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
书名:金匮要略心典朝代:清作者:尤怡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上]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 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者少阳之邪。弦者少阳之脉。有是邪。则有是脉也。然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疟之气。 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有风从 热出。而不可以药散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徐氏曰。脉大者为阳。小者为阴。紧虽寒脉。小紧则 内入而为阴矣。阴不可从表散。故曰下之愈。迟既为寒。温之无疑。弦紧不沉。为寒脉而非阴脉。非 阴故可发汗针灸也。疟脉概弦。而忽浮大。知邪在高分。高者引而越之。故可吐。喻氏曰。仲景既云 弦数者多热矣。而复申一义云。弦数者风发。见多热不已。必至于极热。热极则生风。风生则肝木侮 土而传其热于胃。坐耗津液。此非可徒求之药。须以饮食消息。止其炽热。即梨汁、蔗浆。生津止渴 之属。正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也。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瘕。名 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日一更。气更则邪当解也。否则三十日天人之气再更。而邪自不 能留矣。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根据痰。结为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 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即射干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 干姜大黄桂枝石韦去毛)浓朴紫葳(即凌霄阿胶(各三分)芍药牡丹去心) 虫(各五分)半夏(一分)葶苈人参(各一分)瞿麦(二分)蜂窠(四分炙)赤硝 (十二分)蜣(六分熬)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 烂加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 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 内藏于心。外 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此与内经论瘅疟文大同。夫阴气虚者。阳气必发。发则足以伤气而耗神。故少气烦冤也。四肢者。诸 阳之本。阳盛则手足热也。欲呕者。热干胃也。邪气内藏于心者。瘅为阳邪。心为阳脏。以阳从阳。故 邪外舍分肉。而其气则内通心脏也。消烁肌肉者。肌肉为阴。阳极则阴消也。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此与内经论温疟文不同。内经言其因。此详其脉与证也。瘅疟、温疟。俱无寒但热。俱呕。而其 因不同。瘅疟者。肺素有热。而加外感。为表寒里热之证。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不作寒也。 温疟者。邪气内藏肾中。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寒蓄久而变热。故亦不作寒也。脉如平者。 病非乍感。故脉如其平时也。骨节烦疼时呕者。热从肾出。外舍于其合。而上并于阳明也。白虎甘寒除 热。桂枝则因其势而达之耳。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疟多寒者。非真寒也。阳气为痰饮所遏。不得外出肌表。而但内伏心间。心、牡藏也。故名牡疟。 蜀漆能吐疟痰。痰去则阳伸而寒愈。取云母龙骨者。以蜀漆上越之猛。恐并动心中之神与气也。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蛎汤
     牡蛎麻黄(各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 勿更服。 按、此系宋孙奇等所附。盖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较猛矣。赵氏云。牡蛎软坚消结。麻黄非 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 愈。 赵氏曰。此与牡疟相类而实非。牡疟邪心下。此风寒湿痹于肌表。肌表既痹。阳气不得通于外。 遂郁伏于营血之中。阳气化热。血滞成瘀。着于其处。遇卫气行阳二十五度及之。则病作。其邪之入 营者。既无外出之势。而营之素痹者。亦不出而与阳争。故少热或无热也。是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 之阳。黄芩为佐。清其半里之热。桂枝、干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蒌根、牡蛎。除留热。消瘀血。 甘草和诸药。调阴阳也。得汗则痹邪散。血热行。而病愈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