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
书名:针灸聚英朝代:明·嘉靖八年作者:高武时间:公元1529年

[卷二] 东垣针法

    东垣针法。悉本素、难。近世医者。止读玉龙、金针、标幽等歌赋。而于先生之所以垂 教者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 以补之。 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 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 焦之 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岐伯曰 。有 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足少阴鱼际、太。成痿者。以导温热引胃气出阳道。不 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于 募穴 之。如气逆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输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 补不 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阴之荥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 深取 去 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 治阳 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脏。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 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 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 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 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 腑俞。别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 。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 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 误也。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及劳役 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 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 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俞合三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 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 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 。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 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错泻四末之。皆非也。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 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 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苟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 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 。目 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 之脉 经中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