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
书名:伤寒论辩证广注朝代:作者:时间:

[卷之十 辩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成注引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琥按成注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肾开窍于二阴故也。 琥又按下焦者。肾肝所主。肝主疏泄。而反下重邪热壅瘀。气滞而不行也。条辩云。白头翁逐血以疗。秦皮洗 肝而散热。黄连调胃而浓肠。黄柏除热而止泄。成注云。四味皆苦寒。愚以白头翁独带辛温。故泄热之中。而兼散邪之 力也。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条虽无下重之证。然热利。内亡津液。故欲饮水。白头翁汤。不但 坚下焦。兼能清中热。以汤中有黄连故也。热清。则津液回。饮水止而利自除矣。上二条证并汤。即从本篇之后移附于 此。)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云云至)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此条系真寒证。正文与注 见中寒论中)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此条亦热利变脓血之证。下利而渴者。热也。脉数。 为热未解。曰自愈者。其脉必数中带虚。而其渴为未甚也。设脉数渴甚。为不瘥。必清脓血。以在里有郁热故也。按此 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黄芩汤。)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此条系真阴证。然亦有热利过用凉药。而变成是 证者。医人不可以不察也。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条乃热利必死之脉证也。始由伤寒。继则下利。乃热邪传入于阴经也。然利 至一日十余行。则热邪之势宜少减。脉当虚弱而带数矣。今则脉反实者。邪气胜也。故主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重出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已见前)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条系真寒证。正文与注见中 寒论中) (重出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已见前)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已见前第六卷阳明病小承气汤方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上条证。已见前第四卷太阳病栀子汤方下)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条当是阳明经错简) 成注云。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者。以治呕之药。皆辛温也。得脓尽。呕即自愈。或问胃脘痈。于何得 之。 余答云。始由风寒之邪蕴于经络。继则入于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血积而为痈。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 而成脓也。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上二条系真阴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重出例)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已见前第七卷少阳篇小柴胡汤方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此条伤寒。乃热传厥阴误治变证也。厥阴证。虽有吐下之方。而无大吐下之法。如瓜蒂散承气汤。仲景不过暂 假之以吐胸中之邪。下里热之厥耳。兹则大吐下之者。医人必过用瓜蒂散。及大承气汤。故至胃气虚极也。复于吐下之 后。复极发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气怫郁。怫郁者。言其人面上之气。恰如外来之邪。怫郁于表也。此系阳明胃府虚 极。浮热气上升于面。医人认以为邪热胃燥过极。不得汗复与之水。以助其发汗因而得哕。哕者。千金方谓之哕逆。 俗云冷呃是也。所以然者。胃中虚极。又继之以冷水。虚寒相搏。故成哕也。愚按此条。本系传经热病。既服凉药。复 饮冷水。凉冷过胜。故成胃寒之证。诸家注。皆以吴茱萸汤主之者。不过暂用之以补胃虚。散寒饮也。愚以理中汤。亦 可借用之。)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此条伤寒。乃邪传厥阴。热郁于里。而成实哕之证也。厥阴之经 抵少腹。挟胃。上入颃颡。凡哕呃之气。必从少腹而起。由胃而上升于咽颡故也。哕而腹满者。必其人前后便不利。水 火之气不得通泄。气不通泄。反逆于上而作哕也。须大小便通利。而哕自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 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愚以汤名调胃。而芒硝太峻。恐厥阴无大下之法。须以小承气汤微利之。) (琥)按以上方论乃仲景治厥阴病法也。厥阴病有真寒。有热病。今止摘传经热病三十余条。一一为之解说。使后 学治厥阴一经。切毋误温。亦毋大下。其因证制宜。自有一定之良法。寓于圆机活变之中耳。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