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
书名:重订通俗伤寒论朝代:清作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时间:公元1644-1911年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四节·伤寒兼疟

    (一名寒疟俗称脾寒病) 【因】外因风寒暑湿内因多夹食夹痰。其病有日发间日发之殊。其证有经病腑 病脏病之异。且必寒热往来。确有定候。方谓之疟。与乍寒乍热。一日二三度发。寒热 无定候者迥异。其病新久轻重不一。全在临证者。细审病源。辨明病状之寒热虚实。病 所之经络腑脏。应以温凉补泻耳。先述疟。 【证】疟因风寒而发。初起恶寒无汗。头身俱痛。继即寒热往来。发有定期。深 者间日一发。极深者三日一发。发冷时形寒战栗。齿然有声。面头手足皆冷。甚则 口唇指甲皆青。发冷过期。即发大热。皮肤壮热色赤。头甚痛。呼吸粗。渴欲饮冷。神倦 嗜睡。或心烦懊。少则二三时。多则四五时。周身大汗。诸证若失。根据此反复而作。累 月经年。缠绵难愈。舌苔白滑而腻。甚或灰腻满布。 【脉】沉弦而迟。沉为在脏。弦迟者多寒。此内经所谓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 其道远。其气深。故休数日乃作也。亦即后贤所谓三阴疟。俗称脾寒病。四日两头是也 。 【治】必先辨其胁下有块与否。无块者。脾脏积水顽痰也。轻则清脾饮(浙茯苓 六钱、川桂枝一钱、炒冬术钱半、清炙草五分、姜半夏四钱、炒广皮二钱、川朴草果柴胡黄芩各一钱、小青皮八分、生姜二片、大红枣二枚、煎成、热退时服、忌酸 冷油腻)送下除疟胜金丸(酒炒透常山四两、草果、槟榔、制苍术各二两、共为细末 、水法小丸。外用半贝丸料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利积水。消化顽痰。重则 补中益气汤加减。(别直参,炙 绵、炒冬术各钱半、清炙草八分、姜半夏三钱、炒广皮一钱、川柴胡六分、醋炒青 皮七分、生姜一钱、红枣二枚)。送下疟除根丸(炼人言八毫、真绿豆细粉一钱、巴 霜九厘二毫、辰砂三分、须研极匀、至无声为度、用白蜜作二十丸、生甘草末为衣、 每服一粒)温补中气。吐下顽痰。有块者。脾脏败血与陈也。先与十将平汤。(酒 炒常山钱半、槟榔三钱、草果仁、春砂仁各八分、醋炒三棱莪术青皮、姜半夏、 炒广皮各一钱、乌梅肉三分。)送下鳖甲煎丸炙鳖甲、牙硝各十二分、柴胡炒蜣 螂各六分、干姜大黄桂枝石韦、川朴、紫葳赤芍丹皮、虫、阿胶、姜半 夏各五分、炙蜂房四分、射干、黄芩、炒鼠妇各三分、桃仁瞿麦各二分、葶苈、人 参各一分、以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俟酒尽一半 入鳖甲于中、煮令如胶、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开豁痰结。攻利营血。以消疟母。疟母消。自除。至若风寒变疟。多发于深秋初 冬。暑湿化疟。多发于夏末秋初。而痰食化疟。阴虚化疟。劳役化疟。及妇人郁疟。小儿 胎疟四时皆有。惟疫疟不常有。爰将因证脉治。二条述如下。 【荣斋按】疟疾若无他种特殊症状的,则两三发后,可设法使它不再发,叫做“截 疟”。截疟必于两三发后者,因发过两三次后,病患之抗毒力已生出不少,得截疟的药 剂相助,可以遏止了。截早则抗毒力未足,不能得效的。截疟方剂,据陆渊雷先生经验 ∶《外台》疗疟丸最效──知母、常山、甘草;此方本是丸方,作煎剂也好,须于疟发 前后四小时间各服一次,即不复发。
