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六经正义第二
按仲景自序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其留心诸病可知。故于诸病之
表里阴阳。分为
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症
之异同。
寒热之
虚实。使
治病者。只在六经中
下手。行汗吐下
和解温补等法。而无失也。夫一身之病。俱受六经范
围者。犹
周礼分六官而百职举。
司天分
六气而万物成耳。
伤寒不过六经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
而非
经络之经。妄引
内经热病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政治。六经之理不明。而仲景
平脉辨症。固
难尽合诸病之
权衡矣。夫热病之六经。专主
经脉为病。但有表里之
实热。并无表里之
虚寒。虽因于伤寒。而已变成
热病。故竟称热病。而不称伤寒。要知内经热病。即
温病之互名。故无
恶寒症。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
之例也。观温病名篇。亦称评热病论。其义可知矣。夫叔和不于病根上讲求。但于病名上
分解。故序例所引内经。
既背仲景之旨。亦舛
岐伯之意也。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纪。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凡
风寒温热。
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有实有虚。无乎不包。故以伤寒
杂病合为一症。而总名为伤寒杂病
论所以
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不为经络所拘。勿为风寒画定也。然仲景既云。撰用
素问。当于素问之六经广法之。
按
皮部论云。皮有
分部。脉有经纪。其生病各异。别有部分。左右上下。阴阳所在。诸
经始终。此仲景创六经部位
之源。又曰。阳主外。阴主内。故仲景以
三阳主外。
三阴主内。又曰。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故仲
景又以
阳明主内。
少阴亦有
反发热者。故仲景于表剂中用
附子。是因其渗也。又曰。
少阴之阴。名曰
枢儒。其入于
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部注于骨。故仲景制
麻黄附子汤。治
发热脉沉无里症者。是从阳部注经之义也。
制
附子汤。治身
体骨节痛。
手足寒。
背恶寒。脉沉者。具从阴内注于骨之义也。又
阴阳离合论。
太阳为开。故仲景
以之主表。而以脉浮恶寒
头项强痛。为提纲。立言与
热论颇同。而立意自别。阳明为合。故以之主里。而以
胃实为
提纲。虽
目痛鼻干等症。而所主不在是。
少阳为枢。少阴亦为枢。故皆在
半表半里症。
少阳为
阳枢。归重在半表。
故以
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而不及于
胸胁痛硬。少阴为
阴枢。其欲寐
不寐。欲吐不吐。亦半表半里症。虽有
舌干口
燥等症。而不入提纲。归重在半里也。岂惟阳明主里。三阴皆主里。而阴阳异位。故所主各不同。阳明主里症之阳。
阳道实。故以胃实属阳明。
太阴主里症之阴。
阴道虚故以自利属太阴。
太阴为开。又为
阴中至阴。故主
里寒而自利。
厥阴为合又为
阴中之阳。故主
里热而
气逆。少阴为阴中之枢。故所主或寒或热之不同。或表或里之无定。与少阳相
似也。请以地理论。六经犹列国也。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表。心者三阳夹界之地。内由心胸。外自
