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
书名:伤寒论辩证广注朝代:作者:时间: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成注引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 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 以生津液。 琥按上成注云。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其说甚误。夫头汗出者。乃阳郁于表。非阳虚于上也。如系阳虚。不堪 再汗。岂有方后云。复服使汗出之理。况干姜亦辛热之品。助以桂枝。能散太阳未尽之表邪。若云固汗。吾不信矣。 琥按上方。即小柴胡汤加减方也。据原方加减法云。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 兹者。心烦渴而不呕。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根四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兹者。胸胁满微结。即痞硬也。 故去大枣。加牡蛎二两。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兹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烦。是为津液少而躁热。 非水蓄也。故留黄芩。不加茯苓。又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兹不因咳而以干姜易生姜者。何也。盖 干姜味辛而气热。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胁之微结。一以热济黄芩栝蒌根之苦寒。使阴阳和而寒热已焉。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 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 泻心汤。(此条系少阳病误下。而成痞结之证。成注云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柴 胡证具云云。至汗出而解。注已见前小柴胡汤附例之下。心下满云云。乃复言下后之变以出其治。然心下满。须有阴阳 之分。若下后邪气传里。陷于胸中。成注云胸中为阳受气之分。邪结虽高。而硬痛必下。此为结胸证也。与大陷胸汤以 下其结。若下后邪气传里。留于心下。成注云心下为阴受气之分。痞塞虽下而气逆则高。此为痞证也。宜半夏泻心汤以 通其痞柴胡不中与之者。此言结胸痞气。皆系柴胡证罢。故宜另与陷胸等汤也。愚按此条。可见少阳病误下之。亦有痞 结之证。前第五卷太阳下编云。太阳病误下之。因作结胸太阴病误下之。因作痞气。兹者。少阳病误下。邪在半表半里。 居阴阳之间。故亦有痞结证也。夫人身腹阴。而背阳。少阳行身之侧。居阴阳之间。为半表里。然人身膈以下属阴。膈 以上属阳。少阳居清道。而协乎膈之间。亦为半表里。此可征少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而结胸痞气所由分矣。大陷 胸汤已见前第五卷太阳下编)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