姜(八分炮)官桂(六分) 清炙草(八分)大红枣(两枚) 【秀按】阴寒渐衰。阳气将回。病势已有转机。故君以附、姜、轻剂。温和阳气。即臣以归、桂、暖血。 参、草、益气。佐以闽姜。使以大枣。调和营卫也。此为轻剂回阳。双补血气之良方。若阳已回。身温色活。 手足不冷。吐利渐除者。本方附、姜、官桂。可减其半。加蜜炙绵一钱。土炒于术一钱。酒炒白芍钱半。五 味子十二粒。温和平补。俾不致有药偏之害。 正阳四逆汤回阳攻毒法俞氏经验方载陶氏《伤寒全生集》 生附子(三钱炮去皮脐)清炙草(一钱)真麝香(五厘冲)川姜(三钱炮不可焦)皂荚 炭(八分)生姜汁(两匙冲) 【秀按】猝中阴毒。吐利腹疼。身如被杖。四肢厥逆。冷过肘膝。昏沉不省。心下硬满。面唇手指皆有黑 色。舌卷囊缩。烦躁冷汗自出。或时呻吟。六脉或沉伏。或沉微欲绝。汤药每多不受。此皆阴寒毒瓦斯入深。乃 最危最急之证。较中寒证尤笃。故用生附子以毒攻毒为君。臣以干姜回阳。皂荚麝香速通经隧。佐以炙草和 药。使以姜汁和胃。且姜汁炙草二味。更有和解附毒之功。调剂合法。此为回阳急救。直攻阴毒之良方。然必 内外兼治。庶可十救一二。外治法。先以通关散。(生半夏一钱、细辛五分、川芎五分、青藜芦五分、麝香五 厘。)搐鼻取嚏。以通清窍。次用麝香三厘。皂荚末三分。肉桂末二分。硫黄二分。共研细末。以葱汁调粘。 填入脐中。再以生姜薄片贴于脐上。放大艾火于姜片上。蒸二七壮。炙关元气海二七壮。必将阴退阳复。手足 温暖即止。知人事者生。昏沉不省。过一周时必死。或仍用喻西昌熨脐法。亦能通阳气而利小便。 新加八味地黄汤补阳镇冲法俞氏经验方 浓附块(钱半)大熟地(六钱炒松)山萸肉(八分)紫石英(四钱杵)紫瑶桂(五分)淮 山药(三钱杵)浙茯苓(四钱)泽泻(钱半) 先用铁落五钱。镇元黑锡丹三钱。用水六碗。煎成四碗。取清汤代水煎药。 【秀按】肾气虚喘。动则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肾水上泛为痰。嗽出如沫而味咸。故以八味地黄温补 肾气为君。去丹皮者。恐其辛散肺气也。臣以紫石英温纳冲气。妙在佐以铁落合黑锡丹。重镇冲逆。以纳气定 喘。用之得当。奏效如神。此为温补肾阳。镇纳虚喘之良方。气虚自汗者。加蜜炙绵皮三钱。五味子三分。 小便利者。去苓泽。防其损津液也。 【廉勘】以上六经正治六法。统计一百零一方;方方有法,法法不同,真可调门门透澈,息息通灵者矣。先 祖谓伤寒专科,必先通杂证,而后能善治感证;今观俞氏方法,益信而有征。但必列一百一方者,推其意,大 抵仿陶氏肘后百一方例耳。 【荣斋按】程钟龄说∶“补者,补其虚也。《经》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又曰∶‘精气夺则虚。’又曰∶‘虚者补之。’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 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阖,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 讲也。何谓当补不补?夫虚者损之渐,损者虚之积也,初时不觉,久则病成;假如阳虚不补,则气日消,阴虚 不补,则血日耗,消且耗焉,则天真荣卫之气渐绝,而亏损成矣!虽欲补之将何及矣。又有大虚之症,内实不 足,外似有余,脉浮大而涩,面赤火炎,身浮头眩,烦躁不宁,此为出汗晕脱之机;更有精神浮散,彻夜不寐 者,其祸尤速。法当养荣归脾辈,加敛药以收摄元神,俾浮散之气,退藏于密,庶几可救。复有阴虚火亢,气 逆上冲,不得眠者;法当滋水以制之,切忌苦寒泻火之药,反伤真气,若误清之,去生远矣!古人有言∶‘至 虚有盛候,反泻衔冤’者,此也。此当补不补之误也。然亦有不当补而补者何也?病有脉实症实,不能任补 者,固无论矣!即其人本体素虚,而客邪初至,病势方张,若骤补之,未免闭门留寇。更有大实之症,积热 在中,脉反细涩,神昏体倦,甚至憎寒振栗,欲着覆衣,酷肖虚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闭溺赤诸 症,与真虚者相隔天渊,倘不明辨精切,误投补剂,陋矣!古人有言∶‘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者此也。此 不当补而补之之误也。然亦有当补而补之不分气血,不辨寒热者何也?《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用 四君子汤,凡一切补气药,皆从此出也;血用四物汤,凡一切补血药,皆从此出也。又如血热之症,宜补血行 血以清之,血寒之症,宜温经养血以和之。立斋治法,血热而吐者调之阳乘阴,热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 丸,六味汤。血寒而吐者,谓之阴乘阳,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也,治用理中汤加当归;医家常须识此,勿令 误也。更有去血过多,成升斗者,无分寒热,皆当补益;所谓血脱者益其气,乃阳生阴长之至理。盖有形之 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此气血寒热之分也。然又有补之而不识开阖、不知缓急者,何也?天地 之理,有阖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如补中汤加参,必用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 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是以古方中,有补散并行者,参苏饮益气汤是也;有消补 并行者,枳术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补并行者,泻心汤硝石丸是也;有温补并行者,治中汤参附汤是也;有清补 并行者,参连饮人参白虎汤是也。更有当峻补者,有当缓补者,有当平补者;如极虚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剂 汤液不能挽回,予常用参附煎膏日服数两,而救阳微将脱之症;又尝用参麦煎膏,服至数两,而救津液将枯之 症。亦有无力服参,而以、术代之者。随时处治,往往有功。至于病邪未尽,元气虽虚,不任重补,则从容 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脉症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其有体质素虚, 别无大寒大热之症,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则用平和之药,调理气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争胜,反有伤 也,此开阖缓急之意也。然又有补之而不分五脏者何也?夫五脏有正补之法,有相生而补之之法。《难经》曰∶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此正补也。又如肺虚补脾土生金也;脾虚者补命门,火生土也;心虚者补肝,木生火也;肝虚者补肾, 水生木也;肾虚者补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补之也。药既补矣,更加摄养有方,斯为善道。谚有之曰∶ ‘药补不如食补。’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