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书名:本草述钩元朝代:清作者:杨时泰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七 山草部] 细辛

    出华山。根细而直。色紫而柔。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其根曲者。 其色黄白或黑者 。其味虽辛而不甚。或兼微苦。或单苦。或甘者。皆非细辛杜衡鬼督邮徐长卿白薇白前五 种 辛则横走。温则发散。)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药。(香味俱细。与独活相类。故 入少阴。龟龄集云。细而辛者。能通心窍。醋浸一宿。晒干为末用。)独活为之使。细指形 言。辛指味言。轻清柔韧。端直修长。当入少阳。宣达甲胆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故 东垣云。胆气不足。细辛补之。(之颐)主治风寒头痛。(治少阴头痛如神。以经气阴寒盛 气所逆也。亦止诸阳头痛者。阴寒郁乎阳也。)寒咳上逆。温中下气。(寒散则气自下)益肝 胆。通精气。开胸中滞结。破痰利水。(气为寒所伤。故停水于上。痰亦即寒水所凝。不治 一切痰也。)疗百节拘挛风湿痹痛。除喉痹。口舌生疮。散齿痛。(能散浮热火郁发之之 义。)通耳窍。及鼻不闻香臭。止风眼下泪。下乳结。通血闭。治妇人血沥腰痛。(诸本草 )止少阴合病之头痛。杀三阳数变之风邪。(东垣)温阴经。去内寒。治邪在里之表者 溪)密通精气。显益火。大青阳之象也。(复)润肝燥。(辛能达肾气即以润肝之阴气)治督 脉为病。脊强而厥者。(辛温以润。内寒所主头痛脑痛。拘挛痹痛。汗不出。血不行。皆从 阴中以通真阳之功。通真阳即以治督。好古)同石膏。治阳明火热。上攻齿痛。得鲤鱼胆 青羊肝甘菊决明子。疗目痛。得甘草。疗伤寒少阴咽痛。同黄连等分。为末。治口舌生疮。 漱涎甚效。或用黄柏。 〔论〕细辛香味俱细。少阴本药也。其辛热能温足少阴之寒。究温寒之用。所以致于 内外周身。而上行为最者。非肝不能也。(肝合任而交督。自九地之下际于九天之上。)别录 所云益肝胆。通精气。最为扼要。其在至阴之分。虽不伦于补阳诸味。却能就阴分而散寒邪。 (如邪气在里之表。及拘挛痹痛。乳结血闭。皆自阴中通阳。)即至阳之分。虽难比于行气 诸剂。却能就阳分而散阴结。(如散胸中积滞。及头痛气逆痰饮水聚。喉痹鼻。皆在阳 中通阴。)阴中阳通。则能资荣气而使畅矣。(故又谓入厥阴少阴血分)阳中阴通。则能助风 剂而使行矣。(所以谓诸风通用)总以辛温达肾肝之气。而畅阳于下。导阴于上。纾肾阴而 升肝阳。最为有裨于人。而非益气血之药也。此味因洁古言诸风通用。而承袭者。往往不察 所宜。不知风从阳气言之。有虚有实。如阳郁于下而为风。自以达阳为主。若阳壅于上而为 风。即宜以和阴为主。反加辛温升散。则阳愈壅而风愈甚矣。细辛治阳郁之风。不治阳壅之 风。投之若误。为害滋甚。有中气虚而时患伤风。竟从补中气而愈者。不可参此义以用细辛 乎哉。至其能治风湿痹痛。亦由阳虚化风。因之化湿者也。凡阳虚郁风者多化湿。不可不知。 缪氏云。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 用。气浓性烈。入药不得过五分。 〔修治〕双叶者。服之害人。须拣去。洗净泥沙。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