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书名:证治汇补朝代:清作者:李用粹时间:公元1687年

[卷之一 提纲门] 燥症

    
    燥症大意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经文)燥万物者。莫乎火。(易经火气一。五液皆枯。故燥之为病。血液 衰少。而又气血不能通畅。(原病式)
    燥症内因
     燥者。阳明金气所化。金受火制。木旺风生。风火相合。胜湿损津。(原病式)亦有天时久晴。黄埃蔽空。风热怫郁 而成者。此属外邪。(六要)其内因所致者。病端不一。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好古)或大病而攻伐太过。或 吐泻而津液顿亡。或饥饿劳倦损伤胃液。或思虑劳神。心血耗散。或房劳太过。肾水干枯。或金石刚剂。预 求峻补。或膏粱浓味。炙爆太多。皆能助火烁阴而为燥。(良方)总之。金为水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绝 于上。则无以荣肤泽毛。而诸燥作矣。(六要)
    燥症外候
     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而便难。(良方)
    燥病变症
     风燥。由肝血不能荣筋。故筋痛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头多白屑。发脱 须落。虚燥。由肾阴虚涸。故小便数咽干喉肿。此皆燥之初因也。濡润自愈。若不加啬养。使真水涸竭。为消 渴噎膈。为痿痹经闭。为干咳声哑筋脉劲强。口噤拳挛。筋缓不收。而千竞起。虽欲静摄。则燎原不可遏 矣。(汇补)
    燥症脉法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皆属燥症。(正传)
    燥症治法
     治燥须先清热。清热须先养血。养血须先滋阴。(绳墨)宜甘寒之品。滋润荣卫。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得滋 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故曰。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子和)
    虚燥宜补
     若病后曾服汗下药。及吐后产后。老年瘦羸人。见诸燥症。脉细涩或洪数者。俱属血液不足。当濡润之。纵 欲人发燥者。多肾虚。以肾主五液也。(汇补)
    燥症禁戒
     切忌香燥动火。及发汗渗湿利便通导之药。(入门)损伤津液。至于苦寒辛凉。亦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其 燥愈增。(汇补)
    燥症用药
     主以四物汤加减。如皮肤皴揭。加秦艽防风。咽鼻焦干。加知母黄芩。烦渴。加麦冬花粉。便难。加麻仁牛膝。痰燥。加贝母、栝蒌。血燥。加天冬、熟地。火燥。壮实者。用清凉饮子以治上焦之燥。用脾约麻仁丸以治中下 之燥。虚燥。在肾经者。用地黄汤丸。加天麦冬。在肝脾经者。用加味逍遥散。加麦冬。或枯梗。或生地。随症加 减。不可胶泥其说也。
    燥症选方
     清凉饮子治上焦积热。口舌咽干鼻燥。 黄芩黄连薄荷玄参当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一钱) 便燥。加大黄水煎服。 脾约麻仁丸(和剂)治脾家伏火。血液燥。大便闭结。 浓朴枳实芍药(各二两)大黄(蒸四两)杏仁麻仁(各一两半) 蜜丸。温水下。 地黄汤加味逍遥散四物汤(三方俱见中风大补地黄丸下焦虚火精血枯燥。因而便闭。 熟地(四两)当归山药枸杞(各三两)知母黄柏(各二两)山萸肉白芍药(二两)生地(二两五 钱)肉苁蓉玄参(各一两半) 炼蜜丸。盐汤下。 新制通幽汤幽门不通。大便闭结。上冲吸门。呕食不下。肠燥胃闭。将成噎塞之症。 当归红花桃仁韭汁香附牡丹皮苏子桔梗陈皮 水煎。磨槟榔五分。调和服。 朱砂芦荟丸大便不通。 朱砂(研如飞面五钱)真芦荟(研细七钱) 滴好酒少许为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服。朝服暮通。暮服朝通。须天晴时修合。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