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问∶
经脉有
奇经八脉。
《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
阳维、有
阴维、有阳跷
、有阴跷、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
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
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
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
络脉
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问∶
迎随之法。
经曰∶
随而济之是为补,
迎而夺之是为泻。夫
行针者,当刺之时,用皮钱擦热针,复以
口温针热,先以左手爪,按其所刺荣俞之穴,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
通而取之,
令病患
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先深后浅(其浅深之故,注《
标幽赋》内
),秋冬三十六息,先浅后深,
徐徐而入,气来如
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
得气者,若鱼之
未吞钩,既吞得气,宜用补泻。补,随其经脉,推而按内之,
停针一二时,稍久,凡
起针,
左手闭
针穴,徐
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提而动伸之,停针稍久,凡起针,左手开针
穴,疾出针而徐按之。
补针左转,
大指努出;
泻针右转,大指收入。补者先呼后吸,泻者先
吸后呼。
疼痛即泻,痒麻即补。
问∶补针之要法。
答曰∶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患咳嗽一声,随咳
进针
,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针手
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
六息。
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曰
天才。少停呼气二口,徐徐刺入肉三分,如
前息数足,又觉针沉紧,以生数行之,号曰
人才。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
,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曰
地才。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
为随也。此为极处,静以久留,却须
退针至人部,又
待气沉紧时,
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
热,虚羸痒麻,
病势各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
,
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
岐伯曰∶
下针贵迟,太急
伤血,出针贵缓,太急
伤气,正谓针之
不伤于荣卫也。是则进退往来,
飞经走气,尽于斯矣。
问∶泻针之要法。
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患咳嗽一声,随咳进针
,插入三分,刺入
天部,少停直入
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
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曰地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
,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人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
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号曰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此为极处
,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
寒热痛痒,病势各
退,针下微松,
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问∶经络。
答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气之道路也。其源内根于肾,乃
生命之本
也。根在内而布散于外,犹树木之有
根本,若伤其根本,则枝叶亦病矣。苟
邪气自外侵之,
伤其枝叶,则亦累其根本矣。或病发内生,则其势必然,故言
五脏之道,皆出
经隧,以行血
气,经为
正经,络为
支络,血气不和,百病乃生。但一经
精气不足,便不和矣。故经曰∶邪
中于阳,则溜于经,自面与颈,则下
阳明,自项与背,则下
太阳,自颊与胁,则下
少阳。邪
中于阴,则溜于腑,自
四末臂始,而入
三阴,
脏气实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腑者,
谓胆、胃、
膀胱、
大小肠也,故刺各有其道焉。针下察其邪正
虚实以补泻之,随其经脉荣卫
以迎随之,其道皆不有违也。凡
中外之病,始自
皮肤,
血脉相传,内连腑脏,则
四肢九窍,
壅塞不通,
内因之病,令气
盛衰,外连经络,则荣卫
倾移,上下左右,虚实生矣。经云∶风
寒伤形,忧恐忿
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
伤筋,乃应筋,此
形气内外
外具
阴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内具阴阳∶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问∶
子午补泻。
答曰∶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人身
则
阳气受于四末,
阴气受于五脏,亦
外阳而内阴也。左转从外则象天,右转从内则象地,
中提从中则象人,一左一右一提,则能使阴阳内外之气,出入与上下相参往来,而荣卫自流
通矣。男子生于寅─寅,阳也,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
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女子生
于申─申,阴也,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逆阴为之泻,此常法也。然病有阴阳
热之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当适其所宜。
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
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大凡转针逆
顺之道,当明于斯。
子(合)穴∶尺盛补之,顺其入也。午(荥)穴∶寸盛泻之,顺其出也。
问∶
针头补泻何如?
答曰∶此乃补泻之常法也。非呼吸而在手指,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
荥俞之
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以阳生于外故入,阴生于内故出,此乃阴
阳水火出入之气所不同也,宜详察之。
此外有补针
导气之法,所谓扪而循之者,是于所刺经络部分,上下循之,故令
气血舒缓
,易得往来也。切而散之者,是用大指
爪甲,左右于穴切之,
腠理开舒,
然后针也。推而按
之者,是用右
指捻针按住,
近气不失,则
远气乃来也。弹而努之者,是用
指甲弹针,令
脉气
满,而得
疾行至于病所也。爪而下之者,是用左手指爪连甲,按定针穴,乃
使气散而
刺荣,使血散而
刺卫,则
置针各有准也。通而取之者,是持针进退,或转或停,以使血气往
来,
远近相通,而
后病可取也。外引其门以闭其神者,是先用左指收合
针孔,乃放针,则经
气不泄也。故曰∶知为针者信其左。
问∶
候气之法何如?