    一风寒疟
    (俗称伤寒变疟。一名正疟) 【因】浅者、先受风寒。继而变疟。随感随发。深者、夏伤于暑。久伏阴分。至深 秋重感冷风。新邪引动伏邪而 发疟。 【证】疟因风寒转变者。初起恶寒无汗。头疼身痛。继即邪传少阳。寒已而热。热 已而汗。寒长热短。确有定候。胸胁痞满呕吐黄涎。舌苔白多黄少。或两边白滑。中 心灰腻。若伏暑重感冷风而发者。初起寒多热少。肢冷胁痛。渴喜热饮。饮即吐涎。继 则寒热并重。或寒轻热重。舌苔白滑。略兼黄色。或灰腻色。 【脉】右浮滑。左弦紧者。内经所谓先伤于寒。后伤于风。病以时作。名曰寒疟是 也。若右浮缓而滑。左沉弦而迟。《金匮》所谓寒多者名曰牡疟。外台改为牝疟是也。 【治】寒疟宜先与苏羌达表汤发汗散寒。继与柴胡枳桔汤轻剂和解之。服一 二剂后。疟发寒热并重者。则以柴芩双解汤重剂以和解之。俟病势转轻。则用小柴胡 汤。方中东参用常山(二钱)拌炒以截之。牝疟宜先与柴胡桂姜汤。和解温透。服后。 表寒去而伏暑外溃。热重寒轻者。则以新加木贼煎清泄之。或用蒿芩清胆汤凉解之。 【荣斋按】何廉臣先生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说∶“疟疾因于风寒者多,初起无 汗,当用发散,如羌防苏葛之类;若在深秋初冬,寒重无汗,口不渴,脉弦缓者,当用 麻桂各半汤。又有一种寒疟发厥者,多由内伏寒饮,醒后多吐稀痰,是其明证;此为高 年所最忌,治宜镇逆温化。”特录于此,以资互阐。
    二暑湿疟
    (俗称暑湿化疟一名时疟。) 【因】内经谓夏伤于暑。秋必疟。但暑必挟湿。当辨其暑重于湿者为暑疟。湿重 于暑者为湿疟。 【证】暑疟初起。寒轻热重。口渴引饮。心烦自汗面垢齿燥。便闭溺热。或泻不 爽。舌苔黄而糙涩。甚或深黄 而腻。或起芒刺。或起裂纹。湿疟初起。寒热身重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胸腹痞满。 胃钝善呕。便溏溺涩。舌苔白滑浓腻。甚则灰而滑腻。或灰而糙腻。舌边滑润。 【脉】右弦洪搏数。左弦数者。疟因于暑。金匮所谓弦数者多热是也。若右弦滞。 左沉弦细软者。疟因于湿。《金匮》所谓沉细者湿痹是也。 【治】暑疟。先与蒿芩清胆汤清其暑。暑热化燥者。则用柴胡白虎汤清其燥。 若兼肢节烦疼者。去柴芩加桂枝(五分)以达肢。兼胸痞身重者。去柴芩花粉。加苍术( 一钱)以化湿。肺中气液两亏者。去柴芩。加西洋参(钱半至二钱)以益气生津。 湿疟先与柴平汤燥其湿。湿去而热多寒少。胸膈满痛者。则以柴胡陷胸汤宽其胸。胸 宽而热透口燥。溺短赤涩者。则以桂苓甘露饮(川桂枝二分拌飞滑石六钱、赤苓、猪苓 各二钱、泽泻钱半、生晒术五分、生石膏寒水石各研细四钱)。辛通以清化之。 【荣斋按】桂枝白虎汤为治暑疟的正方,叶天士谓此方二进必愈,确是实际经验。 湿疟治法,何廉臣先生在全国名医验案卷四第十页指出∶“湿疟之为病,当辨湿重于热 者,藿香正气散加减;热重于湿者,苍术白虎汤加减。”
    三痰疟
