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斋遗书》
书名:周慎斋遗书朝代:作者:时间:

[卷一] 阴阳脏腑

    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天地,阴阳之定位也,水火,阴阳之生化也。生化 体位伤,故水火有过不及之害,则天地不能无旱浸之灾。水火者其用,天地者其体,用伤则 体害,一定之理也。以人身而言,形,阴也。神,阳也。心肾,水火也。有形必有神。神气 ,体也。形血,用也。故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盖气病必伤 血,血病必伤气,此不易之道也。但治之者,不可无先后标本轻重之分。夫病有阴阳脏腑血 气,其病有各不相值者,有相因而致者,有去此适彼者。故用药之法,如腑病而脏不病,不 得以脏药犯之,脏病而腑不病,不得以腑药犯之。有腑病而势将及于脏,用药治腑,不得不 先固脏;病在脏而势将入腑,不得不先理腑。腑入脏,脏入腑,又有轻重之异,药亦不得不 随其轻重而用。更有病虽在此,而不必治此,治此反剧;有病已去此,犹当顾此,此皆分阴 阳先后标本轻重之大略也。 阴阳之义∶阳,天道也;阴,地道也。非天之阳,万物不生,地亦不凝。非地之阴,万 物不成,天亦不灵。故天主健,无一息之停,使稍有滞,则失其健运之机,而万物屯矣。地主静 ,无一息之动,若稍不静,则失其凝静之气,而万物否矣。人身之阳,法天者也,苟失 其流行之机,则百病生;人身之阴,法地者也,苟失其安养之义,则百害起。故阳生而阴长,阴 生而阳旺。阴与阳一身之司命,不得偏废而或失也。今之医者,或言阳为重,或言阴为要, 均未得要重之故,各执其说而失轻重之机宜者多矣。夫言阳重者,乃天之阳,人身之真阳, 而非壮火食气亢阳也。亢阳者,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可不急以甘霖清气以消其亢害,故丹 溪有扶阴之义,黄柏知母等苦寒之味,在所当用,扶阴正所以济阳也。(炳章按∶此为平 正之论,扶阳者知顾阴,扶阴者知顾阳,则断无一偏之害矣。)言阴重者,乃地之阴,人身 之真阴,而非坚凝寒结浊阴也。浊阴者,如重阴凛冽寒气,不得不藉皓日晴和之气以暖 和之,先哲有扶阳之义,桂附干姜,在所当用,扶阳正所以济阴也。盖火烈则水干,水盛则 火灭,两相需而不得偏轻偏重者也。若为医者,重阴而害及真阳,重阳而害及真阴,误矣! 故知天者可以扶阴,知地者可以扶阳,知天地之义,而成位乎中,方是救人之良医,而非食 医道必欲明天地之道者,盖人生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也。即人之有病,犹天之阴阳 ,不得其宜也。故人因饮食思虑劳碌淫逸而生病者,人中之天,自为病也。因五运六气外感而成 病者,天中之人,外伤而为害也。凡因天而病者实也。虽虚而必先实,因人自病者虚也,虽 实而必先虚,虚实明而用药始无误矣。(因天时而病者为外感之实 症,虽有虚状而必当先治其实,因人事而病者为内伤之虚症, 虽有实状而必先顾其虚。炳章按∶此亦论其大概,尚当 以天之风寒暑湿燥火之期,合之人身金木水火土之虚实,察天识病,见病思天,天时有 犯无 人病之偏者方自全也。(炳章按∶此语的当,虽参茯,其气亦偏也。) 人之阴阳,生生之本,俱在于是。但阳能生阴,故一分阳气不到,此处便有病。然阴所 以配阳,若阳到而阴不到,亦不能无病。盖以阳为本者,知所先也,若单事阳而罔顾阴,且恶阴 而多抑阴,则非理矣。先哲用六味以桂附而成其功,所以补其阴中之阳也。用四君用补骨脂五味子以收其效,所以补其阳中之阴也,(炳章按∶语气抑扬,即不无偏重之弊,且四君 子加补骨脂,亦不得谓之补阴。)故胃阳全赖脾阴之合。又如肾者,阴脏也,而为胃之关, 肾津液枯,则关门不利,而胃不能受物,同此理也。医之道,生道也。其生之道,不过阴阳 五行生化之机宜也。得其序而和则生,失其序而离散则死,失其和而紊乱则病。