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少阳病解第三
少阳处
半表半里。司
三焦相火之游行。仲景特揭
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是取
病机立法矣。夫
口咽目三者。
脏腑精气
之总窍。与天地之气相通者也。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正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
能合开之可见。合之不见。恰合为枢之象。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
空窍而为病。
风寒杂症咸有之。所以为少阳一经总纲
也。如
目赤。两耳无闻。
胸满而烦。只举
中风一症之半
表里。
内经之
胸胁痛而
耳聋。只举得
热病一症之半表里。故提纲
不与也。
少阳之表有二。脉弦细。
头痛。
发热。或呕而发热者。少阳
伤寒也。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
少阳中风也。此
少阳风寒之表。而非少阳之半表。
阳明风寒之表。亦有
麻黄桂枝症。少阳风寒之表。既不得用麻黄桂枝之汗。亦不得用
瓜蒂栀豉之
吐法。
发汗则语。吐下则悸而惊。是少阳之
和解。不特在半表而始宜也。少阳初感风寒。
恶寒发热与
太阳
同。不得为半表。惟
寒热不齐。各相回避。一往一来。势各两分。始得谓之半表耳。
往来寒热。有三义。少阳自受
寒邪。
阳气尚少。不能发热。至五六日。郁热内发。始得与
寒气相争。而往来寒热一也。或
太阳伤寒。过五六日。阳气已衰。
余邪未尽。转属少阳。而往来寒热二也。若风为
阳邪。少阳为风藏。一中于风。但往来寒热。不必五六日而始见三也。
太阳之身寒。在未发热时。如已发热。虽
恶寒而身不再寒。阳明之身寒。恶寒在初得之一日。至二日则恶寒自罢。便
发热而反
恶热。惟少阳之寒热。有往而复来之异。寒来时便身寒。恶寒而不恶热。热来时便
身热。恶热而不恶寒。与太
阳之
如疟。
发热恶寒。而不恶热。阳明之如疟。
潮热恶热。而不恶寒者不侔也。盖太阳为
嫩阳。如日初出。寒留于半表
者不遽散。热出于半里者未即舒。故见此象耳。然寒为欲去之寒。而热为新炽之热。寒固为
虚寒。而热亦非
实热。故小
柴胡汤治热。而不治寒。预补其虚而不攻其实也。小
柴胡为半表设。而其症皆属于里。盖表症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
里矣。惟往来寒热一症。尚为
表邪未去。故独以柴胡一味主之。其他悉属用里药。凡里症属阳者。多实热。属阴者多虚
寒。而少阳为半里。偏于阳。偏于热。虽有虚有热。不尽属于虚也。仲景又深以
里虚为虑。故于半表未解时。便用
人参
以固里。
寒热往来。病情见于外。苦喜不欲。病情得于内。看苦喜不欲等字。非真呕真满。不能饮食也。
看往来二字。即见有不寒热时。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是无形之表。
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是无形之里。其或
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
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咳者。此七症皆偏于里。惟
微热微寒为在表。
皆属无形。惟胁下痞硬为有形。皆风寒通症。惟胁下痞硬。为少阳总。是
气分为病。非有实热可据。故皆从半表半里之
治法。
少阳为
游部。其气游行三焦。循两胁。输
腠理。是
先天真元之气。所以谓之
正气。正气虚。不足以固腠理。邪
因腠理之开。得入少阳之部。少阳主胆。为
中正之官。正气虽虚。
不容邪气内犯。必与之相搏。搏而不胜。所以邪结胁
下也。往来寒热。即
正邪相争之象。更实更虚。所以休作有时。邪实正虚。所以默默不欲饮食。仲景于表症
不用人参。
此因
正邪分争。正不胜邪。故用之扶
元气。强主以逐寇也。若外有微热。而不往来寒热。是风寒之表未解。不可谓之半
表。当小发汗。故去人参加桂。心烦与咳。虽
逆气有余。而正气未虚。不可
益气。故去人参。如太阳汗后。
身痛而脉
沉迟。与下后
协热利。而
心下硬。是太阳之半表半里症也。表虽不解。里气已虚。故参桂兼用。是知仲景用参。皆是预
保元气耳。更有脉症不合柴胡者。仍是柴胡症。本论云。伤寒五六日
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
便硬。脉细者。此为
阳微结。半在里。半在表也。脉虽沉紧。不得为
少阴者。阴不得
有汗。今头汗
出。故可与
小柴胡汤。此条是少阳阳明
并病。而脉症俱是少阴。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若谓阴不得有汗。则少阴
亡阳。
亦有反汗出者。然亡阳与
阴结。其别在
大便。亡阳。则
