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
书名:伤寒论辩证广注朝代:作者:时间:

[卷之三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加葛根汤方

    (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粥。余 如桂枝汤法。 琥按上方。乃桂枝汤中。加葛根一味药也。夫桂枝汤。仲景用以治太阳中风。汗出恶风之证。今者项背强。 又复KTKT然而颈拘缩。夫KTKT者。本为寒甚。寒甚者。当无汗。今则反汗出而恶风。此系太阳伤风证。因 多KTKT然拘缩之状。故于桂枝汤中。加葛根为君。以祛风邪。解肌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此条是误下。未至大坏之证。成 注云太阳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阳邪乘虚入里。气当下陷。今者虽下而不至大坏。里气未虚。仍然上冲。是犹之 前条桂枝汤证。风壅气逆。欲作干呕之状也。故云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里气虚馁。阳邪入里。不复在 表。故云不可与桂枝汤方也。按条辩及尚论篇注云。可与桂枝汤方。用前下药法。合表里而两解之。如桂枝加大黄汤之 类是也。此言于义未合。学人宜从成注为是。) (附后例)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 何逆。随证治之。(此条是坏病。正文与注。见后第十二卷救逆论中。仲景论于此条之下。接桂枝本为解肌云云。愚考桂 枝证有杂入太阳中篇。麻黄青龙汤内者。因采附于下。以便学人记习。要于仲景原文。不敢前后倒乱也。) (附例)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脉浮弱者。 即阳浮阴弱之谓。辩证据脉。则不论日久。犹当以微汗解肌。故云宜桂枝汤也。)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人汤主之。(下后气夺于下。呼吸不续而喘者。是为虚喘。今曰微喘。 此虽因误下。里气未夺。反上逆。而与表邪交错于胸中。故与桂枝汤以解表。加浓朴杏人。以下胸中之逆气也。尚论篇 以喘为真气亏乏。复加浓朴杏人。以泄气利喘。误矣。杏人之人。与仁同。外台千金皆从人。)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外证未解者。谓表证未全解也。王宇泰云。 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即为在表。表证未解。虽有可下之证。不可下也。下之为逆。逆者。为病在外。而反攻其内。于治 法为不顺也。若下之而外证仍未解者。仍当解外。故云宜桂枝汤主之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 宜桂枝汤主之。(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是粗工死守汗下之法。不知脉理故也。汗后脉浮者。为不愈以脉浮为邪在外。医 人反下其内故令病不愈也。今止据脉浮知邪在外。不论既汗且下。须当以桂枝汤解其外邪。则自愈。愚按上文云先发汗 当是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先用麻黄汤以发之。紧脉去而浮脉存。汗虽出而表不解。所以不论误下。但据脉浮。当须改用 桂枝汤以解其肌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 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明中风病。所以卫受风邪。营反汗出之理。病常自汗出者。谓时时汗自出也。伤寒无汗为 营气伤。今既有汗。则营气无伤而得和矣。营气虽和于内。而外不与卫气相谐。以卫中有客邪之气。所以不共营气和谐 故尔。营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营之护。未有卫病而营不病者。故汗亦营中之液。非但卫疏而后出也。病虽 常汗。治当复发其汗。使卫中客邪之气去。斯营与卫自相和谐。则愈故云宜桂枝汤。) 病患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藏无他病者。谓里和能 食。二便如常也。时发热。自汗出者。谓有时发热。有时不甚热。有时汗出。有时汗不出也。卫气不和。即前条云。不 共营气和谐之意。故自汗时出。而久不得愈先其时者。谓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以透发其汗。则愈。苟失其时。 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六七日不大便。明系在里有热。故虽头痛。必是阳明热蒸。此可与承气汤。