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书名: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朝代:作者:时间:

[卷上]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脉证九条
    (当作十条。)
    方九首
    (当作十首) 按医门法律曰。虚劳之证。金匮叙于血痹之下。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魏氏以为血痹当编次于中风之后。后 人误叙。与虚劳同篇。喻氏强牵入虚劳中。可谓刻舟求剑。二说未知何是。程氏稍与喻同意。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圣惠方。盛重。作充盛。千金。。作涩。在上。更有涩字。徐曰小字上。该有 微尺中三字。此说难从。) 按历节血痹。金鉴所辨不允。历节有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文。则可知亦伤及血。血痹有针引阳气文。则可知 阳气亦闭矣。又徐沈程周。并肌肤盛为句。重字接下读。魏鉴重字连上句。当考。稻叶元熙曰。重因。赵本作重困。 似是。贾谊新书。民临事而重困。则难为上矣。仓公传。为重困于俞。忿发为疽。此皆言累困也。 血痹阴阳俱微。 按伤寒论所谓脉之阴阳。皆以部位而言。然此条则自有寸口关上尺中文。故金鉴以浮沉解之。亦犹六难阴盛阳 虚阳盛阴虚之意。伤寒论多称脉阴阳。(桂枝汤条。不揭脉字。)而此无脉字。故沈氏以阴阳营卫俱微释之。盖此条 阴阳。义可两通。故辑义并二说而存之。徐曰。阴阳。寸口人迎也。尤曰。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为言。 并误。又圣济。尺中上。补或字。三因方曰。脉当阴阳俱微。尺中少紧。身体如风痹状。
    黄桂枝五物汤
     〔朱〕如桂枝汤。本为太阳中风和营卫之要药。兹特去甘草和缓。而君以黄之峻补者。统率桂芍姜枣。由 中达外。俾无形之卫气。迅疾来复。有形之营血。渐次鼓荡。则痹可开。而风亦无容留之处矣。 按此说稍是。然黄取之托阳逐邪。不取峻补矣。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 医学纲目曰。胗脉浮而大。或大而弦。皆为虚劳者。盖阳盛阴虚之症也。暮多见之。 男子面色薄者。(重。赵。作里。诸本同。宜从。鉴曰。脉浮者。里虚也。当是衍文。误矣。) 按沈曰。色乃神之旗。营卫之标。若面色薄者。是白而娇嫩无神。乃气虚不统营血于面也。此说与魏氏异趣。 男子脉虚沉弦。 〔周〕此为劳伤元气。所以至此。然则仲景即不言治法。自当调以甘药培中土。以益元阳。不待言矣。若舍黄 建中。又何以为法耶。 按无寒热。又见短气吐血瘀血。及妊娠中。俱言无外邪。金鉴恐凿。瞑。眩。通用。后条云。目眩。然则 目瞑。即目眩也。男子字。又出消渴。及黄胆中。宜参。 医学纲目曰。诊脉虚微细弦。为虚劳者。盖阴阳俱虚之症也。晨多见之。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 〔鉴〕手足烦。即今之虚劳五心烦热。阴虚不能藏阳也。阴寒精自出。即今之虚劳遗精。阴虚不能固守也。酸 削不能行。即今之虚劳膝酸削瘦。骨痿不能起于床也。 按兰室秘藏。举此条曰。以黄建中汤治之。此亦温之之意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 按据巢源。脉极虚芤迟以下。当为一截看。 脉得诸芤动微紧。 先兄曰。芤与微反。动与紧反。盖芤动与微紧。自是二脉。则上文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之意。故下一诸字也。 按魏氏以为此上有假热。而下有真寒者。其说颇辨。然熟绎经文。似不必上热者。
    天雄散
     按此方白术殊多。故徐氏以为中焦阳虚之治。(沈氏同)然天雄实为补下之品。则其说恐未核。要之配合之理。 殆为难晰已。又朱氏曰。然使真阴亏损。亡血失精。二方皆非其任矣。须用八味肾气丸法。斯言殆然。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 〔周〕至盗汗。则阳衰因卫虚。而所虚之卫行于阴。当目瞑之时。无气以庇之。故腠开而汗。若一觉。则行阳 之气。复散于表。而汗止矣。故曰盗汗也。夫至盗汗。而其虚可胜道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 〔魏〕男子平人失精亡血之虚劳。年少而体方柔脆。故易至夭折。年五六十感邪成痹之虚劳。年老而体已坚硬。 故可以终其天年。是虚劳而成痹。终是经络病。虚劳而成失精亡血。则为脏腑病矣。经络病可以引年。脏腑病难于 延岁也。此仲景引虚劳之类。以明虚劳也。 按沈氏曰。虚阳上浮则脉大。营卫不充于躯壳相循背之经隧。曰痹侠背行。朱氏曰。大为虚阳外鼓之大。而非 真气内实之大也。三阳皆虚。痹而不用。并与尤魏异义。 又按马刀。陶隐居曰。李云。生江汉中。长六七寸。