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七节·风湿伤寒
(即
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故通称
痹证。
伤寒论总名
湿痹。风胜
者名
风湿。寒胜者名
寒湿)。
【因】先伤于湿。复兼
风寒。但
伤湿须分
内外。湿从外受者。多由于居湿涉水。汗
雨沾衣。湿从
内伤者。多由于恣饮茶酒。贪食瓜果。《
内经》通称曰痹。又分其同中之
异。有
行痹着痹痛痹三种。实则皆风寒湿三气所袭。
流注经络而成。
【证】湿痹则一
身重痛。
关节尤疼。肢体则
麻木不仁。
头痛恶寒。
身热心烦。
小便
不利。
大便反快。风湿多伤在上。
肩背麻木。手腕硬痛。
头重鼻塞。
恶风微汗。一
身痛
无定处。寒湿多伤在下。腿脚木重。足膝
疼酸。状如石坠。怕冷
无汗。一身痛有定处。
在皮则顽不自觉。在肉则
四肢不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脉则血凝不流。在骨则重而不
举。湿胜则舌多白滑而腻。风胜则舌多白薄而润。寒胜则舌多白滑而淡。
【脉】沉濡而细者。《内经》所谓
湿气胜者为着痹。《伤寒论》所云湿痹之候也。
浮濡弦缓者。《内经》所谓
风气胜者为行痹。《伤寒论》所云
风湿相搏是也。沉濡弦迟
者。《内经》所谓
寒气胜者为痛痹。《伤寒论》所云
中寒湿是也。
【治】着痹
燥湿为君。佐以
祛风散寒。
藿香正气汤加
羌活、
防风(各钱半)。
行痹
疏风为君。佐以散寒燥湿。
桂枝橘皮汤加
制川乌(五分)、制
苍术(一钱)。
痛痹散寒为君。佐以
祛风渗湿。
苏羌达表汤加酒炒
延胡、全
当归(各钱半)此为三
痹分治之法。有时独用苏羌达表汤。加
川桂枝、光
桃仁各钱半、
小活络丹(制川乌
、
制草乌、制南星各六两、明
乳香、净
没药、干
地龙各二两二钱、刨花水为丸、每丸
约重一钱、轻服一丸、重服二丸、烧酒磨汁
冲服)。用流水陈酒各半煎服。此为
三痹合
治之法。凡新病在皮肌
血脉者。已历验不爽矣。若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手足
瘫痪
者。必要壮筋健骨为君。佐以活血
行气。
蠲痹防痿汤(透羊
胫骨二钱、炙酥虎胫骨一
钱、酒炒透蹄筋一钱、盐水炒
杜仲三钱、酒炒
川断二钱、炙
去毛狗脊二钱。制淮
牛膝三
钱、
骨碎补六钱、生黄一两、全当归三钱、酒水各半煎服。)调下
一粒金丹。番木
鳖煨
去油、
五灵脂、制草乌、干地龙、
芸香各一两五钱、明乳香、净没药、当归各七
钱五分、
当门子二钱五分、陈京墨一钱五分(烧烟尽)各研细末、再合研匀、
糯米糊
为丸、如
鸡头子大、每服一丸、极重二丸、药汤化下、或温酒磨下。久服庶可收功。
【秀按】风湿
伤寒。一田野间俗名耳。俞君遵守经旨。因症施治。精切不磨。洵不
愧积学之老名医也。但此证新而轻浅。能任
辛散香燥者。极易奏功。予曾用
五苓散加羌
防治着痹。
桂枝汤加二乌治行痹。
麻黄汤加术附治痛痹。效如桴鼓。若久而深重。
血瘀
化火。液郁
化痰。
皮肤不荣。经络时疏。
大筋软短。小筋弛长。手足
麻痹。
骨痿于床者
。最难奏效。俗谓
痛风易治。木风难医。真阅历之谚也。惟有用《外台》
竹沥汤。化下
丹溪
