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书名: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朝代:清作者:元简时间:公元1806年

[卷五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 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来。伤寒论太阳下编。作得。断下。有者字。) 〔程〕妇人伤寒中风六经传变治例。与男子同法。唯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与夫胎前产后。崩 漏带下。则治有殊也。妇人经行之际。当血弱气尽之时。邪气因入血室。与正气相搏。则经为之断。血为之 结也。血结则邪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与小柴胡解表里。而散血室之邪热。 〔尤〕仲景单用小柴 胡汤。不杂血药一味。意谓热邪解而乍结之血自行耳。(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中篇。以下二条同。) 许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黄汤。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 或发寒热。经水适来。或适断。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忽尔断绝。 即于小柴胡汤。加生干地黄。 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寒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 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予曰。得病之初。曾 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从昨日来。涎 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 见鬼状。发作有时。此名热入血室。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 不知人。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予急以一呷散投之。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 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呷散。大天南星一味。选腊辰日制。详见于本书。)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 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脉经注。二焦字疑。) 〔程〕伤寒发热。又值经水适来之时。则寒邪乘虚而入。搏于血室。夫邪去阳入阴。则昼日明了。阴 被其邪。故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也。无者。禁止之辞。犯胃气禁下言也。上二焦以禁汗吐言也。今邪在 血室中。则非汗吐下所宜矣。上章以往来寒热如疟。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下章以胸胁 下满。如结胸状。故刺期门。以泻其实。此章则无上下二证。似待其经行血去。邪热得以随血出而解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 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太阳下编。得下。有之字。) 〔程〕发热恶寒。则风邪在表。未入于里。值经水适来。至七八日。则邪热乘虚而内入。入则表证罢。 故脉迟身凉和也。胸胁者。肝之部分。灵枢经曰。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其正经。则 布胁肋。以肝藏血。邪入血室。故令胸胁满。如结胸状也。肝藏魂。热搏于阴。故令谵语也。 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其实。 许氏本事方云。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涵养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劝用前药。 予曰。小柴胡用已迟。不可行也。无已则有一焉。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 或者问曰。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予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养于肝也。方未受孕。则下行以为月水。既妊娠。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 产。则上壅之以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活人书。海蛤散。治血结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上为末。每 服二钱。鸡子清调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 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详伤寒论辑义阳明篇。者。太阳中篇。作则。) 〔尤〕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盖冲任之脉。并阳明之经。不必乘经水之 来。而后热得入之。故彼为血去而热入。此为热入而血下也。但头汗出者。阳通而闭在阴也。此虽阳明之热。 而传入血室。则仍属肝家。故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脔。脉经作腐。) 〔尤〕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鉴〕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 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浓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 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半夏浓朴汤方
