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书名:伤寒指掌朝代:清作者:吴坤安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四 瘟疫九传] 湿症(合参)

    张司农谓。暑邪之害甚于寒。因作暑症全书济世。窃以为湿邪之害。更有甚于 暑者。盖盛暑之时必兼湿。而湿盛之时不兼暑。暑邪止从外入。而湿邪兼乎内 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凡处泽国水乡者。于湿症尤宜加 察焉。如外感之湿。着于肌表者。或从雨雾中而得。或从地气湿中而得。或上 受。或下受。或遍体均受。皆当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风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 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外受湿邪之治也。如内生之湿。留于脏腑者。乃从饮 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腻浓味。及嗜茶汤瓜果之类。皆致内湿治法不外上 开肺气。下通膀胱。中理脾阳为治。然阳体多成湿火。而阴体多患寒湿。又当察 其体质阴阳为治。用药之法。当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 之。甘酸腻浊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阴新法内。已陈湿邪之概。兹特参湿邪之兼 症。而以表里三焦分治焉。若夫湿邪变幻之态。为病非一。当以杂症各门求之 可也。 脾虚中湿。一身尽痛为湿。有表有里。有湿热。有寒湿。有风湿湿痹痹者。痹着不去也。论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 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发黄茵陈风湿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 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又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 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头中寒湿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 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用香瓜蒂一味为末。吹鼻中。黄水立下则愈。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以上述金匮) 表湿关节疼痛。脉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湿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汤加川羌、 白术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减。 中湿若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脉沉而缓。或沉而细。此名中 湿。宜升阳除湿汤。或白术酒破伤湿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状类中湿。名破伤湿。宜白术酒。 湿热脉濡细而数。发热身痛小水短涩。或身目俱黄。属湿热。宜五苓散。加生栀、 黄柏、茵陈、秦艽。 寒湿脉沉迟而濡。身无热。但吐泻。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着。或手足肿痛者。 为寒湿。宜分渗兼温中。胃苓汤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按论云。湿家。其人但 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湿也。又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 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亦风湿兼寒也。 风湿脉浮身重。不能转侧。自汗。或额上多汗。此乃先伤于湿。又冒风所致。宜微 汗之。渍渍然似欲汗者。风湿俱去矣。大羌活汤湿痰脉沉缓而滑。四肢流注。或项背强。恒见于肥白人。属湿痰。宜二陈、二术、桂枝羌活等加减。 脾胃受湿。则沉困无力。怠惰好睡。须二术为君。上部湿。苍术最烈。下部湿。升麻提 之。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渗泄。湿盛身痛。羌活胜湿汤平胃散之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自汗者。防己 黄汤。湿盛身痛。小便不利。体重发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以上诸条参治法汇) 湿着肌表如发热身痛。脘闷不渴。舌苔白腻。或汗出不解。此湿邪着于肌躯之 表也。宜解肌渗湿。如桂枝、秦艽、紫苏、二陈、浓朴、姜皮茯苓皮之类。 湿留气分凡发热身痛。汗出则解。继而复热。脉来濡缓。舌苔白腻。此湿邪阻于 气分。热自湿中来。徒用清热药不应。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黄芩通草半夏、猪 苓之类。以逐气分之湿。热自除矣。 太阴湿伏凡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四肢乍冷。目黄脘痞。自利。语言欲蹇者。此湿 邪伏于太阴。以致脾阳不运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术、浓朴、茯苓皮、草蔻、菖蒲、 广皮、木瓜、泽泻之类。如口内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湿滞于中。气蒸于上也。治 在气分。茅术、米仁猪苓、泽泻、广皮、桔梗寒水石之类。如痞结胸满。饮食不进。舌 黄微渴。此湿热伤脾也。宜泻心法。半夏、茯苓川连、浓朴、茅术、通草。 湿热内结如寒热腹满。小便不利。此湿热内结也。宜走湿清热。茅术、赤小豆、 茵陈、茯苓皮、浓朴、黄柏、泽泻之类。 酒湿伤胃中食阻。痛而呕吐。或目色金黄。此酒湿伤胃所致。宜以苦辛寒为 治。半夏、枳实姜汁黄连豆豉、茵陈之类。 湿兼痧秽秽湿从口鼻吸入。则膜原先受。分布营卫。先呕逆。次寒热。头胀身痛。 小便不通。舌苔白腻。渴不多饮。当以芳香淡渗兼施。俾秽湿浊邪可以分消。宜广 皮、藿梗、郁金、茅术、米仁、茯苓皮、猪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湿热兼秽暑湿兼秽气。都从口鼻触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则寒热交 作。走中道。则不食不饥。口渴舌黄。胸痞腹胀。治宜清热开郁。兼芳香逐秽。栀豉汤。 加藿香、川郁金、白蔻、枳实、制连、蒌皮、桔梗之类。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 类。腹胀甚。加浓朴、大腹皮。 湿热为痹外受湿热之邪。内进甜腻之物。则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 骱烦疼。舌苔灰腻。面目痿黄。此湿热入于经络为痹也。湿家忌汗。宜苦味辛通为 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连翘山栀、野赤豆皮、路路通之类。更有暑湿风邪 混杂。阻于气分。气不主宣。右肢若废。头胀胸痞。法当通阳驱邪。 杏仁(三钱)生米仁(三钱)桂枝(五分)浓朴(一钱)半夏(一钱五分)汉防己 (一钱五分)白蒺藜(二钱)片姜黄(一钱) 三焦湿郁发热后。神识渐昏。小腹硬满。大便不下。此暑湿气蒸。弥漫三焦。乃诸 窍阻塞之兆。气分结邪。忌用滋腻。须桂苓甘露饮法。茯苓、猪苓、滑石、寒水石、晚蚕 砂、皂荚子去皮。(以上参叶案)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