神效活络丹。
生津涤痰。
活血通络。以渐取效。间服史
国公酒。养血祛风。舒筋活
络。一面嘱家访求善针者。七日一针。二七一针。以疏通其脉络。内外并治而已。
【廉勘】痹者。肢体失其
感觉。重着而不能移动也。风寒湿三气固可合成。即风湿
热三气亦可合成。初病侵袭
经气。继必留连
血络。终则残害脑筋。故其证始而痛。继而
痹。终而痿。痛尚易治。《内经》论行痹痛痹。后世皆称为痛风。以活血祛风。宣
通经隧为
首要。
羌防行痹汤为主。(羌活、防风各一钱、
秦艽、川断各二钱、
威灵仙、全当
归各二钱、明乳香、净没药、杜
红花各五分、先用童
桑枝、青
松针各一两、煎汤
代水、顾松园
经验方。)古歌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若肩背腰腿及周身
疼痛
。
痛有定处。重着不移者。寒
凝血瘀也。以通瘀散寒。宣通
络脉为正法。
身痛逐瘀汤加
减。〔全当归、光桃仁、
络石藤各三钱、
片姜黄、杜红花、
川芎各八分、淮牛膝、
五灵脂(酒炒)
虎头蕉、秦艽各钱半、清炙草七分、
王清任经验方〕化下
续命丹。
(小活络丹原方、加羌活、
天麻、
僵蚕各二两、
白附子、
全蝎、辰砂、
雄黄轻粉,各
一两、
片脑钱半、当门子一钱二分五匣、同研细末、后入冰麝研匀、
糯米粉糊丸、每丸
计重五分、蜡匮、一名
神授保生丹、较小活络丹功用尤宏、轻服一丸、重服二丸。)
外用冯了性酒遍擦周身痛处(用洋绒布浸擦)。内外并治。屡收敏效。失
治则风寒
外邪
。络瘀内伤。均从
热化。凡辛散风寒燥烈药皆忌。曾用
俞氏五汁一枝煎。合
清宣瘀热汤
。(活水
芦笋、鲜
枇杷叶各一两、
旋复花三钱包、新绛钱半、
青葱管二寸切、广
郁金
汁四匙冲、常熟曹仁伯经验方。)历治多验。若着痹,世皆称麻木不仁。俗称木风。
较痛风已进一层。由络瘀压迫脑筋。脑筋将失觉动之
能力。丹溪翁所谓麻是
气虚。木是
湿痰瘀血是也。初用
除湿蠲痹汤加减。(杜苍术、赤苓各二钱、生于术、
泽泻、广皮
各钱半、川桂枝八分、拌研
滑石四钱包、淡
竹沥三瓢、
姜汁三滴、和匀同冲、先用酒
炒桑枝、青松针各一两、
煎汤代水、林义桐经验方。)调下小活络丹一二丸。如已湿
郁
化热。留滞关节
肢络。当用
防己苡仁汤。(酒炒
木防己、杜赤豆、川萆、
大豆卷、
绵
茵陈各三钱、晚
蚕沙四钱包、制苍术、宣
木瓜各八分、川柏五分、
木通一钱、
先用生
苡仁、酒炒桑枝各一两、煎汤代水、耶溪胡在兹
验方。)送下
桃仁
控涎丹。(桃仁泥、煨
甘遂、制
大戟、
白芥子各一两、姜汁竹沥、捣糊为丸、如
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丹溪《心法附余方》。)峻逐
湿热痰瘀。宣
经隧以通络脉。
外用电气疗法。以催促血行。
刺激脑筋。屡收全效。至已由痹而痿。
四肢瘫痪。则
神经
麻痹。全失
知觉运动之
作用。长沙虽有经热则痹。络热则痿之说。然有上下左右之别。
凡上
截瘫。右肢瘫者。多属
阳虚阴凝。每用清任
补阳还五汤。送下
人参再造丸。下截瘫
。左肢瘫者。多属
阴虚络热。每用仲淳
集灵膏。或用
四物绛覆汤。送下顾氏
加味虎潜丸
。间用河间
地黄饮子去萸、味、桂。或用鞠通
专翕大生膏。
外治仍用电气疗法。亦可十
愈五六。
【荣斋按】另有一种尚不到“痹”的程度的“风湿证”,如