     【因】或肺胃素有痰饮。或膜原积湿酿痰。或夏令乘凉饮冷。坐卧湿地湿郁化痰 。皆能变疟。 【证】痰踞肺胃者。初起咳嗽痰多。胸痞呕吐。头目晕眩。寒从背起。热已微汗。 舌苔白滑。甚则白滑浓腻。痰阻膜原者。初起胸膈痞满。心烦懊。头眩口腻。咯痰不 爽。间日发疟。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 【脉】弦而滑。此《金匮》所谓疟脉自弦也。滑则为痰。故俗称无痰不成疟。 【治】必以消痰为主。在肺胃、先与越婢加半夏汤。开肺和胃。继与柴胡枳桔汤加 炒川贝(三钱)炒常山(二钱)、劫而截之。在膜原、先与柴胡达原饮。和解三焦。继 与大柴胡汤。加槟榔(三钱)和解兼下。痰除则疟自止。惟肥人痰多者。寒战时。间有 痰迷清窍。昏厥不语者。最险。急与淡姜汤调下《局方》妙香丸开窍导痰以救之。救 之稍缓。老年及小儿。每多痰壅气闭而死。
    四食疟
     【因】饮食不节。饥饱不常。胃气受伤而成。恣食瓜果油腻者独多。 【证】胸满腹痛嗳腐吞酸噫气恶食。食即呕逆。寒热交作。舌苔白腻而浓。或 黄浓而腻。 【脉】右紧盛。或滑而有力。此《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俗称无食不成疟是 也。 【治】当分缓急轻重。势缓而轻者。只须柴平汤加莱菔子(二钱)拌炒春砂仁(八 分)、小青皮(一钱)、和解兼消。不应。则求其属以消之。属于瓜果。加公丁香(七 支)、白蔻末(七分)、属于油腻。加芒硝(三分)、拌炒枳实(二钱)。炒山楂(四钱 )。若羊肉积。非毛栗壳灰不能消。牛肉积稻草灰汁不能化。食消则疟自除。若挟湿 者。食虽消化。疟仍不止。则用大橘皮汤温化之。湿已化热者。则用增减黄连泻心汤清 泄之。热急而重。脘腹刺痛胀闷者。必先用备急丸(生川军末干姜末各一钱、巴豆霜 一分、共研极匀、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不知、更服三丸、腹鸣吐下、便愈)。 或吐或泻以逐之。继与小柴胡汤益气以和解之。
    五阴虚疟
    (统称虚疟) 【因】或素体阴虚而病疟。或久疟不愈而阴虚。然有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肾 阴虚之别。当审其因而治之。 【证】胃阴虚者。申酉时寒热交作。寒轻热重。甚则但热不寒少气烦郁。手 足热甚。气逆欲呕。肌肉消烁。口渴自汗。舌苔黄燥起刺。中有直裂。脾阴虚者。间日发 疟。寒热自汗。发于未时者。至丑时而热退。发于丑时者。至未时而热退。面白神馁。 声微气怯心悸肢软。肌肉消瘦口干不思饮。饮则呕水。腹痛肠鸣舌质粗涩。苔灰 而干。或舌心虽灰。无甚苔垢。肝阴虚者。疟发间日。日暮时寒轻热重。发于申酉 时者。每至寅卯时微汗而热退。身体枯瘦。头目晕眩。肢节酸痛筋脉拘挛腰痛溺涩。 少腹胀满。舌紫而赤。甚或红如胭脂。肾阴虚者。间日发疟。先热后寒。寒短热长 。发于子时者。每至午时而热方退净。腰脊酸痛。心烦口燥。两颧微红。足后跟痛。甚 或梦泄遗精。两腿痿软。舌绛胖嫩。或舌黑燥而无刺。 【脉】右弦大而数者。《内经》所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是也。右弦软细弱 者。内经所谓病至善呕。呕已乃衰。足太阴之疟也。左关尺弦小搏数者。《内经》所谓腹中 悒悒小便如癃。足厥阴之疟也。左关尺沉细虚数者。《内经》所谓病藏于肾。因遇大暑。 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名曰温疟是也。 【治】胃阴虚疟。先与人参白虎汤。加鲜石斛(四钱)、蔗浆梨汁(各一瓢冲 )甘寒法以退其热。继与麦门冬汤加减。(原麦冬三钱、西洋参二钱、生甘草八分、 鲜官枣四枚、北秫米五钱、仙半夏一钱、建兰叶三钱、鲜 稻穗露一两冲)甘润法以救胃阴。