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大阳病解第一
仲景
六经。各有提纲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所向。故必择
本经至当之脉症而标之。读者须用紧记提纲。以审
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是正面。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
隐曲。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如
太阳
总纲。提出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八字。是太阳受病之正面。读者要知
三阳之脉俱浮。三阳俱有
头痛症。六经受寒俱各恶寒。
惟头项强痛。是太阳所独也。故见头连项而强痛。知是太阳受病。盖太阳为诸阳
主气。头为
诸阳之会。项为太阳之会
故也。如脉浮
恶寒发热。而头不痛。项不强。便知非
太阳病。如但头痛。不及于项。亦非太阳定局矣。如头项强痛。反
不恶寒。脉反沉。不可为非太阳病。故
温邪内发。或吐后
内烦。或湿流
关节。或病关
少阴。法当
救里者也。因当浮不
浮。当恶不恶。故
为之反。所谓看出底板法者以此。
前辈以一日太阳。二日
阳明。七日复传之说拘之。故至今不识仲景所称之太阳病。
太阳病。
有身痛。
身重。
腰痛。骨节
疼痛。鼻鸣。
干呕。
呕逆。
烦躁。
胸满。背强。咳渴。汗出。
恶风。
无汗而
喘等症。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故散见诸节。而不入提纲。又太阳为
巨阳。阳病必
发热。提纲亦不言及者。以
初受病者。或未发故也。其精细如此。故诊者于头项强痛之时。必须理会此等兼症。更细审其恶寒恶风之病情。
有汗无
汗之
病机。已发热未发热之
病势。以探其表症之
虚实。是从旁细看法也。即于此处辨其有汗是
桂枝症。无汗是
麻黄症。
无汗烦燥。是
大青龙症。干呕发热而咳。是
小青龙症。
项背强KTKT。是
葛根症。用之恰当。效如桴鼓。前辈以桂
枝主风
伤卫。麻黄主寒伤营。大青龙主
伤寒见风。
中风见寒。分三纲鼎立之势拘之。所以埋没仲景心法。又败坏仲景之正法。
脉浮。只讲得脉体之正面。诊者当浮中审其脉势之强弱。脉息之迟数。
脉象之紧缓滑涩弦芤。故太阳一经。有但浮。浮
弱。浮缓。浮紧。浮迟。浮数。等症。散见于诸条。或阳浮而阴弱。或
阴阳俱紧。或阴阳俱浮。或尺中迟。或尺中微。
或寸缓。关浮。尺弱。必细细体认。以
消息其里之虚实。此是从中索隐法。若谓脉紧是伤寒。脉缓是中风。脉紧有汗是
中风见寒。脉缓无汗是伤寒见风。夫既有伤寒中风之别。更有伤寒中风之浑。使人无
下手处矣。岂可为法乎。凡见脉浮
迟浮弱者。用桂枝。浮紧浮数者。用麻黄。不必于
风寒之分。但从脉之虚实而施治。是仲景活法。是亦仲景之定法。今
伤寒
书。皆以
膀胱为太阳。故有传足
不传手之谬。不知仲景书。只宗阴阳之大法。不拘阴阳之
经络也。夫阴阳者。散之可千。
推之可万。以心为
阳中之太阳。故更称巨阳以尊之。又中身而上。名曰
广明。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广明亦君主之尊
称。广明居阳明之上。故六经分位。首太阳。次阳明。又腰以上为阳。膀胱位列
下焦之极底。其经名为
足太阳。以手
足阴阳论。实
阴中之少阳耳。以
六腑为阳论。与
小肠之太阳。同为受盛之器耳。不得浑膈膜之上。为父之太阳也。仲景
以心为太阳。故得外统一身之
气血。内行
五脏六腑之
经隧。若膀胱为
州都之官。所藏
精液。必待
上焦之
气化。而后能出。
何能外司营卫。而为诸阳主气哉。
岐伯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
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是心肾为一身之
大
表里也。膀胱与肾为表里。第足经相络之一义耳。是表里亦何常之有。如太阳与
少阳并病。刺
肺俞。
肝俞。岂非肝居
胆外。为少阳之表。肺居心外。为太阳之表耶。
少阴病。一身手足尽热。以热在膀胱。必
便血。夫热在膀胱。而仍称少
阴病。是知膀胱属腰以下之阴。得为少阴之府。不得为六经之太阳。故不称太阳病。又太阳不解。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热在下焦。
下血乃愈。盖太阳位最高。故太阳病。以头项强痛为提纲。此云
热结在下焦。是太
阳
阳邪。
下陷之变也。其云随经。云在里。是知膀胱属在下焦。为太阳之根底。而非主表之太阳。为太阳之经隧。而非
太阳之都会。为太阳主血之里。非为诸阳主气之太阳也。明矣。
伤寒最多
心痛。以心当太阳之位也。心为君主。寒为
贼邪。
君火不足。
寒气得以为之。所以名为大病。今伤寒家。