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江湖中。细长小蚌也。长三四 寸。阔五六分。侠缨。太素。作侠婴。杨上善注曰。颈前曰婴也。外台引。婴。作缨。考段氏注说文。缨。冠系也。 。颈饰也。婴。绕也。益知作缨者为是。而侠缨者。侠冠系之谓。即颔骨下际。至人迎两旁也。(结缨必于颐下。 段氏可考。)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按此条。亦见于吐衄中。) 按玉编。芤。苦候切。(集韵。此有病脉二字。)徐氏脉诀云。按之即无。举之来至。旁实中央空者。名曰芤。 (徐氏不知何人。隋志。有徐氏脉经。崇文书目。有徐裔指诀。)此本于脉经。未为当。宜参先君子撰脉学辑要。(戴 起宗脉诀刊误曰。芤。草名。其叶类葱中空。又本草纲目。以为葱一名。俱未审何据。)成氏曰。革者。言其既寒 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又方氏。尤氏。并有说。俱未妥。 虚劳里急。悸衄。 按此条。即虚劳之正证。实属斫丧太过。虚火上亢者。筋失所养。故里急。血脉衰乏。故悸。(悸。即动筑。 验之病者。知其非心动。) 血随火上。故衄。寒盛于下。故腹中痛下元不固。而心神不宁。故失精。血道涩滞。故四肢酸疼。(犹桂枝 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身疼痛之理。)虚阳外泛。故手足烦热上焦液枯。故咽干口燥。皆是莫不自阴虚所致。 阴虚故不与阳相谐。是以用小建中汤。和调阴阳。盖桂枝汤。营卫均和。而此方则倍芍药。专滋其阴。以配于阳。 为虚劳正对之治矣。 又徐氏。沈氏。及汪缵功所论。颇为精凿。文繁不录。宜阅。(汪说。出吴医汇讲。)
    小建中汤方
     肘后。凡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或小腹拘急。腰 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 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汤方。(即本方) 劳虚腰痛少腹拘急。 按此证阴虚颇重。而无上炎之势。故纯补下元。而无取于建中和谐之法矣。 又按寇宗朱震亨王履李时珍并论此方之理。王李俱驳寇氏。然寇说似长。今具列于左。以备参考。盖茯苓泽 泻。或引接桂附。以达下焦。如消渴所用。是也。或藉力桂附。以通水淤。如转胞所用。是也。今如此条。则引接 通利。俱兼取之矣。五苓散之桂。或以发表。或以散寒。药与病对。其方则一。而其用有异者。是仲景方法之妙致 也。 寇氏本草衍义曰。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 朱氏本草衍义补遗曰。仲景八味丸。附子少阴之向导。其补自是地黄。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误矣。附子走而 不守。取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亦若乌头天雄。皆气壮形博。可为下部药之佐。 李氏本草纲目曰。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 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按此说。本于王氏 HT洄集。王说文繁不录。) 按先兄绍翁曰。牡丹皮之性。较诸桃人虻蛭。则不唯其力之缓。若单与之。难以溃坚破瘀。盖其为功。唯是行 血通经。仍以配于桃仁大黄。可增除涤之力。合于当归地黄阿胶等。能引滋液和血之品。而荣养阴分。故参之补泻 之药。未有所碍。复足以赞其不逮矣。此说能阐前古之秘。
    薯蓣圆方
     〔尤〕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去风之长。故以为君。谓必得正气理。而后风气 可去耳。 按本草。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白字)豆黄卷。别不着其功。 然大豆则味甘平。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黑字)麴。味甘大暖。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新补)白 蔹。味苦平。散结气。(白字)幼幼新书养生必用。治风劳气冷百疾薯蓣丸。并治风眩背拘倦。胸满短气。羸 瘦饮食少。小儿泄利多汗发热方。 即本方。(内不用枣。)浓煎枣汤。空心嚼一丸。日午再服。有热人。即丸如桐子大。空心日午。米饮下二十丸。 止于三十丸。
    酸枣汤