    (〔原注〕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 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脔字。) 半夏(一升)浓朴(三两)茯苓(四两○赵作二两)生姜(五两)干苏叶( 二两○千金云一方无干苏叶生姜)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圣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于本方中。加枳壳诃黎勒皮。 王氏易简。四七汤。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 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或因痰饮中节。呕吐恶心。并宜服之。(即本方。) 又云。妇人情性执着。不能宽解。多被七气所伤。遂致气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 绝。产妇尤多。此证服此剂。间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妇人恶阻。尤宜服 之。间以红丸子尤效。一名浓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瑞竹堂经验方。四七汤。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者。阴户疼痛。 于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调服仁斋直指桂枝四七汤。治风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于本方。合桂枝汤。加枳壳人参。 又四七汤。治惊忧气遏上喘。(即本方。) 又加减七气汤。治气郁呕吐。 于本方。合千金七气汤。(桂枝。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去紫苏。 又加味四七汤。治心气郁滞。豁痰散惊。 于本方。加茯神远志甘草石菖大枣。 三因七气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 相刑克。阴阳反戾。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 于本方。加桂枝芍药陈皮人参大枣。 孙氏三吴医案云。张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运。耳常啾啾 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小腹时疼。小水淋沥而疼。脉两寸皆短。两 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症也。以半夏四钱。浓朴一钱。紫苏叶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三 分。姜三分。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效。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鉴〕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 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 欠伸。喝欠也。喝欠烦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 案沈尤以脏为子宫。甚误。
    甘草小麦大枣汤
    (三因。名小麦汤。袖珍。名甘草汤。)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案温分徐沈尤作分温。是。) 〔程〕内经曰。悲则心系急。甘草大枣者。甘以缓诸急 也。小麦者。谷之苦者也。灵枢经曰。心病者。宜食麦。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问。以小麦为心之谷。千金云。小麦养心气。本方 所主。正在于此。而金鉴云。方义未详。必是伪错。此说大误。验之于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许氏本事方云。乡里有一妇人。数欠。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应。予忽 忆有一证云。妇人脏躁云云。急令治药。尽剂而愈。古人识病制方。种种妙绝如此。试而后知。 陈氏妇人良方云。乡先生程虎卿内人。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 与巫兼治。皆无益。仆年十四。正在斋中习业。见说此证。而程省元皇皇无计。仆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说。 记忆先人曾说此一证。名曰脏躁悲伤。非大枣汤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对证。笑而治药。一投而愈矣。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妇人下。千金。有霍乱呕逆二字。泻心汤上。千金有甘草二字。) 〔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 吐涎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为方不一。亦当合伤寒论中痞证诸条。参观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龙汤方
    (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
    (见惊悸中○案惊悸所载即三黄泻心汤。此恐不然。据千金。当是甘草泻心汤。)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 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 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未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 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 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 辩记。勿谓不然。(徐云。未多之未字。疑误。程尤作来多。程云。谓崩带之属。金鉴亦作来多。云 来字。当是未字。本条皆经水断绝之病。若系来多。则与上文不合。是传写之讹。案撰金 鉴者。何不考之正脉等本。可疑。沈魏并仍原文。令阴。赵本作冷阴。非。) 〔鉴〕此条为妇人诸病纲领。其病之所以异于男子者。以其有月经也。其月经致病之根源。则多因虚损 积冷结气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经水断绝。至有历年。寒积胞门。以致血凝气结。而不行者。先哲云。 女子以经调为无病。若经不调。则变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经之变病。其变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 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之异也。