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书名:本草述钩元朝代:清作者:杨时泰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七 山草部] 苦参

    河北生者无花子。五六十月采根。曝干用。 味至苦。气寒而沉。纯阴之剂。足少阴肾经君药也。苦燥湿。兼泄气分之热。寒以除血 分之热。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旺者。用之相宜。疗时气恶病。 大热狂邪。或结胸壮热。行结热。心腹结气积聚。小腹积热苦痛。利疸热。逐水。治伏热肠 。热毒风皮肤烦燥。生疮。(古今方治风热疮疹最多)赤癞眉脱。及下部。(诸本草) 炒存性。米饮服。杀疳虫。渍酒饮。治疥杀虫。又治疠风鼻。方书治消瘅痿厥中风虚劳虚烦盗汗。胀满痰饮。身体痛着痹滞下痔疮小便不通及不禁。禀润下之寒化。合从至阴对待火热为因。积聚为证者。(之颐)苦参峻补阴气。(子午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柏 之苦寒。皆能补肾。)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气降而不升。非伤肾之谓也。(丹溪)本草又 谓苦参养肝胆。平胃气本经更言补中。盖血热不能养肝胆。则风木自来侮土。而胃气不平。 即以病于中气。三者常相因也。同胡麻刺蒺藜荆芥穗甘菊白芷当归川芎地黄天冬首乌牛 膝漆叶秦艽龙胆草。治大麻风。同牡蛎粉白术青黛。治童子胃热。羸瘦疳蛔。腊月米醋渍入 瓮中。封固。主一切天行热病头疼口渴身热。饮碗许。得吐则愈。汗亦如之。热病狂邪。 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煎服。天行 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者。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取吐。 即愈。小腹热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参一两。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遍 身风疹。(胸颈脐腹及近隐处皆然)痒痛不可忍。(始而痒。抓之则痛。渐渐赤烂。遍体无皮。 发肿。流脓水。)作丹毒治愈甚。惟用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摅取汁。瓦器熬成膏。和苦参末 一两。丸梧子大。温汤下三十丸。仍以苦参煎水洗之。湿烂者末渗之。次日即愈。此味解热 杀虫。治疥洗热疮甚效。大风癞疾。苦参五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每饮一合。日三服。 常服不绝。若觉痹即瘥。又方。苦参末二两。以猪肚盛之。缝合煮熟。取出去药。先饿一 日。次早先饮新水一盏。将猪肚食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时。以肉汤调无忧散五七钱服。取 出大小虫一二万为效。后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子煮汁。入苦参末调糊。下首乌末二两。防 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茶 下。日三服。仍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之。肾脏风毒。及心肺积热。皮肤生疥癞。瘙痒。时 出黄水。并大风手足坏烂。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每 〔论〕苦参味至苦。气复寒。夫苦为火味。肾中原有真阳。故味之苦者入之。况苦味 禀乎寒水之气化。其气味固有专至者。所谓纯阴而气降。止宜于肾水弱而相火旺之人。皆确 论也。其治热毒风之义。更为可参。盖风者阳之淫气。即阳之郁气。气郁化风。渐已化为热 矣。是浅而病乎卫者也。由卫及营以病乎血。积久而热之壅者。更就血中而为毒。热毒之所 化。遂病乎肾肝之真阴而为热毒风。(气郁化风者。即已化热气之热不去。因病乎血热之在 血中者。久而又不去。遂能蚀血。故曰热毒。热毒原是风毒。故曰热毒风。其病变固有浅深 也。)故风热在卫。止散阳郁之邪而清其气。热毒蚀阴。必直驱其伤阴之邪。而用至阴以胜 之。如苦参辈是也。第洁古谓为纯阴。而透以气沉二字。可悟。苦参元参。均之入肾。而却 有迥殊之用存焉。使与病证不相对待。将沉寒直入命门痼冷大伤元阳矣。其可漫投乎哉。 又生地苦参凉血。一则虑其寒滞于中。一则虑其寒沉于下。若风之化热。热又鼓风。而未至 为热毒风者。则本柴胡四物为用。丹栀翘甘辈颇为适宜。(薛新甫法。血分热者。四物加丹 皮。或小柴胡加山栀芎归。能清肝凉血。又四物加翘甘。能生血清热。如风热则用小柴胡加 防翘。此可以思营卫之分矣。 总之。血热为病。不能舍血药。即芍地虑其滞。而芎归固不可少也。)如苦参犹可需次 以投也。 缪氏云。虽能泄血中之热而除虫疠。然大苦大寒。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 弗服。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濒湖) 〔修治〕少入汤剂。多作丸服。用糯米泔浸一宿。蒸三时久。晒干。治疮浸酒。治肠风 炒至烟起为末。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