察其所失, 求其所和,则上医也。阳者,天之道也,人之气也。阴者,地之道也,人之形也。其所以序 而和者,人之脏腑经络皮肉筋骨表里内外,无不得五行生化之和而相安也。大凡形质之失宜 ,莫不由气行之失序,故地之万物不生,皆天气寒热水旱之或过也。人身之阴阳,即天地之 形气五脏六腑之流通,犹四时之相代,天之阴阳失,为相者燮而理之,则万物安。人身之 阴阳五行失,医者调而治之,则百病除。良相良医,总在察阴阳五行生化之机宜而已。 凡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后天,是先天后天,皆为人身万化之本矣。然其真本,又惟在 元阳一气。经云∶苍天之气清净,清净之气者,阴阳五行先天后天之化原也。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本是一气,一而分之,则为二耳。但有质而凝静者为阴,无质而营运者为阳,无阳则阴 无所卫,无阴则阳无所附,阴阳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但其间有轻重之别,盖 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阳则动而不静者也。凡阴之病,皆阳 动失其和而致之也。故扶阳为治病要诀,然知扶阳而不知顾阴,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 全法也。(炳章按∶专重扶阳亦一偏之论,非要诀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得是道,故能 长久。人身同一天地也,其气与天地等,纯乎清净无杂,清净则一,一者道也。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一谓得此天元真一之气也。若或以七情,或以六气,稍杂其 间,则气不清净而病生矣。故经云∶苍天之气清净,顺之而阳气固。清净之气在人,生于肝 ,行于肺,役于心,养于脾,藏于肾,而流行于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稍有滞隔,即生病矣 。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用药之补,补此也。用药之攻,攻乎害此者也。乱则 理之,逆则顺之,塞则通之,于此无病,病亦不伤,于此有害,虽安亦危。脉中清轻,安和 之气,即此气也。故脉贵和平,失之则死,伤之则病。胃之养,养此也,胃之行,行此也。 先天之根根此,后天之奉奉此,盖总先后天统气血而为功者也。此气动处虚处,则为阳为气 ,静处形处,则为阴为血,为精为液。气得乎此,则生生不绝,流行百骸。失乎此,则为火 为邪。血得乎此,得濡润百骸,失乎此,则为脓为疖,为疮疸痞。此气若失,天地亦否,况 凡人生病处,皆为阴为火,总因阳气不到,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也。 人以血为主,胃乃生血之源,阳气不足,陷于阴分,则血不生长,气皆化而为火。若阳 气升举,则血散布于上下,气无凝滞,何病之有?大凡一身只阴阳二气,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 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炳章按∶此补中益气之论也。但近人肾亏者,多一遇升发 之品则真阳飞越,顷刻致脱,不可不知。故为医者断不可执于一边也。)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为少火,少火则生气。离丹田而上者,是为壮火,壮火则食气。食 气之火,是为邪火,生气之火,是为真火。 清气在下,能助命门之火。若阴气绝,浊气在上,则填实肺气,肺气不能行降下之令, 则大便闭。心肺为阳,阳中有阴,故上行极而下。