答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须用左指,闭其穴门,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伏如横弩,
起若发机;若气不至,或虽至如慢,然后转针取之。转针之法,令患人吸气,先左转针,不
至,左右一提也。更不至者,用男内女外之法,男即轻手按穴,谨守勿内;女即重手按穴,
坚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针居内是阴部,持针居外是阳部,浅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
。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若针
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其虚实。经言
∶邪气来者紧而疾,
谷气来者徐而和,但濡虚者即是虚,但牢实者即是实。此其诀也。
问∶呼吸之理。
答曰∶此乃调
和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虽此呼吸
分阴阳,实由
一气而为体,其气内历于五脏,外随于
三焦,周布一身,
循环经络,
流注孔穴,顺其形气之
方圆,然后为用不同耳。是故五脏之出入,以应
四时。三焦之升降,而为荣卫。经脉之循环
,以合
天度。然则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楗,针家所必用也。诸阳浅在经络,
诸阴深在
脏腑,补泻皆取呼吸,出内其针。盖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
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呼而不过三口,是外随三焦之阳。吸而不
过五口,是内迎五脏之阴。先呼而后吸者,为
阳中之阴;先吸而后呼者,为
阴中之阳,乃各
随其
病气,阴阳寒热而用之,是为活法,不可误用也。
三阴之经∶先吸后呼。
三阳之经∶先呼后吸。
问∶迎随之理何如?
答曰∶此乃针下予夺之机也。
第一要知荣卫之流行。所谓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
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各有浅深。立针以一分为荣,二分为卫,交互停针,以候其
气,
见气方至,速便退针引之,即是迎。见气已过,然后进针追之,即是随。故《
刺法》云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第二要知经脉之往来。所谓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
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脉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
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故经云∶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凡下针之法,先用左手,
揣穴爪按,令血气开舒,乃可
内针。若欲
出血,勿以爪按。右
手持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拈之,一左一右,透入于腠理,此即是阳部
奇分。《刺要
》云∶一分为荣。又云∶方刺之时,必在
悬阳,然后用其呼吸,徐徐推之,至于
肌肉,以及
分寸,此二者,即是阴部偶分。《刺要》又云∶二分为卫,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却以左手按穴令定,象地而不动;右手持针,法天之运转。若得其
气,左手按穴可重五两以来,右手存意捻针,而行补泻。惟血脉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
独坚,凡刺脉者,随其顺逆,不出血,则
发针疾按之。凡刺浅深,
惊针则止。凡行补泻谷气
问∶疾徐之理。
答曰∶此乃持针出入之法也。故经言∶刺虚实者,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然此经有
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
徐出;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两说皆通)。盖疾徐二字,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
若夫不虚不实,出针入针之法,则亦不疾不徐,配乎其中可也。
问∶补泻得宜。
答曰∶大略补泻无逾
三法。
一则诊其脉之动静。假令脉急者,深内而久留之;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大者,微
出其气;脉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脉涩者,必得其脉,随其
逆顺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
已发针疾按其穴,勿出其血;脉小者,饮之以药。
二则随其病之寒热。假令
恶寒者,先令得阳气入阴之分,次乃转针退到阳分,令患人鼻
吸口呼,谨按生成气息数足,阴气隆至,针下觉寒,其人自清凉矣。又有病道远者,必先使
气直到病所,寒即进针少许,热即退针少许,然后却用生成息数治之。
三则随其诊之虚实。假令形有肥有瘦,身有痛有麻痒,病作有盛有衰,穴下有牢有濡,
皆虚实之诊也。若在病所,用别法取之,转针向
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转针向左气自
左,转针向右气自右,徐推其
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所谓推之则前,引之则止,徐往
微来以除之,是皆欲攻其邪气而已矣。
问∶自取其经。
答曰∶刺虚刺实,当用迎随,补其母而泻其子,若不虚不实者,则当以经取,谓其正经
自得病,不中他邪,故自取其经也。其法右手存意持针,左手候其
穴中之气,若气来至如动
脉状,乃内针,要续续而入,徐徐而撞,入荣至卫,至若得气如鲔鱼食钩,即是病之气也,
则随
本经气血多少,酌量取之,略待少许,见气尽乃出针;如未尽,
留针在门,然后出针。
经曰∶有见如入,有见如出,此之谓也。
问∶补者
从卫取气,泻者
从荣置气?
