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书名:伤寒指掌朝代:清作者:吴坤安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二] 救逆新法

    古人云。汗多亡阳者。因发汗太过。身之阳气。随汗而走泄也。下多亡阴者。因屡下 而重伤阴血也。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因表实无汗。阳气内盛。误投桂枝。如抱薪 救火也。承气下咽。阴盛则亡者。症非阳明。不可攻下。误用硝黄。阳气灭绝也。要知 汗多亡阳。是卫气本虚之人。阳盛则毙。是阴液本亏之症也。下多亡阴。由其阳气 本盛。止伤阴分。阴盛则亡。由其阳气本衰。不禁阴药也。故论症于今。当以汗多亡 阳。下多亡阴为戒。盖汗本津液所化。而风药尤能燥其阴血。胃中本无热邪。而承 气即能销灭真阳。用录救误诸条。以佐古法所未逮。 伤寒如经发表多者。则津液内竭。血不荣筋。以致手足挛疼。二便艰涩。当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枸杞钩藤。 邵评∶过表汗多。阴液伤耗。而筋脉失养。则手足挛疼。津枯热结。则二便艰涩也。 养血荣筋。兼以疏利。的是正法。 伤寒过表。二候三候不解。大汗不止。舌卷而黑。气促似喘六脉洪数无根者。已成 败症也。当以大剂左归合生脉投之。汗止喘定。有得生者。 伤寒过经不解。舌燥口渴小便不利者。此发表风药太过。津液源竭也。宜左归饮茯苓。加麦冬、归、芍、以救津液。自然行矣。 伤寒过经不解。发表攻里不当。以致真阴耗竭。二便燥结不出。胃阴大伤。不纳不 饥。宜一味养正滋阴。使胃阴充足。自能纳谷知饥。宿垢自下。左归合生脉。或甘露加人参。 邵评∶病久元气已虚。复误表误攻。阴液耗而胃气受伤。致便闭不纳。治当滋阴养胃。大忌消导攻伐。 伤寒如遇过表。大汗不止。身肉动。头眩不起。振振欲擗地者。此阳津阴液俱脱 也。急以左归合参、麦、五味挽之。 邵评∶表汗过多。阴伤而虚阳浮越。阴阳两脱之候也。用左归合参、麦。救阴扶元。 固是。但当参用和阳镇逆之品。如龙、蛎、龟版白芍之类。更妥。 伤寒误表大汗不止。津液外泄。胃阴虚馁。以致呕恶不已。食入即吐者。宜金水六 君煎。加麦冬、沙参。和中以复津液。自然呕止而纳谷矣。 邵评∶此误表汗多。阴液耗而有痰热。胃气上逆之救误法。 如过表大汗。胃阴空乏。以致干呕呃逆不止。水浆不进。亦宜金水六君合生脉。加 丁香柿蒂、胡桃肉、代赭石之类止之。如不应。宜都气饮加人参、胡桃肉、紫石英之 类以纳之。不用磁石者。因过表伤肺。恐吸其气也。 邵评∶此过表汗多。肺胃阴伤。气逆不降之救误法。 有阴虚挟感之症。误用柴、葛、犀角升提之药发表。以致虚阳上冒。膈闷呕恶。烦躁 不宁。六脉洪大。按之无力者。亦宜金水六君合参麦加代赭。和中以益少阴。则阴阳和。熟睡而解矣。 邵评∶阴虚受邪。误用升散。阴伤而阳不附阴。呕恶烦躁。脉大无根。当加育阴潜阳为是。 有营虚卫弱之人挟感。恶寒发热腰疼骨痛。不可峻汗。误用表药。汗大泄反加恶 寒身痛发热不止。当以归建中汤调和营卫。则诸症自解矣。 邵评∶营卫虚而挟邪。当调和营卫治之。 凡遇外感表症。诊得两手脉寸软尺迟。舌润无苔者。营卫两虚之症也。当以黄建中汤加防 风汗之。(以上误汗例) 邵评∶此凭脉用药。调和营卫。兼以散邪之良法。 如经攻里不当。以致下利不止。百骸解散。无气以动。用大剂补中益气炮姜。温 之提之。如兼汗出而喘。急用参附汤加熟地。大温大补之。 邵评∶此误攻中气大伤。脾肾阳虚之救误法。 如经攻里太过。以致下焦受伤。肠胃并连。直漏直泄。利无关闭者。阳明关闸已撤 也。急用桃花汤。重加人参主之。 邵评∶此过用攻下。肾命火衰。胃肠亏乏。滑脱不守。用桃花汤涩以固脱。极是。 有胃中谷食未化。误下之。食为寒凝。以致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治宜温胃和中。 二陈汤、加炮姜、枳实、浓朴、楂肉之类。温以化之。(以上误下例) 邵评∶此下早伤中。寒药与之。食滞凝结。治以温中开化。亦属救误之正法。凡停 食症初起。所停之物。未化糟粕。在胃之上脘。大忌早下。宜运中导滞。误下则寒药与食互结。愈不 能化。症似结胸。必待其已化糟粕。停在胃之下脘。近肠腑者。方可攻下。切记切记。宿食在胃 之上脘。可用吐法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