如寒外伤经络。其人上焦素寒。则凝坚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 伤肺。则气滞阻饮。故呕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热。寒同其化。久则成热。热伤其肺。故成肺痈。而形体 损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则在中盘结。故绕脐疝痛也。或两胁疼痛。是中焦之部。连及肝脏故也。或其人 中焦素热。则不病寒疝。而病结热于中矣。中热故不能为寒疝。而绕脐之痛仍在关元也。其人脉数当生疮。 若无疮则热必灼阴。皮肤失润。故肌粗若鱼鳞也。然此呕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鱼鳞等病。亦 时着男子。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谓经候不匀。而血不 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阴中掣痛少腹恶寒也。或痛引腰脊。下根气街急痛。腰膝疼烦。皆胞 中冲任为病。所以必然也。或痛极奄忽眩冒。状如厥癫。亦痛甚之常状也。若其人或有忧惨悲伤多嗔之遇。 而见此眩冒厥癫之证。实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冲任血病。皆能病带。故谚曰十女九带也。然带下病久。津 液必伤。形必羸瘦。诊其脉虚。审其多寒。岂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变万端矣。虽千变万端。然审 脉阴阳虚实紧弦。与病参究。行其针药。治危得安也。其有病虽同。而脉不同者。则当详加审辨。故曰子当辨 记。勿谓不然也。 〔尤〕甚则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所谓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也。或有忧惨悲嗔。状如鬼 神者。病在阴则多怒。及悲愁不乐也。而总之曰此皆带下。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 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也。 案史记扁鹊传云。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知古所称带下。乃腰带以下。经血诸疾之谓也。金鉴 云。此皆带下一句。当在非有鬼神之下。文义相属。是传写之讹。此说非也。本条隔句押韵。如根据金鉴而 改之。则失上下押韵之法。不可从也。巢源云。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 是也。又云。张仲景所说三十六疾。皆由子脏热劳损。而挟带下。起于阴内。条目混漫。与诸 方不同。据巢氏此言。则本条所谓三十六疾。今无所考欤。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 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案沈尤所字下句。所。许同。即日晡所之所。诸家或接下句。义不通。) 〔程〕下利。当是下血。 〔鉴〕所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讹。李曰。妇 人年五十。则已过七七之期。任脉虚。大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时也。所病下利。据本文带下观之。当是 崩淋下血之病。盖血属阴。阴虚故发热。暮亦属阴也。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 正当少腹部分。冲脉挟脐上行。故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内经云。任脉为 病。女子带下瘕聚是也。手背为阳。掌心为阴。乃手三阴过脉之处。阴虚故掌中烦热也。阳明脉挟口环唇。与 冲脉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难经云。血主濡之。以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润。故唇口干 燥。断以病属带下。以曾经半产。少腹瘀血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则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 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 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取。徐沈尤。并作治。是。) 〔程〕妇人有瘀血。当用前证下瘀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 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茱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 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用以逐坚。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瘀血自行。而新 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调月水。 千金。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或月经来过多。及过期不来。服之亦佳方。(即本方。外 台引千金。名温经汤。斛。作 斗。)和剂局方。温经汤。治冲任虚损月候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又 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干口燥。及治少 腹有寒。久不受胎。(即本方。医学入门。名大温经汤。) 王氏易简云。若经血不调。血脏冷痛者。当用小温经汤。 即本方。别本。以当归附子二味。等分白水煎服。不载本方。案已名小温经汤。恐非本方。 百一选方。正经汤。 于本方。去芎甘草。加熟地黄。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 主之。(案本草纲目土瓜条。经下。补或字。义尤明。金鉴改再作不字。非。) 〔尤〕妇人经脉流畅。应期而至。血满则下。血尽复生。如月盈则亏。月晦复也。惟其不利。 则蓄泄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经一月。而再见矣。少腹满痛。不利之验也。 土瓜根。主内痹瘀血月闭。虫。蠕动逐血。桂枝芍药。行荣气而正经脉也。
    土瓜根散方