肝肾为阴,阴中有阳,故下行极而上。中气上 升于肺则为气,从肺回下则化为血,人身胃气升降,而气血自然生生不已。(中气即是胃气 人身以阳为主,一分阳气未绝,不至于死。一分阴气未尽,不得成仙。(炳章按∶医书 引此者多,而俱不得其解,盖仙经以人身皆阴,惟心中元神为阳元,神充足乃可以点 化阴神而成 肌肉属阴,气属阳,气犹百姓,肌肉犹城垣。若无肌肉为之外卫,即气亦无根据而亡矣, 故大肉尽脱者,亦不能生也。(炳章按∶观此条可知上条所引系误解仙经也。盖仙经所谓阳气原 非呼吸之气,而其所谓阴气者,亦非肌肉之类也。) 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如上焦闭塞,阳气不能下降,须开豁之,中焦阳气 上升,须温补之。下焦阳气不能收藏,须求肾纳气。(炳章按∶此所谓阳气乃胃中冲和之气 也,切勿误认,而以以桂附补之。) 胃中阳气,贯于五脏之内,假令胃中阳气不到于肺,即是肺之脾胃虚也。余可类推。 人之生死关乎气,气纳则为贵。(炳章按∶纳气为贵即是至论,人能终日将气沉至丹田,不 令走散,久久行之,自然强健,特人多疏懒不能行耳。)气纳则归肾,气不纳则不归肾,气 不归肾者,谓脾胃之气不得到肾也。其不到有五,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 胃,脾胃之脾胃,不到者,由先后天不能相生故也。盖肾为先天五脏之始,天一生水也。脾 胃为后天五脏之成,成数五,五,土数也,乃天生地成之义也。凡五脏中有一脏不能秉生成 之气则病矣,如心之脾胃虚,则胃气不到于心,心则无成,亦不奉生,而气不归肾。气不归 肾,则如树之不能有雨露,而根叶不能有生气而枯也。举一而五脏可类推矣。但其间寒热温 凉之不同,须知人身五行有过不及之分,如心本君火也,君火之德宁,由肝木能中和而无过 与不及也。若肝弱则不能生火,而火之化原病,故火亦不得宁,而心气不得下交于肾,则气 不纳矣。此皆由肝木弱,不能生心火故也。且五行之理,不克则不能生。(炳章按∶不克则 不生,实参透造化之论,人身膈膜以上为心与肺,膈膜以下为胃与肝,肺抱心而生,肝抱胃 而生,皆以相克而成其用也。作者此语亦偶然道着,观其下文肝弱脾无所制云云,仍是腐浅 之论,可知其非有卓见矣。)如有妻而无夫也。肝弱则脾无制,而心亦无秉,心之脾胃虚矣 ,斯时当以凉而纳之也。盖心不得胃气,则君火弱,君弱则臣强,肝枯则生火,胸中无非相 火填塞矣,故当用凉也。又如肺气弱,则肝必强,肝旺则乘土,土受侮则金之脾胃虚,金虚 则寒而不能生肾水,是为水冷金寒,非用热则金水成冰,而肺气不纳乎肾矣。又如水弱则肝 亦害,肝已病则不能制土,土能克水,土气不能到肝,而肝之气,亦不能奉生于肾矣。斯时 若得温暖之气,则水能生,而肝得气,肝和则水火之气,自能相生,而气可纳矣,此则当温 而纳之也。又如脾之本位,或因湿热,或因太燥,或因劳若忧煎,或因饮食饥饱,一伤其气 ,气则下行而不能及肺,肺乏下降之令,则脾胃之本位,不能纳气矣。此则又非寒热温凉之 所能纳也,斯时以扶脾保肺顺其升降之性,乃可纳耳!更如肾之气虚,则水不能制火,而相 火起矣。相火包络之火,一本相根据,一火兴则五火炽。五火者,龙火、雷火、心火、阳明 燥火、三焦壮火也。斯时须察其本原,若初病而本原未伤者,竟以凉纳之,六味加知母黄柏 者也。若病久而本原致伤者,以凉纳之必死,则当补元而导之,七味、八味、十味皆可纳也 。(炳章按∶然则执此数方便可以御百病乎?非探本之论也。)总之,百病皆由胃气不到而不 能纳肾,以致先后天生成之气,不能相和所致,医者知纳气,思过半矣。 五脏分属阴阳,阴阳全赖生克。故固肾者,不可以不保肺,肺者所以生肾也。扶脾者不 可以不治肝,肝者所以克脾也。然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保肺即所以平肝,金能克木也 。脾病肺病肝病即脾病,肝病当缓其中,盖肝气不可亢,肝血不可亏,乃治肝之要诀也 。(炳章按∶二语诚然要诀。) 三阴三阳十二经,有枢机焉。枢机有二∶一者两肾中间一阳藏处,命门是也。