     按此方释意。医通为优。(辑义所引。肝虚者三字。剩。)本草黑字。酸枣下云。烦心不得眠。补中益肝气。又 茯苓之功。本草经。称主惊邪恐悸。孙真人曰。治心烦闷。及心虚惊悸。安定精神。盖以其质重。亦能镇缒。此方 所取。正在于此。圣惠。治虚劳烦热。不得眠卧。黄芩散。 于本方。去芎。加黄芩羚羊角屑。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 按此条证。即后世所谓劳瘵也。据程注。五劳虚极一句。是一章题目。羸瘦腹满。不能饮食。是其证候。食伤。 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是其所因。盖有一于此诸因。皆足以致经络营卫气伤。而血脉凝积。以致内有干 血。遂为五劳虚极。更有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二证。俱为干血之征。盖其脉数蒸热。亦可概知也。 又按五劳。言五脏劳。盖忧伤。劳伤。以劳心肝。食伤。饮伤。饥伤。以劳脾。房室伤。以劳肾。而诸劳之极。 又必劳肺。且此条所言。不是五劳兼备者。盖言有一所伤。而劳一脏。以致经络营卫气伤。遂为此病。(辑义引巢 源。思劳下。刊脱心劳二字。)尔雅。。。注。谓木皮甲错。(辑义引山海经。文有讹脱。曰。羊。其脂可以 已腊。注。治体皴。腊。音昔。)又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滑氏曰。缓者。和也。(百劳丸。原出医垒元戎。 曰。许州陈大夫传。张仲景百劳丸。)缓中补虚。程注甚当。张说非是。 程氏曰。妇人虚劳。大半内有干血。男子亦间有之。审其可攻而攻之。则厥疾可愈。魏氏曰。此在妇人女子。 寡妇女尼。因不月渐成虚劳者。尤所宜投也。
    大黄虫丸方
    (大黄十分。宜作二两十二铢。黄芩一两。诸本。作二两。) 按本草经。蛴螬。味咸微温。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图经云。张仲景治杂病方。大 虫丸(按黄字脱。)中用蛴螬。以其主胁下坚满也。又虫条。图经云。张仲景治杂病方。主久瘕积结。有大黄 虫丸。 又大鳖甲丸中。并治妇人药。并用虫。以其有破坚积下血之功也。 医学纲目曰。结在内者。手足脉必相失。宜此方。然必兼大补剂琼玉膏之类服之。 幼幼新书。婴孺。治小儿身体面目悉黄。此是荣卫气伏热于内所为。蛴螬丸方。 于本方。去大黄。桃仁。干漆。加大枣。(按此证。犹用本方为佳。)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宜参肺痿附方。) 按此方。仲景滋阴之正方。而千金翼文。出于仲景。必有其征。故宋人取附于此也。医学入门。称一切滋补之 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者。其言为当。盖此方。炙甘为君。生姜。大枣。为臣。地黄。麻仁。阿胶。麦门为佐。专 以滋阴润燥为务。然惧其粘腻凉湿。不利中土。故人参桂枝为使。更用清酒。并以扶护元阳。旁宣达诸药之力。与 肾气丸之桂附。救肾中之阳。其趣似异而实同。如后世滋阴诸方。徒裒合群队凉润之品。诚非知制方之旨者矣。徐 氏曰。后人只喜用胶麦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此言得之。又按地黄。此方。及大黄虫丸。 肾气丸等。比之他药。分两殊多。盖以体重之故。不必君药之谓。宜参药治通义方剂分量下。 小儿卫生总微论。国老丸。治瘦瘠虚羸。少气。右以甘草。炙焦黄。杵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 温水下。日三服。一岁儿五丸。以上者七八丸。以意加减。无时。 肘后。獭肝散。〔朱〕獭为阴邪之兽。而肝独应月增减。是得太阴之正气。其性独温。故宜于冷劳。又主鬼疰 一门相染者。以阴入阴。以邪逐邪。同气相求之义也。 按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有治冷劳獭肝丸方。又主鬼疰一门相染者。取肝一具。火炙之。水服方寸匕。日再。 崔氏治九十种虫疰。(云云)獭肝丸。二方俱妙。又圣惠方。载冷劳证。文繁不录。 又按本草诸条。图经云。肚。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补羸助气。四季宜食。张仲景有猪肚黄连丸。是也。猪 肚黄连丸。未详其方。当考。 〔余述〕魏氏曰。失精于下者。可成虚劳矣。脱气则成虚劳于上者焉。秦越人之论虚损。其言阳虚而阴盛。损 则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二损损于心。三损损于胃。即仲景所谓脱气之虚劳也。其言阴虚而阳盛。损则自下而上。 一损损于肾。二损损于肝。三损损于脾。即仲景所言失精之虚劳也。(右节文)念庭之说是也。盖五劳六极七伤。 其目虽殊。要其指归。不出于阳虚阴虚二端。且不啻不出于此二端。而阴虚阳亢者。实为居多。今篇首既冠以男子 二字。而细检各条。大抵莫不属阴虚矣。小建中汤。扶脾之剂也。而其证则亦是上盛下虚。其用此汤。亦取于和阳 就阴。顾脱气一条。犹系于阴虚阳随衰者。酸枣汤。治火亢虚烦。心神不宁者。然则谓仲景所云虚劳者。皆属阴虚 可乎。如大黄虫丸证。即骨蒸之类。而肺痿一证。是劳嗽之谓。则今之虚损劳瘵者。实不外于仲景所举之数件矣。 (愚撰药治通义。于补法下。以建中肾气二证。对待为辨。然今更考之。其方则为补阳补阴之分。而其证。则不必 胃虚肾虚之别。旧见不免谬。)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