    (〔原注〕阴肿。亦主之。) 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土瓜根。破瘀血。而兼治带下。故以为君。虫 下血闭以为臣。芍药通顺血脉以为佐。桂枝通行瘀血以为使。疝亦凝血所成。故此方亦治肿。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 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尤〕本文已见虚劳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 之曰旋复花汤主之。盖专为妇人立法也。详本草旋复花。 治结气去五脏间寒热。通血脉。葱。主寒热除肝邪。绛帛。入肝理血。殊与虚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阴脏。而 含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 固。不可专补其血。以伤其气。亦非必先散结聚。而后温补。如赵氏魏氏之说也。 〔鉴〕此条详在伤寒论 辨脉法篇。错简在此。旋复花汤主之一句。亦必是错简。半产漏下。则气已下陷。焉有再用旋复花下气之理。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原注〕臣亿等校诸本。 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胶艾汤。○楼氏纲目云。即芎归胶艾汤。一云。加干姜一两。) 〔鉴〕李曰。陷经漏下。谓经脉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气不摄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则 新血不生。荣气腐败也。然气血喜温恶寒。用胶姜汤。养气血则气盛血充。推陈致新。而经自调矣。按此 条文义。必有缺误。胶姜汤。方亦缺。姑采此注。以见大意。 〔尤〕陷经。下而不止之谓。黑则因寒而色瘀也。 胶姜汤。方未见。然补虚温里止漏。阿胶干姜二物已足。林亿云。恐是胶艾汤。按千金胶艾汤。有干姜。似可取用。 巢源。载五色漏下。其五曰。肾脏之色黑。漏下黑者。是肾脏之虚损。故漏下而挟黑色也。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如敦状。脉经作敦敦状更四字。注。要略云。满而热。案徐沈。生。改经。误。) 〔尤〕敦音对。按周礼注。盘以盛血。敦以盛食。盖古器 也。少腹满。如敦状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状。与内经胁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难。病不独在 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气热不化。生后。即产后。产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结。而病属下焦也。故以大黄下血。 甘遂逐水。加阿胶者。所以去瘀浊。而兼安养也。 案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郑注。敦。盘类。古者以盘盛血。以敦盛食。尤注本 于此。又广雅。释器。HT。盂也。尔雅释丘。郭注。敦。盂也。知本条如敦状。谓如盘盂之形也。脉经如敦 敦状。而千金云。阴交石门。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黄。则脉经似是。然如字。竟无 着落。沈云。人敦而不能起。言其下重之情也。金鉴云。敦。大也。皆于文义。不相叶。今从尤注。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原注〕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尤〕经水不利下者。经脉闭塞而不下。比前条下而不利者。有别矣。故彼兼和利。而此专攻逐也。然 必审其脉证并实。而后用之。不然。妇人经闭。多有血枯脉绝者矣。虽养冲任。犹恐不至。而可强责之哉。 〔鉴〕妇人经水不利下。言经行不通利快畅下也。乃妇人恒有之病。不过活瘀导气。调和冲任。足以愈之。今曰 抵当汤主之。夫抵当重剂。文内无少腹结痛。大便黑。小便利。发狂善忘。寒热等证。恐药 重病轻。必有残缺错简。读者审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千金桃仁煎。治带下月经闭不通。 本方。去蛭。加朴硝五两。 千金翼。抵当汤。治妇人月水不利。腹中满。时自减。并男子膀胱满急方。 本方。去虻虫。加虎杖二两。一云虎掌。 又杏仁汤。治月水不调。或一月再来。或两月三月不来。或月前。或月后。闭塞不通。 于本方。加杏仁三十枚。(千金同。) 李氏必读。代抵当汤。行瘀血。(如血老而甚者。去归地。加蓬术。) 生地黄当归尾穿山甲(各三钱)降香(一钱五分)肉桂(去皮一钱) 桃仁(去皮尖炒二钱)大黄(去皮三钱)芒硝(八分) 水二钟。煎一钟。血在上食后服。血在下食前服。 张氏医通云。水蛭如无。以陵鲤甲。生漆涂炙。代之。 又代抵当丸。治虚人蓄血。宜此缓攻。 于前方。去降香。加蓬术为末。蜜丸。蓄血而上部者。丸如芥子黄昏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喉。 以搜逐瘀积。在中部食远。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劳水煎汤下之。汪氏医方集解同。但去降香莪术 芒硝。用玄明粉。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沈〕脏。即子宫也。坚癖不止。止当作散字。坚癖不散。子宫有干血也。白物者。世谓之白带也。 〔魏〕藏坚之脏。指子宫也。脏中之脏。指阴中也。 〔尤〕脏坚癖不止者。 子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则新血不荣。而经闭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时。胞宫生湿。湿 复生热。所积 之血。转为湿热所腐。而成白物。时时自下。是宜先去其脏之湿热。矾石却水除热。合杏仁破结润干血也。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五内中。剧者再内之。 〔程〕矾石酸涩。烧则质枯。枯涩之品。故神农经以能止白沃。亦涩以固脱之意也。杏仁者。非以止带。 以矾石质枯。佐杏仁一分。以润之。使其同蜜。易以为丸。滑润易以内阴中也。此方专治下白物而设。未 能攻坚癖下干血也。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尤〕妇人经尽产后。风邪最易袭入腹中。与血气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种未详。 红蓝花。苦辛温。活血止痛。得酒尤良。不更用风药者。血行而风自去耳。
    红蓝花酒方
    (〔原注〕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外台。近效。疗血晕不识人烦闷方。 红蓝花三两。新者佳。以无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盏。去滓候稍冷服之。 妇人良方。红蓝花酒。疗血晕绝不识人。烦闷言语错乱。恶血不尽。腹中绞痛胎死腹中。 红蓝花一两。上为末。分二服。每服酒二盏。童子小便二盏。煮取盏半。候冷分为二服。留滓再并煎。 一方无童便。(本出肘后。○徐氏胎产方。治产后血晕昏迷心气绝。)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徐〕此言妇人之病。大概由血。故言诸疾痛。皆以术 苓泽归芍芎主之。谓即有因寒者。亦不过稍为加减。非真以此方概腹中诸痛也。 〔鉴〕诸疾腹痛。谓妇人腹 中诸种疾痛也。既曰诸疾痛。则寒热虚实。气食等邪。皆令腹痛。岂能以此一方。概治诸疾痛耶。当归 芍药散主之。必是错简。