雷少逸《
时病论》所说
∶“风湿之病,其证头痛
发热,微汗恶寒,
骨节烦疼,
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
。”我认为如遇这种
症状,当
分析它是风胜、还是湿胜?如果属于风胜,则势必热化,
治宜先用
七味葱白汤(防风一钱,苏叶嫩枝钱半,
生姜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秦艽钱半
,络石藤三钱,鲜
葱白四个,
嫩桑枝一两。)以通络祛风;使风湿从微汗而解。次用木
防己汤加减(木防己钱半,
通草一钱,生苡仁四钱,青松针三钱,
桂枝七分拌滑石五钱
,
丝瓜络二钱,娇桑枝一两。)以
利湿清热;使已从热化之湿,从小便
排泄。最后,用
五叶茅根汤(
桑叶二钱,
淡竹叶二钱,枇杷叶五钱去毛,兰叶三钱,生
侧柏叶二钱,鲜
茅根一两。)以清余热。如属湿胜,须要照顾病患
阳气的不足,
叶天士所谓“湿胜则阳
微,”是一个有力的启示!药用汗利兼行以
和解之;用
桂枝附子汤辛甘发散为主,五苓
散辛淡渗泄为辅──桂枝、附片、
茯苓、苍术、
甘草、泽泻、秦艽、鲜姜、
红枣,仿张
仲景“
徐徐微汗”的
治法。由于“徐”则风湿俱去,“骤”则风去而湿仍留着。此为“
风湿伤寒”本病的治法。更有一种“
历节痛风”,症见头痛身热,
肢节拘挛而痛。《病
源》、《千金》、《外台》均谓之
历节风,以其痛循历
四肢的关节,因之名历节风。对
证疗法,根据何廉臣先生经验,分析如下。他说∶“历节痛风,因于寒者,辛温发散∶
因于热者,辛凉轻扬,固
已;但宜分
辨痛状施治。如肢节挛痛、伸缩不利者,
血虚液燥也;法宜滋血
润燥,四物
汤加
首乌、木瓜、杞子、
甘菊。
肢节肿痛、遇阴雨更甚者,风湿入络也;法宜驱风活络
,
大羌活汤加小活络丹。肢节注痛、得捶摩而缓者,风湿在经也;法宜散风胜湿,灵仙
除痛饮。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者,湿热相搏也;法宜
化湿泄热,
当归拈痛散加减。肢节
刺痛、停着不移者,瘀血阻隧也;法宜消瘀活络,
趁痛散加减。肢节
热痛、夜间尤剧者
,
阴火灼筋也;法宜
滋阴降火,
四物汤合
加味二妙丸。肢节木痛、身体重滞者,湿痰死
血也;法宜豁痰活络,
半夏苓术汤加小活络丹。
肢节痛、
短气脉沉者,
留饮也;法宜
蠲饮涤痰,半夏苓术汤加
指迷茯苓丸。历节久痛者,邪毒停留也;法宜
以毒攻毒,
麝香
丸与乳香停痛丸间服。历节麻痛者,
气血凝滞也;法宜
通气活络,千金防己汤加
五灵散
。原因各异,故
处方用药,亦是不同;可见
病因不一,所以内经有
治病必求于本之训也
。”
曹颖甫先生则根据
经方的实验,说∶“肢节疼痛,病名历节。此证起于
风邪外感,
汗出不畅,久久湿流关节,脉迟而滑,属寒湿。其微者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其剧者宜
乌头汤。尝治一吴姓男病,予用净
麻黄三钱,生
白芍,生黄各三钱,
炙甘草三钱,乌
头二枚
切片,用
蜜糖一碗
另煎,煎至半碗,盖悉本《金匮》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