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发挥》
书名:幼科发挥朝代:明作者:万全时间:公元1549 年

[卷之二 心所生病] 热有虚实

    虚热者。多在大病之后。或温热。兼潮热。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调之。竹 叶汤调元汤地骨皮散主之。 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卧。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 饮水。大小便秘。宜泻之。神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胆导法。 或问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良工不能废其绳墨也。今治虚热。乃用温药者。亦有说乎。 。说见内经。实热者。邪火也。可以水制。可以实折。故以寒治热者。逆治法也。虚热者。 真火也。水不能制。寒不能折。唯甘温之剂。可以胜之。故以温治虚热者。从治法也。逆之 从之。不离乎正。 按钱氏书中。有潮热发搐似惊者。附会之说也。盖热则生风。诸热不退。皆能发搐。不特潮 热也。其以十二时五脏者固是。愚窃有疑焉。人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故昼则发热 。夜则明了者。此热在气分。宜小柴胡汤白虎汤主之。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夜则发热。昼 则明了者。此热在血分。宜四物合桂枝汤主之。如昼夜发热者。此气血俱虚也。宜如前法。 分表里虚实治之。如日晡潮热。乃胃中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气汤三黄枳术丸主之。 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生犀散
    治风热地骨皮赤芍药柴胡干姜(各一两)甘草(半两)生犀角(二钱)上为细末。每 服一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脱甲散
    治夹惊伤寒烦躁口渴。 柴胡当归龙胆草甘草炙知母(各三钱)白茯苓(二钱五分)人参川芎(各 钱)麻黄(连根节二钱)热甚。加升麻葛根。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连须葱白煎服。
    黄连安神丸
    治心热朱砂(飞四钱)黄连(五钱)甘草(五分)上为末。饼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灯 草汤下。
    木通散
    治心肺热生地黄木通荆芥地骨皮桑白皮(炒)炙甘草桔梗(各等分)上锉细。入生姜 水煎服。
    地骨皮散
    治夜热及潮热虚热。病后余热。 知母柴胡甘草(炙)人参地骨皮(初采者)半夏赤茯苓(各等分)上为末。量 人大小加减。入生姜水煎。
    升阳散火汤
    治诸热在表者。宜发散之。乃火郁则发之也。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人参白芍药(各五分)防风(二钱五分)柴胡(八分)甘 草(炙二分)甘草(生二分)上用水煎。
    牛黄凉膈丸
    治上焦壅热。口干咽痛。燥烦涎潮。 马牙寒水石石膏(各二两)甘草(微炙一两)胆星(三钱)紫石英(五钱飞)牛 黄脑子麝香上为末。炼蜜丸。每一两分二十四丸。每一丸薄荷汤化下。
    神芎丸
    治一切诸热。实者服之。虚者禁用。 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头末滑石(各四两)黄连薄荷叶川芎(各半两)上为 末。水丸。随大小加减。温水下。
    黄芩汤
    治心肺蕴热。口疮痛。淋浊不利。 泽泄栀子仁黄芩麦门冬木通生地黄甘草黄连(各等分)上锉入生姜一片 竹叶汤治虚热。 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炙)粳米上锉。除粳米外。先煎众药成。 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柴苓汤
    小柴胡合五苓散通圣散大金花丸败毒散凉膈散河间凉膈散。用硝磺 。东垣凉膈散。去硝磺。加桔梗。四顺清凉饮十神汤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陈) 一儿生下。便有目赤口疮之症。自是头常热。山根青筋横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热 其治在肝。小儿者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肝为乙木旺于春。乃少阳发生之气。经云。春 气者病在头。故头常热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余。不治。恐发惊风。乃用泻 青丸去大黄加黄芩为末。炼蜜为丸服之。自此头凉。青筋泯没。亦少病矣。 一儿发热。至日晡尤甚。其医作疟治。不效。又作潮热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虚有宿 。谓疟疾寒热有发有止。谓潮热则发有时。如水之潮过即退。次日根据时复发。此儿身常温 热。至申酉时则甚。故知是宿食发热也。彼曰。有所据乎。曰。出仲景伤寒正理论阳明病证 云。潮热者。实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儿惊风后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予曰。 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张公子。于初三日发热。初五日热益甚。目上直视。口多妄言。众医 作风治。无效。时代巡在府。所属州县官各举其医。皆莫治。吾县大尹云阁朱公以全荐。张 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诊其外证。禀曰。公子病势将退。但肺热未除耳。公曰。 何如。全曰。三关黄润。两目精明。此病当愈。惟正面载阳。喘气上息。此肺虚热也。公喜 曰。予正忧其气喘。汝谓无妨。当用何药。全曰。小阿胶散。众医嗾而阻之。公不听。竟服 一剂。其夕喘止热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谓众医曰。汝等作风治误矣。昨听汝等之 言。则无此效。早请汝来。此儿不受苦也。众惭而退。二十九日。赐金驰驿而归。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