脾阴虚疟。先与加味何人饮。(生首乌四钱、潞 党参三钱、生黄二钱、归身钱半、新会皮、苏佩兰各一钱、煨生姜五分、大南枣二枚。 )敛补法以截其疟。继与补阴益气煎滋补法以复其阴。肝阴虚疟。先与加减追疟饮 。(生首乌四钱、当归二钱、生白芍三钱、清炙草五分、青蒿脑钱半、生鳖甲五钱、 银胡钱半、地骨皮六钱、醋炒青皮八分、井水河水合煎)。清敛法以截其疟。继与四物 绛覆汤。加陈阿胶(二钱)、炙鳖甲(五钱)、清滋法以濡血络。肾阴虚疟。先与 阿胶黄连汤。加制首乌(四钱)炙鳖甲(五钱)。清敛法以截其疟。继与坎气潜龙汤。 滋潜法以复真阴。 【荣斋按】虚人久疟,或疟久虚弱者,可用《必读》截疟饮──黄、人参白术 、茯苓、砂仁、草果、橘红五味子乌梅、甘草。若前症多寒象者,宜补中益气汤加 姜附。至于首乌治虚疟,《本草纲目》不提及,而张景岳有“何人饮”,用首乌、人参 。恽铁樵先生治虚疟,常用小柴胡汤加鲜首乌,颇有疗效。
    六劳疟
     【因】中气素虚。遇劳即发。或一二月而愈。或半年一年不愈。或由禁截太早。或 由口腹不慎。 【证】寒热往来。病以时作。轻则昼发。发时短而渐早。深则夜发。发时长而渐晏 。或间一日而发。或间二日而发。肢冷自汗。神倦嗜卧。寒重热轻。食少便溏。舌苔白 而嫩滑。或淡灰薄润。 【脉】右细软而弱。或虚大无力。多由劳役过度。饮食失节。内伤脾阳而发疟也。 【治】法当补气升阳以和解之。先与补中益气汤加减。继则健脾和胃以敛补之。 四兽饮为主(别直参、炒于术、浙茯苓、姜半夏各钱半、广皮一钱、炙草六分、草果 五分、乌梅二分、生姜一钱、红枣四枚)。
    七郁疟
     【因】初病气郁。久必络瘀。甚则累及阳维。皆能酿变疟状。 【证】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胸满胁痛。至夜尤甚。少腹胀满。便溏不爽。舌色紫 黯而润。或舌边紫而苔糙白。 【脉】左弦而涩。弦为气郁。涩则血结。此络瘀在肝。肝病善作寒热也。 【治】初与清肝达郁汤疏其气。继以加减小柴胡汤通其瘀。气血调畅。寒热自除。 终用四物绛覆汤。养血濡络以善其后
    八胎疟
     凡幼小及壮年。初次患疟者为胎疟。小儿尤多。绍俗通称开行(行音杭) 【因】发于初春冬季者。风寒居多。发于夏秋之间者。暑湿居多。其中多挟痰食。 【证】先寒后热。热已而汗。发作有时。胃钝善呕。因于风寒者。怕冷无汗。头身 俱痛。舌苔白薄而滑。因于暑湿者。体疼肢懈。热多烦渴。舌苔黄白相兼。挟痰食者。 咳嗽痰涎。嗳腐吞酸。舌苔白腻而浓。或黄浓而腻。若襁褓小孩。寒则战栗。热则气怯 神昏。状如惊痫。当因时辨证。不可误认为惊痫。妄用挑法。 【脉】弦紧弦迟者。风寒变疟也。弦洪弦滞者。暑湿化疟也。弦滑有力者。痰凝也 。弦实有力者。食积也。 【治】壮年初次病疟者。审其因而治之。方法已详前列。若小孩体更柔脆。易虚易 实。选药制方。尤宜灵活。先分寒热之多少。寒多热少者。先与葱豉荷米煎。加生姜( 一分)、细芽茶(二分)、微发其汗以和之。继与平 胃散。(制苍术二分、川朴三分、广皮四分、炙草二分、)加草果仁(二分)、炒常山 (二分)、以截之。终与冰糖乌梅汤。(冰糖一钱、乌梅肉一分、用水一茶钟、浓煎半 钟)。甘酸养胃以善其后。热多寒少者。先与白虎汤。(知母一钱、生石膏钱半、生甘 草三分、生粳米三十粒、荷叶包)。加草果仁(二分)、炒常山(三分)、辛凉消痰以 截之。继与五汁一枝煎。去紫苏旁枝、生姜汁二味。加冰糖(一钱)。重汤温服。轻 清甘润以补之。寒热平均者。则以半贝姜茶饮。