答曰∶
十二经脉,皆以荣为根本,卫为枝叶,故欲治经脉,须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
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
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问∶皮肉筋骨脉病。
答曰∶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
筋脉,故经言∶是动脉者,气也。
所生病
者,血也。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则知皮肉经脉,亦是后所生之病耳。是以
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浅深之
不同,却要下针无过不及为妙也。
一曰皮肤,二曰肌肉,三曰筋骨。
问∶刺有久速。
答曰∶此乃量病
轻重而行,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气而补泻之
,其病未尽,仍复停针,候气再至,又行补泻。经言∶刺虚须其实,刺实须其虚也。
问∶诸家刺齐异同。
答曰∶《
灵枢》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谓
绝皮以出
阳邪也)。后刺深之
,以致阴气之邪(谓
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
分肉间也)。最后取刺极深之,以下
谷气(谓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矣),此其旨也。余读《难经》,常见
针师丁德用所注,乃
言人之肌肉,皆有浓薄之处,但皮肤之上,为
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为肝肾之部
,阴气所行也。是说所以发挥《灵枢》之旨,却甚详明。至于孙氏《
千金方》所言∶针入一
分,则知天地之气(亦与始刺浅之,而来血气意合)。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
水火之
气(亦与后刺深之,以致阴气意合)。针入三分,则知四时
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亦与最
后极深,以下谷气意合,乃根本也)。《玄珠密语》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
入皮五分,
肾肝之部,阴气所行(取象三天两地之数)。此说可谓详明矣。及夫后贤所着,则
又有自一分,而累至于十分之说,此法益详且密矣。大抵博约不同,其理无异,互相发明,
问∶阴阳居易之理。
答曰∶此则阴阳
相乘之意也。以其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
由,或因
荣气衰少,而
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故令血气不守其位,一方气
聚,则为一方实,一方气散,则为一方虚。其实者为痛,其虚者为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
按之不得者,亦阴也,法当
深刺之。痒则阳也,法当
浅刺之。病在上者阳也,在下者阴也。
病先起于阴者,法当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也。病先起于阳者,法当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问∶顺逆
相反之由。
答曰∶此谓卫气独不得循于常道也,其名曰厥,为病不同,刺法当别。故经言∶刺
热厥
者,若留针反为寒。刺
寒厥者,若留针反为热。盖被
逆气使然。由是言之,刺热厥者,宜三
刺阴,一刺阳。刺寒厥者,宜
三刺阳,一刺阴。惟其久病之人,则邪气入深,却当深入而
久留,须间日而
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
问∶虚实寒热之治。
答曰∶先诊
人迎气口,以知阴阳有余不足,以审上下经络,循其部分之寒热,切其
九候
之变易,按其经络之所动,视其血脉之色状,无过则同,
有过则异,脉急以行,脉大以弱,
则欲要静,筋力无劳。凡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不足于上者,推而扬之。经云∶稽留不
到者,因而迎之。
气不足者,积而从之。大热在上者,推而下之。从下止者,引而去之。大
寒在外者,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而泻之。
上寒下热者,推而上之。
上热下寒者,引而下
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菀陈而血结者,刺而去之。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卫气者,
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故经言∶荣者
水谷之精也,
血气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循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生也,
悍疾
滑利,不能入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
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
气则愈。如是则荣卫为中外之主,不亦大乎!安得不求其补泻焉。
问∶刺阳者
卧针而刺之,刺阴者按令阳散乃内针。
答曰∶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刺阴部者,从其深也,系属肾肝之分。凡
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
阳
部主动故也。凡欲行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内针,得气则伸提之,其气自调畅矣
,以阴部主静故也。
问∶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答曰∶迎随之法,因其中外上下、病道遥远而设也。是故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
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
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
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
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
耳。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
手三阳经,从手上头;
手三阴经,从胸至手;
足三阳经,从头下
足;
足三阴经,从足入腹。故手三阳泻者,
针芒望外,逆而迎之;补者针芒望内,顺而追之
,余皆仿此。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大率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
者,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故曰迎随耳。
问∶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应否?