命门三焦 之本,呼吸之原,犹天之北辰,而人身之枢也。一者在少阴少阳。(炳章按∶少阳为枢,少阴为 枢,原本《内经》不必赘入命门,且所言是经非脏不容误认。)少阴肾,天一所生,为三阴 初入之处,少阴者,阴之枢也。由少阴而入,则为厥阴。由厥阴而进,则为太阴。太阴,阴 之至也。阴极则阳生,阳之初生而始发,则从胆,胆为转阴至阳之地为少阳,是阳之枢也。 由少阳而阳明,由阳明而太阳,太阳为阳之极,而又转入于阴,则少阴少阳,乃阴阳初入之 枢。枢者、如门户之枢也。然阴必从阳,故三阴之出入,亦在少阳。阴之不利,由阳 之不利,所以少阴以少阳为主也。欲其枢之利,非温暖之 不可。盖寒则坚凝,热则流通也。(炳章按∶执热则流通一语,故所论俱误,少阴为阴之枢 ,少阳为阳之枢,经语何等明白,乃以阴必从阳一语,堕入云雾至一得皆误,不可为训。) 亦有热而不能流通者,不能流通,则出入开阖,不如意而致疾矣。能开不能阖,则多泄泻之 病,能阖不能开,则起隔噎闭结之虞。疾之作,有害于先天,则从肾与膀胱起,有害于后天 ,则从脾胃起,起于脾胃,则土不生金而金坏,金坏则水衰,水衰则木枯,木枯则火炽,火 炽则水益涸,水涸则龙火起,龙火起则雷火亦随之,龙雷并起,而一身三焦脏腑,无非火矣 。此火之来,俱系枢之不利,寒之所致。若因火炽而更寒之,则火益烈而真元亡矣。故治之 不但欲其肾之安,更不可不固膀胱之阳,不但欲其肝之润,更不可不疏胆之气。(炳章按∶ 如此辗转牵引,殊属支离,若如此则五脏无一不败,亦非草木所能治,岂固阳疏胆所能愈耶 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 水, 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 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故肾之后天 ,心之先天也。心之后天,肾之先天也。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 心得降,六味丸丹皮茯苓,所以宁心也。地黄山药,所以实肾也,乃交心肾之法也。 人之生死本乎神,神居于心,心为火,故火者,生命之原也。戊癸化火,戊为土,癸为 水,水为先天,土为后天,二天化火之原,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凡人不知所以生,则不知所以死,不知所以死,则不知所以病,不知所以病,则不知所 以治,故知生知死,乃知病知安,而知所以治矣。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以安者气也,气得 其平,则神安而无病,气失其序,则神散而死亡。神气者,人之性命也。神者,心也;气者 ,肾也。心肾二脏,人之性命所寄也,顾不重哉!故脉贵有神,形贵有气,神气可治,虽危 可救。神气愦乱,虽安必危。然神气之所以因之衰旺者胃也,能治病者,必不可忘胃。故经 云∶胃气为本,然肾为胃关,人生之来,其原在肾,人病之来,亦多在肾,肾者命之根也。 肾脉不伤,危也可许其生,肾脉有害,安也亦虑其危。盖肾伤则先天伤,而后天之胃无根, 亦必受害。凡久病而不死者,肾伤未及胃也,及胃立死矣。故断病之诀,在此二天,一伤则 病,两伤则死。既两伤矣,尚欲救之,愚人也;两不伤而医者死之,医人之罪也。见病不先 察此二天,不知医者也;能医者,专以此二天为务。此医门之秘谈也。
    验案
     一人每至夜,则颈项强硬,喉痛舌干吐痰,至天明则诸病皆退,此阳虚不能上达也。盖 夕则阳气下降于丹田,上焦之阳不足,故阴火炽于上而生诸病,至旦则阳气从丹田上升,阳升阴 降而诸病退矣。治法补中益气汤。(炳章按∶此证为津液不足者多,补中益气未见合法, 此公以阳不升上之论,亦未知果效否。观病须别有证据,方可定其属阴属阳,未可执此一证 ,即定其为上焦阳虚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