(姜半夏、川贝、生姜、细芽茶各三 分、用阴阳水两茶钟、煎成一钟)。温清并用以和之。次分新久。新疟先截后补。久疟 先补后截。其大要也。然必要分阳分阴分。昼发而病在阳分气虚者。肢厥汗多。则以露 姜饮。(别直参三分、生姜二分、用阴阳水两钟、煎成一钟、露一宿服)。温补阳气以 截之。病在阴分血虚者。夜热神烦。则以首乌鳖甲汤(生首乌、炙鳖甲各一钱、乌梅 肉二分、冰糖八分、用雪水滚水两钟、煎成一钟、去渣温服)。清滋阴血以截之。 【荣斋按】胎疟之病,古无此名,其说始于万氏儿科。前明万密斋说∶“凡幼小及 壮年,初次患疟者,皆为胎疟,当审其因而治之。因于风寒者从风寒治,因于暑湿者从 暑湿治,因于痰食者从痰食治。大旨先分寒热之多少;寒多热少者,先与香苏葱豉汤发 其表,继与平胃散加草果、常山,除其疟。热多寒少者,先与柴胡白虎汤解其热,继与 白虎汤加常山、草果、平其疟。”此万氏治胎疟之方法,俞氏把它掌握起来,运用起来 ,成为有力的一个武器。
    九疫疟
     【因】大约有四。一由岚瘴蒸毒。二由阴水蕴毒。三由尸疰客忤。四由气候不正之 时毒。皆能变疟。 【证】瘴毒初起。即身重迷闷。口喑不语。继即谵语狂言。或寒微热甚。或寒 甚热微。胸痞腹满。舌苔灰腻满布。或白浓而腻。水毒初起。寒重热轻。胸膈满痛 。揉按则漉漉有声。干呕短气。或吐清水。甚则腹痛便泄。肢冷足肿。腰重溺少。舌苔 白润。或舌尖边俱黄。中夹一段白色。客忤初起。寒热日作。间有谵语。夜多恶梦 时或躁扰。心悸胆怯。多生恐怖。舌苔淡白。间挟淡灰。时毒初起。风毒则头痛怕 风。始虽寒热日作。继即热多寒少。咽痛喉肿。或发腮。或发红痧。或发赤。舌苔 白薄。边尖红燥。秽毒则头重腹痛。胸脘痞满。恶心欲呕。腹痛闷乱。寒热交作。不甚 分明。舌苔黄白相兼。或夹灰腻。 【脉】右寸伏。两关弦滑者。此由天气炎热。山气霉蒸。猝中岚瘴之毒也。双弦而 缓。甚则弦迟者。此由水气郁遏。阳气受困。内伤阴凝之毒也。乍大乍小。乍数乍疏者 。此由素性属阴。胆气不壮。猝被客忤。俗称夜发为鬼疟者是也。两手浮弦而数者。此 手太阴足少阳经同受风毒也。两手弦细而缓者。此手太阴与足太阴经同受秽毒也。 【治】瘴毒先与《局方》妙香丸。宣窍导痰、以醒其神。继与藿香正气汤。调 冲紫金片。(文蛤四钱。毛茨菇二钱五分、辰砂、腰黄各二钱、红牙大戟、千金霜 各一钱八分、苏合香一钱、冰片五分、当门子三分各研细末、再同研极匀、米糊印成 小片、晒燥、瓷瓶密藏、每服三分至五分、极重一钱)。避瘴解毒。以除其疟。终用柴 平汤合除疟胜金丸。化湿泄热。以芟其根。水毒先与苓术二陈煎化气利水。以解 阴毒。继与柴平汤加炒常山(二钱)、草果仁(八分)、温中涤涎。以截其疟。终与香 砂二陈汤。芳淡温化。以和胃气。客忤先与苏合香丸。(苏合香、安息香、广 木香各二两、犀角麝香、梅冰、香附乳香沉香丁香、冬术各一两、共研极 匀、蜜丸、作二百丸、以辰砂一两为衣、蜡匮、此从王晋三新定)辛香开发以除邪。继 与温胆汤加减。(淡竹茹三钱、姜半夏二钱、炒广皮钱半、辰茯神、青龙齿左牡蛎、 各四钱川桂枝、清炙草各五分、紫金片三分、烊冲)辛通镇摄以壮胆、若时毒由 于厉风者。则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薄荷连翘牛蒡各三钱、柴胡、前胡 各钱半、羌活独活各一钱、橘红、枳壳桔梗各二钱、紫金片、生甘草各一 钱、研粗末每服七钱、开水泡取清汤、随漱随咽、日二服、夜二服)、辛散风毒以解表 。痧尚未尽透者。急与透解毒汤。(连翘、薄荷、炒牛蒡各二钱、蝉衣一钱、淡 豆豉二钱、鲜葱白二枚切、大青叶、鲜桑叶、脑头各四钱、先用野菰根二两、鲜西河柳 三钱、煎汤代水)。