乃以太阳为寒水之经。是拘于膀胱。焉
水府。因有以寒召寒之说。而不审
寒邪犯心。水来克火之义矣。夫人伤于寒。热
虽甚不死者。以寒所在。是邪之所留。热之所在。是心之所主也。如初服桂枝而反烦解。半日而复烦。大青龙之烦躁。
小青龙之
水气。十枣泻心之
心下痞硬。白虎五苓之燥渴
心烦。皆
心病也。若妄治后。叉手
冒心。
恍惚心乱。以下逆满。
往往关心。是心病为太阳本病也。然心为一身之主。六经皆能病及。故阳明有
愦愦。
怵惕。懊。等症。少阳有烦悸。
支结等症。太阴之暴烦。少阴之心中温温欲吐。
厥阴之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皆心病也。何前辈反有伤足不伤手之说。
夫
心主营。肺主卫。风寒来伤营卫。即是手经矣。且
大肠接胃。俱称阳明。小肠通膀胱。俱称太阳。伤则俱伤。何分手
足。如
大便硬。是
大肠病。岂专指胃言。
小便不利。亦是
小肠病。岂独指膀胱。且
汗为心液。如汗多
亡阳。岂独亡坎中
之阳。而不涉胆中之阳耶。因不明仲景之六经。故有
传经之妄耳。
人皆指太阳经络行于背。而不知背为太阳之所主。竞言太阳主营卫而不究营卫之所自。知太阳主表。而不知太阳
实
根于里。知膀胱是太阳之里。而不知心肺是为太阳之里。因不明
内经之阴阳。所以不知太阳之地耳。内经以背为阳。
腹为阴。五脏以心肺为阳。而属于背。故仲景以胸下。
心下。属三阳。肝脾肾为阴而属于腹。故仲景以腹中之症属
三阴。
以阴阳
内外相输之义也。营卫行于表。而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
肺病矣。心病则恶寒。肺病
则发热。心病则烦。肺病则喘。桂枝疗寒。
芍药止烦。
麻黄散热。
杏仁除喘。所以和营者。正所以宁心也。所以调卫者。
正所以保肺也。麻桂二方便是调和内外。表里两解之剂矣。如大青龙。用
石膏以治烦躁。小青龙。用
五味干姜以除
咳嗽。
皆于表剂中。即兼治里。后人妄为仲景方治表而不及里。曷不于药性一思之。太阳主表。为心君之藩篱。犹京师之有边
关也。风寒初感。先入太阳之界。惟以得汗为急务。
自汗而解。犹边关之有备也。必
发汗而解。是君主之令行也。若发
汗而汗不出。与发汗而汗仍不解。是君主之令不行也。夫汗为心液。本水之气。在伤寒。为天时寒水之气。在人身。为
皮肤寒湿之气。在发汗。为君主阳和之气也。君火之阳内发。寒水之邪外散矣。故治
太阳伤寒。以发汗为第一义。若君
火不足。则肾液输于心下者。不能入
心为汗。又不能下输膀胱。所以心下有水气也。故利水是治伤寒之二义。若君火太
盛。有烦躁
消渴等症。恐不戢而自焚。故清火是太阳之
反治法。若君火衰微。不足以自守。风寒内侵于
脏腑。必扶阳以
御之。故
温补是太阳伤寒之
从治法。其他救敝诸法。种种不同。而大法不外乎此。
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
三焦之高下。皆所以化太阳之气也。发汗有五法。麻黄
汤。汗在皮肤。是发散
外感之寒气。
桂枝汤。汗在经络。是疏通
血脉之
精气。
葛根汤。汗在
肌肉。是升提精液之
清气。
大青龙。汗在
胸中。是
解散内扰之
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是驱逐内蓄之水气。其治水有
三法。干呕而咳。水入即吐。
是水气在上焦。在上者汗而发之。小青龙
五苓散是也。心下痞硬。硬满而痛。是水气在
中焦。
中满者泻之于内。用十
枣汤。
大陷胸汤是也。热入膀胱。小便不利。是水气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也。
太阳之根即是少阴。紧则为寒。本
少阴脉。太阳病而脉紧者必无汗。此虽
太阳能卫外而为固。令汗不出。亦赖少阴
能藏精而为守。故不得有汗也。人但知其
表实。而不知其里亦实。故可用
麻黄汤而无患。若
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者。
是阳不固而阴不守。虽称亡阳。而阴不独存。此属少阴者。是指太阳转属少阴。而非少阴本病。
太阳之虚。不能主外。
内伤真阴之气。便露出少阴之底板。少阴
阴虚。不能主内。
外伤太阳之气。便假借太阳之面
目。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用
四逆以急救其里。少阴病而反热。用麻辛以微解其表。此表里
雌雄相应之机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即见烦躁。是阳气外发之机。六七日乃
阴阳自和之际。反见烦躁。是阴阳
内陷之兆。所云阳去
入阴者。指阳邪
下膈言。非专指
阴经也。或入太阳之府。而热结膀胱。或入阳明之府。而胃中
干燥。或入少阳之府。而
胁下硬满。或入太阴而暴烦
下利。或入少阴而
口苦燥干。或入厥阴而心中疼热。皆入阴之谓。后人惑于传经之谬。因不
知有阴转属阳等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