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
书名:重订通俗伤寒论朝代:清作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时间:公元1644-1911年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二节·看口齿法

    凡口与鼻气粗。疾出疾入者。为外感邪气有余。口与鼻气微。徐出徐入者。为内伤 正气不足。此辨内外虚实之大法也。若口臭口燥者胃热。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热。口淡 乏味者。胃伤津液。口腻无味者。胃有湿滞。口干不喜饮者。脾湿内留。口咸吐白沫者 。肾水上泛。口甜脾瘅口苦胆热口辛肺热入胃。口酸肝热犯胃。口干舌燥 者心热。口燥咽痛肾热。口燥切牙者风痉口噤难言者风痰口角流稀涎者脾冷。 口中吐粘涎者脾热。口吐紫血者胃络受伤。口唾淡血者脾不摄血。口张大开者脾绝。口 出鸦声者肺绝环口黧黑者死。口燥齿枯者死。口如鱼嘴尖起者死。口中气出不返者死 。凡唇焦赤者脾热。唇燥烈者亦脾热。唇焦而红者吉。唇焦而黑者凶。唇干而焦者。脾 受燥热。唇淡而黄者。脾积湿热。唇淡白者血虚。又主吐涎失血。唇红紫者血瘀。又主 虫啮积痛。唇红而吐血者胃热。唇白而吐涎者胃虚。唇红如朱者。血热心火旺极。唇 白如雪者。血脱脾阳将绝。唇紫声哑虫积。唇茧舌裂者毒积。上唇有疮。虫食其 脏者为狐。下疮有疮。虫食其肛者为蜮。唇燥舌干者。心脾热极。唇肿齿焦者。脾肾热 极。唇蹇而缩。不能盖齿者脾绝。唇卷而反。兼连舌短者亦脾绝。唇口颤摇不止者死。 唇吻反青气冷者死。凡病齿燥无津者胃热。齿焦而枯者液涸。切牙齿者。风动而口筋 牵引。但咬不者。热甚而牙关紧急前板齿燥。 脉虚者中暑。下截齿燥。脉芤者便血。上齿龈燥者胃络热极。多吐血。下齿龈燥者肠络热 极。多便红。经行多而齿忽啮人者。冲任涸竭。病必危。虚损久而齿忽啮人者。心肾气 绝。病不治。 【兼勘】叶香岩先生曰。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凡病看舌后。亦须验齿。齿垢 由肾热蒸胃浊所结。其色如糕者。则枯败而津气俱亡。胃肾两竭为无治。齿焦肾水枯 无垢则胃液竭。多死。有垢则火虽盛而液尚未竭。当微下之。齿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 。宜辛凉泄胃。齿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宜甘咸救肾。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 炎上也。宜清火救水。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症多险。宜救肾。热邪耗 胃津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尚可治。宜安胃。齿缝流血而痛者。胃火冲激也。宜清 胃。不痛而出于牙根者。肾火上炎也。宜滋肾。此皆叶先生经验之心得。足补俞氏之未 备。 【荣斋按】本节首段观察吸呼的方法,不完全。尚有最精要、最切合实用的,如∶ 气短气喘鼻扇肩息息高、气息岔涌等六种,均应当深刻了解。而“气粗”“气 微”两种,本节也说得欠详细,兹一并补充之∶ (一)气粗──呼吸有力而不和平,每于阳明热甚时见之,病标在肺,病本在胃; 胃中积热,气不清降,肺被迫而气粗,阳明实症也。(二)气微──呼吸低微,主诸虚 不足,然正气固衰,邪气亦衰了;这常见于热病已愈,正气未复的时候。若在杂病,以 失血症为最显,在伤寒,以两候后为多见。(三)气短──呼吸比平常人短些,也是虚 症。它与气微的差别∶气微的呼吸是静的、是无声的,气短是躁而带粗的;气微是气不 足以息、言不足以听、状态则自然,气短则气若有所窒,语言像不能接续,状态很勉强 。气微者,多属外感病末传,气短者,多属内伤病初起。所以气微为病退之时,气短为 病进之候。(四)气喘──为气急之总名,其原因是体温高涨,其关键在乎胃和肺; 但也有阴不足者;务须注意其兼症。(五)鼻扇──此症是鼻孔弛张不已,可以 一望而知;凡气急非必危症,若兼鼻扇,则多数有危险,大多属于肺脏窒息。(六)肩 息──气管窒塞,体力微弱,吸气时非出全力不可,因而牵动其肩;是谓肩息。病灶在 肺,病源在肾,所谓肾不纳气也,哮喘病剧烈时,往往见之。(七)息高──呼吸及胸 而止,其肺部之起落,仅在胸膈以上。伤寒下后,见之者死,杂病久病衰弱甚者,不在 危殆之例。(八)气息岔涌──此是一种特别急性肺病,其喘息大起大落,胸博腹部皆 膨胀,如抽气的风箱,而鼻孔若感异常狭窄;小儿患此者极危。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