答曰∶此法非止推于
十干之穴,但凡针入皮肤间,
当阳气舒发之分谓之开。针至
肉分间
,当阴气
封固之分谓之阖。然开中有阖,阖中有开,一开一阖之机,不离孔中,交互停针,
察其气以为补泻。故《千金》言∶卫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
问∶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答曰∶悬阳,谓当腠理间朝针
之气也。两卫,谓迎随呼吸出入之气也。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谓左手占候,以为补泻也。
此古人立法,言多妙处。
问∶容
针空豆许。
此法正为迎随而设也。是以气至针下,必先提退空歇,容豆许,候气至然后迎之
、随之。经言∶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问∶刺有大小。
答曰∶有
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
调则已。有
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
经气内外相通
,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此名∶调阴换阳,一名∶
接气通经,一名∶从本引末。审按其道以
予之,
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实一义也。
问∶穴在骨所。
答曰∶初下针入腠理,得穴之时,随吸内针,乃可深知之。不然,气与针忤,不能进。
又凡
肥人内虚,要先补后泻;瘦人
内实,要先泻后补。
问∶补泻得宜。
答曰∶凡病在一方,中外相袭,用
子午法补泻,
左右转针是也。病在
三阴三阳,用流注
法补泻,荥俞呼吸出纳是也。二者不同。至于弹爪提按之类,无不同者,要明气血何如耳。
问∶迎夺随济,固言补泻,其义何如?
答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寅
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
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
盛,而夺泻之也。随者,随其气之方去,如卯时气去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
时正虚,而济补之也。余仿此。
问∶针入几分,留几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浓实处,则可深;浅薄处,
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耳。
问∶补泻有不在
井荥俞经合者多如何?
答曰∶如
晴明、
瞳子治目疼,
听宫、
丝竹空、
听会治
耳聋,
迎香治鼻,
地仓治口
,
风池、
头维治头项,古人亦有不系井荥俞经合者如此。盖以其病在上,取之上也。
问∶
经穴流注,按时补泻,今病有各经络,按时能去病否?
答曰∶病着于经,其经自有虚实耳。补
虚泻实,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针而愈,有数针始
愈。盖病有新痼浅深,而新浅者,一针可愈,若深痼者,必屡针可除。丹溪、东垣有一剂愈
者,有至数
十剂而愈者,今人用一针不愈,则不再针矣。且病非独出于一经一络者,其发必
有
六气之兼感,
标本之差殊,或一针以愈其标,而本未尽除;或独取其本,而标复尚作,必
数
针方绝其病之邻也。
问∶针形至微何能补泻?
答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
气满起胖,此虚则
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复恹塌矣,此
实则泻之之义也。
问∶《
内经》
治病,汤药少而
针灸多,何也?
答曰∶《内经》,上古书也。上古之人,劳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鲜,以戕其内,
衣不蕴热,以伤其外,
起居有节,
寒暑知避,恬澹
虚无,
精神内守,病安从生?虽有
贼风虚
邪,莫能深入,不过凑于皮肤,经
滞气郁而已。以针
行气,以灸散郁,则病随已,何待于汤
液耶?当今之世,
道德日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欲以竭其精,多虑以散其真,不知持
满,不解
御神,务快其心,过于逸乐,起居无节,寒暑不避,故病多从内生,
外邪亦易中也
。经曰∶针刺治其外,
汤液治其内,病既属内,非汤液又不能济也。此
和缓以后,方药盛行
,而针灸兼用,固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亦业
针法之
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古用针
灸之多,今用针灸之少,亦非汤液之宜于今,而不宜于古耶。学人当究心焉。
问∶
八法流注之要诀何如?
答曰∶口诀固多,未能悉录,今先撮其最要者而言之∶
上古流传真口诀,
八法原行只八穴。口吸生数热变寒,口呼成数
寒变热。先呼后吸补自
真,先吸后呼泻自捷。徐进疾退曰泻寒,疾进徐退曰补热。
紧提慢按似冰寒,慢提紧按如火
热。脉外阳行是卫气,脉内阴行是荣血。虚者徐而进之机,实者疾而退之说。补其母者随而
济,泻其子者迎夺挈。但分迎夺与济随,实泻虚补不妄说。天部皮肤肌肉人,地部筋骨分三
截。卫气逆行荣顺转,夏浅冬深肥瘦别。毋伤筋膜用意求,行针犹当辨骨节。
拇指前进左补
虚,拇指后退右泻实。牢濡得失定
浮沉,牢者为得濡为失。泻用方而补为圆,
自然荣卫相交
接。右泻先吸退针呼,左补先呼出针吸。莫将此法作寻常,弹努循扪指按切。
分筋离骨
陷中
来,却将
机关都
漏泄。行人载道欲宣扬,湍水风林没休歇。感谢三皇万世恩,阐尽
针经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