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治方》
书名:脉症治方朝代:作者:时间:

[卷之二 燥门] 大便闭结

    脉两关脉实数。右寸涩数。两尺弦涩。盖数者火盛也。涩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药 而脉变缓滑者。易治。反结促者。难治。集成云∶脾脉沉数。下连于尺。为热结。两尺脉虚 。或沉细而迟者。为阴结。右尺浮。为风结也。 症内经云∶肾主大便大便难足少阴。东垣曰∶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 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 结燥。窃详燥之为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吐泻后。肠胃虚。服热药多 者。为热结。宜承气汤下之。肺受风邪入肠中。为风结。宜麻仁丸。年老气弱。津液不足。 或产后内亡津液。而结为气血虚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大便闭。小便数则为脾约。脾约者。 脾血耗散。肺金受火。无所摄脾。津液故竭。宜养血润燥。若能食。小便赤。为实闭。麻仁 七宣等药主之。不能饮食。小便清。为虚闭。为气闭也。浓朴汤主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宓瘕。是便涩闭也。医者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牵牛等药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 结。极则以致引导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症。可不谨哉。 治内经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治法云∶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 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有物结者下之。久病腹中有实热。大肠 闭者。以润肠丸治之。慎勿峻利。脾约者。谓胃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轮膀胱。故 小便数而大便难。名曰脾约。与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肠润结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 脾约。必阴枯槁。内火燔约。热伤元气。故肺金受火烁而津竭。必窃母气以自救。金耗则土 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送。宜大便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 炽。肺金行清化。而脾土清健。津液入胃。肠润而通矣。今此丸用之于热甚而气实。与西北 人禀壮实者。服无不安。若用之于东南方人。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虽得暂安。将见脾愈 弱而肠愈燥矣。惟知西北以开结为主。东南以润燥为主。斯无误矣。 方滋血润肠汤大便秘结。或血虚秘气滞秘。风秘热秘。并治之。 当归(身尾一钱五分)桃仁(一钱五分)麻仁(去壳一钱五分)大黄(一钱五分)羌活防 风(各一钱)生地黄枳壳槟榔(各八分)甘草(生五分)皂仁(七分)红花(二分)木 香(一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又方脾约丸治大便难。而小便数。名脾约。以此丸治之。 枳实(去穣麸炒)浓朴(姜汁制芍药(各二两酒炒)大黄(酒蒸四两)麻仁(去壳净一两 三)杏仁(去皮尖一两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量虚实用之。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