若其人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 仍在表也。虽不大便六七日。当须发其汗。以解其在表之热。若头痛不已者。为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势必至衄。 须乘其未衄之时。宜用桂枝汤以汗解之。或问此条。乃伤寒头痛有热。当须发汗。何以不用麻黄汤。予曰。若麻黄汤证。 当见身疼痛矣。且也。麻黄汤证。表热显然。虽不大便六七日。何至欲与承气汤。大抵桂枝证。有与承气证相似者。故 仲景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也。二药错误。立至死亡。所以验小便实为仲景妙法。)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伤寒发汗者。谓太阳伤寒。服麻黄汤。发汗。身凉 为已解。至半日许。复烦者。身复发烦热也。脉浮数者。脉转浮数也。尚论篇云。此明系汗后表疏。邪风袭入所致。虽 仲景法。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然此条病。已曾用过麻黄汤发汗矣。故当更方以发其汗。宜桂枝汤以主之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营弱卫强者。即前太阳中风桂枝汤说 注云。卫实而营虚之意。后条辩云。何以云弱。正气夺则虚。故云弱也。何以云强。邪气盛则实。故云强也。营中之阴 既正虚而不守。卫外之阳复邪实而失护。故使汗出而发热也。欲救卫间之邪风者。成注云。与桂枝汤。以解散风邪调和 营卫。)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肌者。肤肉之间也。风邪伤卫。 卫行脉外。正当肤肉之间。方用桂枝汤以救解之。若其人脉浮而紧。发热汗不出者。此系太阳伤寒。寒伤营。乃麻黄汤 证。桂枝汤中有芍药。收敛寒邪。是药与病相反。不可与也。医者常须识认此证。勿令病家错误服之。)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成注云。酒客内热。其于无病时。热气熏蒸肤腠间。固 多汗矣。及其病风寒之邪。脉必浮缓。而汗出可知。医人不可据脉验证。执一桂枝汤与之。其得汤。必作呕而吐出。何 也。以酒客既伤于酒。又挟外邪胸中。必满而逆。若食甘则愈满。故不喜也。即一酒客病。则凡太阳中风而挟食者。桂 枝亦在所当禁可类推矣。)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佳坊本作仁此云喘家者。乃太阳中风证。自汗而增喘也。喘为风甚气壅。故作桂枝 汤。必加浓朴杏人。以泄利逆气。)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之性本热。服汤之人。如系酒客之类。得之而吐者。以其人胸膈中素有湿 热。更服桂枝汤。则两热相搏。郁蒸既久。津液销败而为脓血。此为肺胃受伤。盖风寒之来。先伤肺。服汤之误。复败 胃故也。愚按此条证。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服类要芍药地黄汤。郭白云云。见脓血而后可服。)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条乃风寒之邪。始从 太阳。直中少阴其人肌表空疏。卫外之阳本虚。无热可郁。误投麻黄汤。大发其汗。成注云。亡阳脱液。系真寒之证。 正文与注并汤详见中寒论中。)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此条太阳病。与上条 太阳病。同是真寒之证。医人不察。漫以桂枝加大黄汤。或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后。成注云阳气已虚。故见脉促胸满。微 恶寒。此亦真寒证。正文与注并汤详见中寒论中)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者。盖言太阳经头项强痛。发热恶寒之证。虽日久而犹在也。但其时热多寒少。 渐渐变乱。故云如疟状也。赵嗣真云。此是首一节。为自初至今之证。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当分作三截看。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者。言风寒之邪。不传于里。里气和而不作热也。一日二三度发者。言寒热如疟之来而频数。邪气浅而欲衰。 脉亦微缓。此是向愈之证。不须治也。若其人脉气微矣。则知里热不甚。又复恶寒。此恶寒者。乃四肢及肌表间微觉怕 冷。盖病已八九日。非比初时发热恶寒之甚。则知表邪亦微。此为阴阳俱虚。表里无证。故知不可更发汗。及更吐下也。 此段论。仲景本无方治。活人释疑云。宜温之。缵论云。宜小建中汤。加黄不在温经之例。若其人面反有热色者。乃 阳邪之气外薄。故面作赤色。虽八九日而表证尚在。未欲解也。阴寒之邪。束其阳热。以故不得小汗。营卫不和。身必 作痒。成注云。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