巅顶。前至头颅。后主
肩背。下及于足。内合
膀胱。是
太阳地面。此经统领荣卫。主一身之表症。犹近边御敌之国
也。内自心胸。至胃及肠。外自
额颅。犹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由心至咽。退场门颊。上耳目。斜至巅。
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比太阳差近。阳明犹京畿矣。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腹者。三
阴夹界之地也。自腹由脾。及二肠
魄门。为太阴地面。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为少阴地面。自腹由肝。
上膈至
心。从
胁肋。下及
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此经通行
三焦。主一身之里症。犹近京夹辅之国矣。
太阴阳明。同居异
治。犹周召分政之义。
四经部位。有
内外出入。上下牵引之不同。犹先王分土域民。犬牙相制之理也。若经络之经。
是六经道路。非六经地面也。六经之有
正邪。
客邪。
合病。
并病。属脾。属胃者。犹寇贼充斥。或在本境。或及邻
国。或入京师也。太阳地面最大。内临少阴。外邻阳明。故病有
相关。如
小便不利。本
膀胱经病。
少阴病。亦
小便
而不利者。是邪及少阴之界也。六七日不
大便。
头痛身热者。是阳明
热邪。侵入太阳之界也。头项为太阳之通衢。
因太阳主荣卫。心胸是荣卫之本。荣卫环周不休。犹边邑之吏民士卒。会于京畿往来不绝也。如喘而
胸满者。是太
阳
外邪入阳明地面而骚扰。故称为
太阳阳明合病。若头不痛。项不强
胸中痞硬。
气上冲。咽候不得息者。此邪不自
太阳来。乃阳明热邪实结于
胸中。犹乱民聚于本境而为患也。心为六经之主。故六经皆有
心烦症。如不头项强痛。
则烦不属太阳。不
往来寒热。则烦不属少阳。不见三阳症。则烦不属三阳矣。故
心愦愦。心
怵惕。心懊。一切虚
烦。皆属阳明。以心居阳明地面也。阳明犹京师。故心腹皆居其地。邪在心而为
虚烦。在腹为实热。以心为阳而属
无形。腹为阴而属有形也。夫人身之病。动关心腹。
阳邪聚于心。
阴邪聚于腹。肝为阴中之阳。故能使阴邪之气撞
于心。阳明主在里之阳。故能使阳邪入聚于腹耳。更请以兵法喻。兵法之要。在明地形。知贼寇所从来。知某方是
某府来路。某方是某府去路。来路是边关。三阳是也。去路是内境。三阴是也。六经来路各不同。太阳是大路。少
阴是僻路。阳明是直路。太阴近路也。少阴后路也。厥阴斜路也。客邪多从三阳来。正邪多因三阴起。由外寇自边
关至。乱民自内地生也。明六经地形。始得握百病之
枢机。详六经来路。乃得操治病之规则。如以症论。伤寒。大
寇也。病从外来。
中风。流寇也。
病因旁及。杂病。乱民也。病由中起。既认为何等之贼。又知为何地所起。于
其发境。便御之本境。移祸邻郡。即两郡夹攻。如邪入太阳地面。即汗而散之。犹陈兵器于要害。乘其未定而击之
也。邪之轻者在卫。重者在荣。尤重者在胸膈。犹贼之浅者在关外。深者在关上。尤深者在关内也。是
麻黄为关外
之师
桂枝葛根为关上之师。
大小青龙为关内之师矣。凡外寇不靖。内地盗贼必起而应之。因立两解法。故有大小青
龙。及桂枝麻黄加减
诸方。如前军无纪。致内乱蜂起。当重内轻外。因有五苓十枣陷胸泻心抵当等汤也。邪入少阳地
面。宜杂用表里寒热攻补之品。为防御解利之法。如偏僻小路。利于短兵。不利于矛戟。利于守备。不利于战争也。
邪之轻者。入
腠理。重者入
募原。尤重者入脾胃。小
柴胡腠理之剂也。大柴胡募原之剂也。小建中。
半夏泻心。黄
芩。
黄连。四方。少阳之脾剂也。柴胡加
芒硝。加
牡蛎二方。少阳之胃剂也。如太阳少阳。有合病并病。是一军犯
少阳矣。用
柴胡桂枝汤是两路分击之师也。甚至三阳合并病。是三面受敌矣。法在独处阳明。阳明之地面整肃。则