窜经透络以提。痧透净。津气受伤者。则以人参白虎汤。加鲜 生地(一两)、鲜石斛(四钱)、鲜茅根(八钱)、大生津液以善后。由于臭秽者。先 与藿香正气汤加紫金片。芳香避秽以解毒。毒解秽除。继与香砂二陈汤加炒谷麦芽。温 和胃气以善后。 【秀按】俞君审因辨证。对症施治。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治疟一道。殆无遗 蕴。至若截疟以常山草果最效。半贝丸(生半夏、生川贝各三钱、研细、姜汁捣匀 为丸、每服三厘至五厘、生熟汤送下、)亦验。若三阴老疟。疟除根丸如神。截止后 。仍须服药以调理之。庶免复发增重。 【荣斋按】关于疫疟,俞何原作,俱失重心;由于绍兴在那个年代里,不发生过疫 疟,两先生又不肯无中生有,捏造治验,所以说理比较零乱些。现下我把一九三四年江 苏省如皋县中医公会巡回诊疗队任务报告,摘录于下,以充实治例。因如皋县及其附近 地区,在这一年秋季,曾发生过大流行性的疫疟。根据报告上说∶“照保甲调查,各区 染疫者多至五、六万人,一甲内,最少有半数以上之住户,患此疫疟,每保中死亡者约 计三十 人,总共已达五千人以上。”报告者∶为实地参加巡回诊疗任务的黄星楼先生。他说∶ 致疫原因入夏气候太凉,大暑中霪雨不止,华氏寒暑表最高不出九十度以上,虽盛夏朝 暮犹着夹衣;迨立秋后,天气忽暖,寒暑表常达百度,夜静又恒降至八十度左右,寒暖 不时,病根因兹潜伏;加以近月余来,天干少雨,气候异常亢燥,伏邪乘机暴发,宜乎 斯症之猛且烈也。 疫病症状始则憎寒战栗,继则壮热无汗,或热后微汗,间日轻重,热 退不清,头痛脑胀,肢节酸麻,胸膈痞满,饮食减少,面色黄滞,舌苔白腻,间有吐泻 ;久延失治,则发斑疹出白,或昏热头汗,或谵语发狂,或舌黑便难,或下血吐蛔 ,甚则面赤足冷,夜热神糊,气喘呃逆烦躁螈等现象。 病名考证前贤论疫,以喻 嘉言、张石顽、吴又可、雷少逸诸家为最详,兹择要节录于后∶喻氏谓四时不正之气, 感之者因而致病,初不名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和不正之气,斯为疫矣!又云 温暑热湿之气,交结互蒸,人在其中,无隙可避,焉能幸免?张氏谓疫邪皆由湿热郁蒸 而发,人触之者,皆从口鼻流入膜原,而至阳明之经,阳明太阳之里,少阳之表,为 三阳之中道,邪犯膜原,当从和解,兼以逐秽。吴氏谓疟二三发,或七八发后,忽然昼 夜发热,烦渴不恶寒,舌苔生刺,心腹痞满,饮食不进,此疫疟也。雷氏谓疫疟之为病 ,因天时寒热不正,邪气乘虚而袭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达,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作 寒热往来,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无定期;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沿 门合境,长幼相似,此疫疟也。证诸各家论说,验之当前症状,斯名疫疟。 处方撮要 疫邪初发,宜藿香正气散;兼湿热者,宜甘露消毒丹;神昏闷乱者,宜清芬辟疫汤;湿 重郁闷者,宜开郁通络饮;兼湿温者,宜三仁汤;先寒后热者,宜小柴胡汤;寒热便秘 者,宜大柴胡汤;热多寒少者,宜白虎加桂枝汤瘟疫瘴疟,宜解毒万病丹;夹痰者宜 常山饮,夹食者宜清脾饮。