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
书名:伤寒论辩证广注朝代:作者:时间:

[卷之十二 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成注云。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琥按上方。即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蛎救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则生烦躁。故用龙骨牡蛎之咸寒 甘平。以胜火热而收敛浮越之气。盖烦躁不比惊狂之甚。而其气亦浮越也。愚以烦躁虽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 又火逆既经下之。此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宜增芍药。仲景之方不可执也。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发汗。医人误加温针。以攻其寒。殊不知寒盛于外。热郁 于内。针用火温。营血得之。反增其热。热气凑心。必见惊证。惊者。神不宁而时作耸动故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 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根据前救逆汤。愚以救逆汤。宜加减用之。) 太阳病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 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是转阳明证矣。及切其脉。又非阳明之脉。乃细数。见于关上。关主中焦。为脾胃之分。细则为虚。数则为热。 以医误吐之为过也。尚论篇云。吐中亦有发散之义。故得自汗出。不恶寒。一二日太阳邪气尚浅。吐之者。胃不尽伤。 吐后胃虚。故腹中饥。胃口受伤。故欲食而不能也。三四日。阳明之邪气渐深吐之者。胃气全伤。吐后。胃虚大热。故 不喜糜粥之热。欲食冷食。及冷食朝食。暮则吐出缘阳明之气。由吐而逆。不能下行。此医误吐之所致胃伤而脾亦受伤 也。成注云。胃气尚在。故云。小逆。言此实由误吐。一时气逆使然。非关格大逆之候比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 补亡论常器之云。可与小半夏汤。小治中汤。亦可。与半夏干姜汤。出金匮方。郭白云。云。活人书大小半夏茯苓汤半夏生姜汤。皆可选用。愚以上方如治中汤。半夏干姜汤。断不可用。盖此证。系胃中虚热。而非虚寒。成氏原注云。 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者。大误。若胃中果系虚寒。则不当见数脉矣。) 以上太阳逆证共一十四条(自原论中第三卷集入于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 何逆。以法治之。(按此条。原论上文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 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此承上文尚未吐下而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不惟犯少阳三禁。更加温针。以迫劫之。成注云。 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谵语。柴胡证罢者。谓无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也。此为坏病。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谓不当尚认为少阳证。小柴胡汤之外。另宜以活法治之也。愚按此条论仲景无救逆之法。补亡论 庞安时云。犯何逆者。犯四种温病坏候也。郭白云云。温针谵语。亦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愚以上二家之言。皆以臆 见轻拟前圣之旨。盖仲景云。知犯何逆者。与太阳病坏证云云略同。谓汗吐下温针四者之治。各有逆证。而医人犯之。 非谓四者齐犯也。偶出谵语一条。亦不当强划温针所致。强执一方以治之。况在当日。仲景必有少阳坏病之条。及救逆 之方。今皆亡之耳。学人。设遇少阳坏病。只须证书。以活法治之。) 以上少阳逆证一条。(自原论中第五卷集入于此)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此条乃热邪传入少阴。误用火劫而致逆 之证。夫曰少阴病。则知其脉微细而但欲寐矣。医人不知。误认以为虚寒。妄加火气劫之。少阴之支脉别出肺。今以火 气强劫其汗。尚论篇云。热邪挟火气。上攻必为咳。下攻必为利。内攻必谵语。此以里。有伏热。外被火气逼迫。两热 相并。势必致神乱而谵语。小便。必难者。火气迫其津液。外泄而为汗。内泄而为利。水道枯涩。以故小便难且肾开窍二阴。少阴水藏被火所迫。以致前阴之水。从后阴而并出。救逆之法。可无方乎。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 器之云。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以救火逆。猪苓汤五苓散。以通小便。愚以常氏治火逆。不论何经。 皆用救逆汤。焉能与病相合。至其用猪苓汤以通小便。庶几犹可若五苓散。太辛燥。恐非火逆所宜。) 以上少阴逆证一条(自原论中第六卷集入于此)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