咽痛吐利。除阴结则
不能食。而大便又反硬也。亡阳。与
阴阳结。
其别在汗。亡阳者。
卫气不固。汗出必遍身
阳结者。
热邪闭郁。汗在头也。阳结阳微结之别。在食。阳明
阳盛。故能
食。而大便硬。此为纯阳结。少阳阳微。故不能食而大便硬。此为阳微结。故欲与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然微恶
寒。亦可属少阴。但头汗出。始可属少阳。故反复讲明头汗之义。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所以然者。
少阳为枢。少阴亦
为枢。故见症多
相似。必于阴阳表里辨之真。而审之确。始可一剂而瘳。此少阴少阳之疑似症。又柴胡症之变局也。
少阳居人身之半。胁居一身之半。故胁为少阳之枢。而小柴胡为
枢机之剂也。
岐伯曰。中于胁。则入少阳。此指少
阳自病。然太阳之邪。欲转属少阳。少阳之邪。欲归并阳明。皆从胁转。如伤寒四五日。身热
恶风。头
项强。
胁下满者。
是太阳并病。将转属少阳之机也。以小柴胡与之。所以断太阳之来路。如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
去者。是少阳阳明并病。此转属阳明之路也。以小柴胡与之。所以开阳明之出路。若据次第
传经之说。必阳明始传少阳。
则当大便硬而不当溏。当曰
胸胁始满。不当曰满不去矣。又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
白苔者。此虽已属阳
明。而少阳之症未罢也。盖少阳之气。游行三焦。因胁下之阻隔。令
上焦之治节不行。
水精不能四布。故舌上有白苔。
而呕。与小柴胡。转少阳之枢。则上焦
气化始通。
津液得下。
胃家不实。而大便自输矣。身然而
自汗解者。是上焦津
液所化。故能开发腠理。蒸肤泽毛。若雾露之溉。与胃中
邪热薰蒸。而自汗不解者。不同。
东垣云。少阳有不可汗吐
下利小便四禁。然柴胡症中口不渴。身有微汗者。仍加桂枝以取汗。下后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甘姜汤汗之。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
身重者。柴
胡
龙骨牡蛎汤中。同
大黄茯苓以利小便。柴胡症具。反下之。心下满而硬痛者。
大陷胸汤下之。医以丸药下之。而不得
利。已而微利。胸胁满而呕。
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
芒硝下之。是仲景于小
阳经中。以备汗下利小便法也。若吐法。本
为阳明初病。胸中实。不得食。不得吐。而设。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兀兀欲吐。复不能吐。亦是胸中实。当吐
之。若水饮蓄于胸中。虽是有形而不可为实。故不可吐。何则。少阳之喜呕。呕而发热。便见
中气之虚。但热而不实。
故用人参以调中气。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故少阳之呕。与语不并见。所以呕者是少阳本症。语是少阳
坏症。然本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又非柴胡症。是呕中又当深辨也。按呕渴虽
六经俱有之症。而少
阳阳明之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属阳明。呕则仍在少阳。如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因三焦之不通。
病未离少阳也。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此
两火之
并合。病已过少阳也。夫少阳始病。便见口苦。咽干。目眩。
先已津液告竭矣。故太阳之病。最易转属于阳明。所以发汗即
胃实而语。故小柴胡中。已具或渴之症。方中用参苓甘
枣皆
生津之品。以预防其渴。服之反渴。是相火炽盛。津液不足以
和胃。即转属阳明之机也。
少阳妄下后。有二变。实则心下满而硬痛。为
结胸。用大陷胸汤下之。虚则但满而不痛为痞。用
半夏泻心汤和之。
此二症皆从呕变。因不用柴胡。令上下不通。津液不下耳。
本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主症。此外兼见胸胁满硬。心烦
喜呕。及或为诸症中凡有一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
全入里者。皆可用。故症不必悉具。而方有加减法也。然柴胡有疑似症。不可不审。如胁下满痛。不渴而饮水呕者。柴
胡不中与也。又但欲呕。
腹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症。如此详明。所云但见一症便是者。又当为细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