此数方,不过略举其例。他如 兼温热者,仍须以温热门中诸法治之。 【廉勘】前哲皆谓疟不离乎少阳。故治疟皆遵仲景法。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执死法 以治活病。学识如张景岳徐灵台魏玉横诸公。尚犯此弊。何论其他。岂知叶天士先生早 经申明。谓疟之为病。因暑挟痰食而发者居多。初起必胸膈不宽。呕吐不食。岂非食物 停滞而为痰乎。即久疟不已而成疟母。亦多因顽痰与瘀血互结为患。大方疟证。须分十 二经。与咳证相等。幼稚患疟。多因脾胃受病。乃幼科多以小柴胡去参。或加香薷,葛 根之属。适犯张凤逵《治暑全书》曰。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致变屡矣。后贤学博 如张千里。亦谓江浙人病多挟湿。轻投柴葛提剂。瞑眩可必。获效犹赊。叶氏忌用。实 阅历之言。徐氏妄评。乃拘泥之说。刘河间所以有古法不可盲从之激论也。医学渊博如 王孟英。亦谓疟疾本是感证。不过轻于伤寒耳。近世南方正伤寒少。温热暑湿之病多。 疟亦正疟少。时疟多。温热暑湿。既不可以麻桂正伤寒法治之。时疟岂可以小柴胡正疟 法治之哉。必当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执是三 说以观之。柴胡治疟之流弊。信而有征。故予治疟。多遵叶法。凡夏秋之间。先辨暑与 湿。暑疟多燥。其治在肺。桂枝白虎汤为主。湿疟多寒。其治在脾。藿香正气散加减。 暑湿并重。治在脾胃。桂苓甘露饮加减。若兼痰多者。加半夏、川贝。食滞者。加枳实 、青皮。屡投辄验。间有不验者。则用除疟胜金丸以截之。或用金鸡纳霜丸以劫之。亦 多默收敏效。久疟则明辨气血阴阳。阳虚气馁者。四兽饮为主。阴虚血热者。青蒿鳖甲 汤加桑叶、首乌、乌梅。疟母则用活血通络汤送鳖甲煎丸。外贴鳖苋膏。信任持久者。 亦收成绩。其余诸疟。及伤寒转疟。悉遵氏成法。奏功亦速。 【荣斋按】关于疟疾用柴胡的标准,根据何廉臣先生看法,同意叶天士、张凤逵、张千 里、王孟英诸家,认为∶“正疟可用,暑湿疟不可用。”莫枚士在《研经言说》∶“伤 寒邪从表入,其里无根,以柴胡提之则出,夏秋之病,新凉在外,而蕴暑在中,其里 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则外邪虽解,而内热即升,往往有耳聋目赤,谵语 神昏,汗漏体枯,延成不治者。”他从实际问题里,肯定了柴胡的可用与不可用,是比 较有根据。然而日人汤本求真,却另有一说,他认为∶“仲景之书用柴胡皆有胸胁苦满 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如响;不仅疟疾如是,其他病亦然。无胸胁 苦满症者,用之则无效。”是则柴胡之能治疟疾,在胸胁苦满而不在寒热。陆渊雷先生 流行病须知里,更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说∶“用柴胡之证候,在古医书曰“胸胁苦满” 。此“满”字须读作“闷”,意即胸口自觉气闷也。然通常之胸闷,由于胃病,其闷之 重心在当心口,此非柴胡所主,宜黄连黄芩之类;胸胁苦满之闷,重心乃在两旁肋骨之 内,似胀似痛,又似窒塞,甚者,以指头沿肋骨圈下向上挖按,则坚硬而痛,若是者, 为柴胡之的证。” 又按∶廉臣先生此条勘语。系概括本节的九个疟型而言,不是单指疫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