    当归芍药散方
    (见前妊娠中。)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徐〕此言妇人之病。既已由血。则虚者多。从何补起。唯有建中之法为妙。谓后天以脾胃为本。胃 和而饮食如常。则自能生血而痛止也。小建中。即桂枝汤加饴糖也。言外见当扶脾之统血。不当令借四物之类 耳。前产后附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正此意也。
    小建中汤方
    (见前虚劳中。) 朱氏集验方加味建中汤。治女人虚败腹痛。 本方中。加当归琥珀木香。 施丸端效方。大加减建中汤。治妇人胎前产后。一切产 损。月事不调。脐腹痛。往来寒热。自汗口干烦渴。于黄建中汤。去胶饴。加当归川芎白术。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能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 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以胞以下。脉经。作此人故肌盛。头举身满。今反羸 瘦。头举中空。感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服肾气丸。以中有茯苓故也。方在虚劳中。) 〔尤〕饮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与缭戾同。胞系缭戾。而不顺。则胞为之转。胞转则不得溺也。 由是下气上逆。而倚息。上气不能下通。而烦热不得卧。治以肾气者。下焦之气肾主之。肾气得理。庶缭 者顺。戾者平。而闭乃通耳。 巢源云。胞转之病。由胞为热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气还迫于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 内。溲应出不得出。内外壅胀不通。故为胞转。其状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张仲景云。妇人本 肥盛。且举自满。全羸瘦。且举空减。胞系了戾。亦致胞转。(朱氏格致论。引妇人本肥盛云云。而 曰。其义未详。)案了。缭并音聊。缭。缠也。绕也。千金有四肢痿缭戾等文。舒氏女科要诀云。了戾者。 绞纽也。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千金翼用桂附各二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详于虚劳。及消渴中。当参考。) 〔鉴〕赵良曰。此方在虚劳中。治腰痛小便不利。小腹拘急。此亦用之何也。盖因肾虚用之也。用此 补肾则气化。气化则水行而愈矣。然转胞之病。岂尽由下焦肾虚。气不化出致耶。或中焦脾虚。不能散精归 于胞。及上焦肺虚。不能下输布于胞。或胎重压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足成此病。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 李曰。方名肾气丸者。气属阳。补肾中真阳之气也。内具六味丸。壮肾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 益命门火。以化膀胱之气。则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肾气丸也。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脉经。作妇人阴寒。温阴中作药。蛇床子散主之。徐程魏尤金鉴并同。)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合。赵作令。是。) 〔徐〕坐。谓内入阴中。如生产谓坐草之坐也。 〔程〕 白粉。即米粉。借之以和合也。 〔尤〕阴寒阴中寒也。寒则 生湿。蛇床子温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湿也。此病在阴中。而不关脏腑。故但内药阴中自愈。 案千金注云。坐药。即下着坐导药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尤〕脉滑者湿也。脉数者热也。湿热相合。而系在少阴。 故阴中即生疮。甚则蚀烂不已。野狼牙味酸苦。除邪热气疥疮恶疮。去白虫。故取治是病。 案龚氏外科百效云。如因妇人子宫。有败精带浊。或月水未净。与之交合。后又未洗。男子肾虚。邪秽 滞气。遂令阴茎睾丸肿疮。小便如淋。名阴蚀疮。然妇人亦有之。据此则阴蚀。乃霉疮之属已。
    野狼牙汤方
    (外台引千金云。疗人阴虫疮方。案千金云。治阴中痒入骨困方。与外台所引异。) 野狼牙(三两○千金作两把)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外台古今录验。妇人阴蚀。苦中烂伤。野狼牙汤。 野狼牙三两。咀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内苦酒。如 鸡子中黄一杯煎沸。适寒温。以绵濡汤。以沥疮中。日四五度即愈。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尤〕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失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 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矣。 案金鉴云。膏发煎导之五字。当是衍文。此谷气之实也之下。当有长服诃黎勒丸之六字。后阴下气。谓之 气利。用诃黎勒散前阴下气。谓之阴吹。用诃黎勒丸。文义始属。药病相对。盖诃黎勒丸。以诃黎勒固下 气之虚。以浓朴陈皮平谷气之实。亦相允合。方错简在杂疗篇内。此说未知是否。姑附之。 萧氏女科经论云。按妇人阴吹证。仲景以为谷气实。胃气下泄所致。此之病机。有不可解。云来注云。 胃实肠虚。气走胞门。亦是随仲景之文。而诠之也。夫人谷气胃中。何尝一日不实。而见阴吹之证者。未之 尝闻。千百年之书。其缺疑可也。予甲寅岁。游峡右。有友吴禹仲来询云。此镇有一富室女。阴户中时簌簌有 声。如后阴之转失气状。遍访医者。不晓此何病也。予曰。阴吹证也。仲景之书有之。禹仲因叹予之读书 之博。案阴吹非罕见之病。简前年疗一诸侯夫人患此证。寻为瘵。药罔效而没。
    膏发煎方
    (见黄胆中。)
    小儿疳虫蚀齿方
    (〔原注〕疑非仲景方。) 雄黄葶苈 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案本草纲目。二味等分。日。作月。) 〔程〕小儿胃中有疳热。则虫生。而牙断蚀烂。雄黄味辛。葶苈味苦。辛苦能杀虫故也。按张仲景有口 齿论一卷。(案见宋艺文志。)今未之见。岂被处简脱于此耶。而妇人方后。不应有小儿方也。 案玉函经第八卷末。亦载治小儿药三方。盖另有幼科书。而亡佚者。此类岂其遣方耶。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