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
书名:伤寒论辩证广注朝代:作者:时间:

[卷之六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碎)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成注云。甘甚而反淡。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窍。 阿胶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琥按上成注云。甘甚而反淡。以二苓之味。虽云甘而实淡故也。猪苓汤专于利水。则是上文云脉浮发热。非关表证 明矣。 后条辩云。猪苓汤之治。与太阳五苓散颇同。在太阳为寒水气化。不避桂术者。从寒也。在阳明为燥金气化。改桂 术为滑石阿胶者。从燥也。同是小便不利。而在太阳则从寒。在阳明则从燥。病机之际。各有气宜。医者可漫焉施。治 乎哉。 或问小便不利。其水亦蓄在膀胱中否。余答云。不然。太阳病小便不利。其水当蓄在膀胱之中。以膀胱为太阳之府 也。五苓散中有桂枝之热以通之。以桂枝为太阳经药也。兹者阳明病。小便不利。其水当积在胃下脘。以胃为阳明之府 也。故猪苓散中有滑石之寒以利之。以滑石为阳明经药也。 或又问云。水既积在胃。成注何以云。热客下焦也。余又答云胃中之水。虽有停积。终当入于小肠。但其水至阑门 分水之处。遂阻绝不行。不能渗入膀胱。以故小便不利。阑门分水之处。谓非下焦主之邪。乃今而知猪苓汤证之小便不 利。为肠胃中之水。不入膀胱而不利。非若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为膀胱中有水。气化不出而不利也。医者。能达是理。 则用药之道自明。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此承上文而言猪苓汤之禁。渴 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证也。然其证汗必不多。若汗出多。虽小便不利。不可与猪苓汤。何也。汗出既多。则胃中 水液外输。随饮随燥。津液少。以故作渴。复用猪苓汤以利小便。是重亡其津液。故示戒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表热是假里寒是真。故与四逆汤主之。正文与注 见中寒论中)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亦真寒之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脉浮发热。此阳明经有风也。甚至口干鼻燥。经中之热炽矣。能食者。成注云。 里和也。仲景法。阳明病能食者。名中风风热壅甚于经又不传里。势必致鼻衄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 器之云。可黄芩汤。愚意云。宜犀角地黄汤。) (重出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云云至)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正文与注已见前) (附后例)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云云至)身然而汗出解也。(上二条证。虽云阳明病 实少阳经病居多。故皆与小柴胡汤。正文与注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云云至)耳前后肿(云云至)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 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此条阳明病。亦少阳证居多。至末后脉但浮云云。虽略兼太阳。终非主证。其 主证云。脉弦。胁下痛。耳前后肿。可见少阳经病偏重。故与小柴胡汤。正文与注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 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此条乃详言导法。以佐下法之穷也。阳明病自汗出者。不可发汗。若发其汗兼之小便自利者。 此为津液内竭。内指肠胃而言。汗泄于外。溺去于下。皆内耗其津液。故云竭也。津液既竭。则大便硬。不问而可知矣。 大便虽硬成注云。此非结热。不可攻之。当待其自欲大便时。遂因其势而行导之之法。如蜜煎土瓜根大猪胆。皆可用也。 或问小便自利。大便硬。何以不用麻仁丸。余答云麻仁丸治胃热。屎结于回肠以内。兹者胃无热。 证屎已近肛门之上。直肠之中。故云。因其势而导之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