太少两路之阳邪。不攻自解。但得内寇宁。而外寇自息。此白虎所由奏捷耳。若阳邪不战于内地。用大承气以急下
之。是攻贼以护主。若阴邪直入于
中宫。用
四逆汤以急救其里。是强主以逐寇也。阳明为内地。阳朝界上。即太阳
少阳地面。邪入阳明之界近太阳地面。虽不犯太阳。太阳之师不得坐视而不救。故阳明之荣卫病即假麻黄等汤以
汗之。近少阳地面。虽不入少阳。少阳之师不得高垒而无战。故阳明之腠理病。即借柴胡以解之。是知阳明之
失守。
非太阳不固。即少阳无备也。所以每每两阳相合而为病也。若邪已在阳明地面。必出师奋击。以大逐其邪。不使少
留。故用栀豉
瓜蒂之
吐法以迅扫之。若深入内地。不可复驱则当清野千里。使无所掠。是又白虎
得力处也。若邪
在
内廷。又当
清宫中阴盗。此承气所由取胜。如
茵陈猪苓辈。又为失纪之师立法矣。太阴亦内地。
少阴厥阴地面。
是太阴之夹界也。太阴居
中州。虽外通三阳。而阴阳既已殊途。心腹更有膈膜之
藩蔽。故寒水之邪。从太阳外属者
轻。由少阴内授者重。风木之邪。自少阳来侵者微。因厥阴上袭者甚。如
本经正邪。转属阳明而为实。犹师老势穷。
可下之而愈。如阳明
实邪。转属本经而成虚。则邪盛正衰。温补挽回者甚难。盖太阴阳明。地面虽分。并无阻隔。
阳明犹受敌之通衢。甲兵所聚。四战之地也。太阴犹仓廪重地。三军所根据。亦盗贼之巢穴也。故
元气有余。则邪入
阳明。元气不足。则邪入太阴。在阳明地面。则陈师鞠旅。可背城一战。取胜须臾。在太阴地面。则焚劫积蓄。仓
廪空虚。枵腹之士。无能御敌耳。厥阴之地。
相火游行之区也。其本气则为
少火。若风寒
燥湿之邪。一入其境。悉
化为热。即是
壮火。其少火为一身之生机。而壮火为一身之大患。且其地面通达三焦邪犯
上焦。则
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
消渴口烂。
咽痛喉痹。逼入
中焦。即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饥不欲食。食即
吐蛔。移祸
下焦。则热利
下重。
或
便脓血。为害非浅。犹跋扈之师矣。仲景制
乌梅丸方。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
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
之主方。犹总督内地之大帅也。其与之水以治消渴。
茯苓甘草汤以治水。
炙甘草汤以复脉。
当归四逆以治厥。是间
出锐师。分头以救上焦之
心主。而
安神明也。用白虎承气辈。清胃而平中焦之热实。
白头翁四逆散。清脾而止下焦之
热利。是分头以救腹中之阴。而扶
胃脘之元气耳。肾为一府。而
分阴阳二经。少阴一经。而兼阴阳两脏者。皆为根
本之地故也。邪有阴阳两途。藏分阴阳二气。如阳邪犯少阴之阳。反发热。心烦。咳渴。咽痛。阳邪犯少阴之阴。
则
腹痛自利。或便脓血。阴邪犯少阴之阳。则身体骨节痛。
手足逆冷。背恶寒。而身倦卧。阴邪犯少阴之阴。则恶
寒。
呕吐。
下利清谷。
烦躁欲死。仲景制麻黄附子
细辛。黄连
阿胶。
甘草桔梗。
猪肤半夏苦酒等汤。御阳邪犯少阴
之阳也。其制
桃花猪苓等汤。御阳邪入少阴之阴也。附子吴萸四逆等汤。御阴邪犯少阴之阳也。
通脉四逆
茯苓四
逆
干姜附子等汤。御阴邪入少阴之阴也。少阴为六经之
根本。而外通太阳。内接阳明。故初得之而反发热。与八九
日而一身手足尽热者。是少阴阳邪侵及太阳地面也。自利纯
青水。
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少阴阳邪侵阳明地面也。
出太阳。则用麻黄为锐师。而督以附子。入阳明。则全任大承气。而不设监制。是犹兵家用向导。与本部不同法也。
其阴邪侵入太阴。则
理中四逆加
人尿猪胆等法。亦犹是矣。嗟乎。不思仲景之所集。安能见病知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