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证治准绳》
书名:幼科证治准绳朝代:明作者:王肯堂时间:公元1368-1644年

[集之四·心脏部二 痘疮上] 见形证治

    痘疹之出,自有常期,如过期应出不出,有数证不同不可不辨。如内素实之人, 皮浓肉密,毒瓦斯难于发越,一旦恃其体浓,不怯风寒,又为外邪所袭,或体素弱者, 风寒易感,以致腠理闭密,气血凝涩,故应出不出也,其证头痛四肢拘急,偎倚 盖覆,常恶风寒,此类宜发之。气强者用双解散,气弱者用参苏饮惺惺散(俱初热)。 或内虚者,脾弱食少,宜用补脾之剂加行气发表药,四君子汤不能食)、调元汤(即参饮)、 (见大法)并加木香青皮、黄、桂枝。或脏腑自利,宜用温里之剂,黄建中汤腹痛)、 益黄散(脾)、并与夺命丹合进,利未止者,豆蔻丸泄利)合进,盖里温则气不消削,气不消 削则不陷伏矣。若根据上法分治,犹不出者,此毒壅伏于三焦,不久而变生焉。
    加减参苏饮
     人参紫苏叶葛根陈皮前胡白芷桔梗枳壳甘草羌活防风 上,用竹叶为引,热服
    加减调中汤
     人参白术黄甘草(炙)木香桂枝白茯苓藿香白芍药(酒炒)陈皮 上,用生姜为引,煎服。 闻人氏云∶是痘疹证热数日而不发见者,进退皆难,便欲大发之,惧其本稀 而成烂,不发之,又无以出其毒瓦斯,古人立论,始以药微发之,微发不出,则加 药,加药不出,则大发之,大发之后,所出不多,气候和平无他证者,即是疮本稀, 不可更发也。以此言之,发不至太过,守不至不及,乃用药之丸活也。 愚按∶古方用发表者,升麻葛根汤轻剂也,惺惺散重剂也,谓微发,谓加 药者,或先用轻剂,后用重剂,或只用本剂先小作汤少饮之,后渐加大多饮之, 非谓于本方之外,再加辛热大发之药也。 凡痘疹过期,应出不出者,或因外感风寒,根据上发表之法,或因内虚泄泻,根据 上和中之法,如按法调治,犹不出快,热反甚,大渴腹胀满,大便硬结不通,烦躁 不安者,此毒邪壅伏于内,三黄丸、七味升麻丸(初热)择而用之,甚则三乙承气汤主 之(大便秘)。闻人氏云∶且身热脉数,大便秘而腹胀,此热毒壅遏,未见形状者,当微 下之,非微下则热不减,此是始者,热在里未出之时也,若点隐隐在皮肤中者, 是已发越在表,疮正发时,则不可妄下也。又有结脓窠痂之际,脉尚洪数能食, 而大小便秘,此表已罢,里有热毒,宜微利之,大抵脏腑有热,往往利大小便者, 以其主出而不内故也。 张氏从道云∶疮痘气匀即出快,盖气匀则荣卫无滞,匀气之药,如桂枝、防风、 荆芥穗薄荷叶,所以行在表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发表之剂多用之。木香、 青皮、枳壳、木通,所以行在里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和中之剂多用之。又, 疮出之时,常宜和暖如三春发生之气,则气血和畅,自然其出快,其发透,其靥齐, 若偏于太热,则壮火食气,其气反虚,而不能行,偏于太寒,则气凝涩而不得行矣。 痘疮之证,其初不免于发热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脏腑而然,疮 既现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出热退者,疮本必疏,若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 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 或解毒防风汤(大法)加升麻,或东垣黍粘子汤(本条),兼服代天宣化丸(预防)。服药之 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 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丸(初热)。小便不利连翘汤(小便不利)。小大便俱不通八正 散(小便不利)。自利 者黄芩汤(自利)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末。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 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证,勿治。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