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书名:本草述钩元朝代:清作者:杨时泰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五 石部] 滑石

    广之桂林各邑及峒中皆出之。山东蓬莱县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濒湖) 味甘淡。气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兼入足阳明手少阴太阳阳明经。主荡胃中积聚寒热。 去留结。利中。通九窍六腑津液。和血脉。益精气。解燥渴。除膈上烦热。疗身热。泄。 利小便癃闭淋沥及黄胆水肿香港脚。兼滑女子难产下乳汁。妊娠小便转脬。治前阴窍塞不利。 性沉重。能泄上气令下行。用质之药。故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洁古)属金而有土与水。 无甘草以和之弗用。(金水相生必藉于土)能燥湿分水道。实大肠。(二句相因而言。湿燥 则水道分。水道分则大肠自实。)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烦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 药也。(丹溪)滑石甘淡入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 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去上中之热与湿)下利水道。(去 中下之热与湿)为荡热燥湿之剂。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河间用 益元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濒湖)滑石石中之得冲气者。滑以利诸窍。通壅滞。 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 利下窍之要药。(仲淳)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 忧愁思虑。惊恐悲怒。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兼解两感伤寒百药酒食邪热毒。治劳伤 虚损内伤阴痿惊悸健忘。痫螈烦满短气痰嗽肌肉疼痛腹胀闷痛淋闭涩痛。服石 石淋。凡身热呕吐泄泻肠。下利赤白。除烦热。及胸中积聚寒热。止渴消蓄水。妇人产 后损液。血虚热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痈。牙疮齿疳。此药大养脾肾之气。通九窍六腑。 去留结。益精气。壮筋骨。和气通经脉。消水谷。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强志轻身。 耐劳役饥渴。乃神验之仙药也。白滑石水飞过六两。粉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 温水调下。实热。用新汲水调下。解利。用葱豉汤下。通乳。用猪肉面汤调下。催生。用香 油浆下。凡难产或死胎不下。皆由风热燥涩。结滞紧敛。不能舒缓故也。此药力至。则结滞 顿开而瘥矣。(河间)如用以治痢。照雷公炮制。用丹皮同煮过。加丹砂水飞细末。每两 一钱。名辰砂六一散。治心经伏暑。下利纯血。烦躁口渴神昏不爽。(仲淳) 〔论〕滑石属金而有土与水。夫色白者金也。味甘者土也。气寒者水也。金水相生。 必藉土以致其用。经曰。味归形。形归气。是味之甘者。归于质之白。质之白者。归于气之 寒也。由土而金。由金而水。此岂徒以滑窍利水。尽其用哉。本经谓其荡胃中积聚寒热。益 精气。别录曰。令人利中。其义可参也。盖其坚贞之性。本属坤贞。而柔腻之质。又得坤柔。 合之以为滑利。所以奏功若此。人身寒热积聚。本由气以有形。而脾胃患湿。又即积聚之气 所化也。滑石由质以化气。俾湿去而中土得司运化之职。上至于肺以生金。还降入胃以行水。 化则九窍六腑津液通而经脉舒。脾气益畅矣。此所谓益精气补脾胃者也。肺阴下降。则心火 降矣。又其所谓大养脾肾之气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而合以为体者。实分以为用。湿为土 病水在土中也。即为水病土又在水中也。湿行而水道分。脾与肾胥受其益。即本经所云益 精气者。固已包举于此矣。又其能在去留滞。留滞之去。即以益脾气。降心火。养肾气。此 中煞有妙理。知此则可以善其用。而不徒以去结行滞当之。大抵人身百病。疗之者勿论寒热 虚实之剂。俱能兼于清中道。清中道有用其气者。有用其味者。有用其质者。如滑石则质以 化气。而效更捷。试举其同用诸方。如寒凉宣泄。用之固多。乃在温热。(辛温如胃脘痛星半安中汤白螺壳丸胁痛木通散膏淋沉香丸。辛热如中风三因白散。中暑之大 黄龙丸劳淋生附散。)及补养(如痰饮半夏利膈丸霍乱桂苓白术散桂苓甘露饮。 胀满之甘露饮。劳淋之黄汤地黄丸。)而亦同用之。正以人之血气为病。留结于中道者。 宁独热实为然。即虚寒而患于中道之留滞者。亦自不少。知虚寒亦借以为用。则可以神而明 之为中道利矣。观于治滞下。益元散一入红曲以和血行滞。名清六丸。一入干姜正气辟湿。 名温六丸。或清或温。因名 缪氏。病因阴精不足而内热。致小水短赤不利。或烦或渴。身热由于阴虚火炽者。皆禁。 脾肾俱虚者。虽作泻。弗服。中气虚陷宜升者。所宜致慎。多服使人小便多精窍滑。(士 材) 〔辨治〕取白如凝脂。极软滑者用。若理粗质硬。色青有黑点者。谓之斑石。不入药。 水飞过用。或有宜如雷公制者。因其证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