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
书名:普济方·针灸朝代:明·永乐四年作者:朱梓时间:公元1406年

[卷四 针灸门]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趣足心(足心。涌泉穴分也。素问曰。少阴之根。起于 涌泉 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所居。素问云。刺足下包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循内踝之后(太溪穴 分也)。别入根中(大钟在此跟中。足少阴之络。别入太阳之络)。以上内(复溜内踝上。 同身中之二寸分中)。出内廉阴谷居此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少阴肾之经 故其脉属于肾)。络膀胱(膀胱为肾之维。故脉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脉中 循喉咙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足少阴自此交入手心主)。是动则病(足少 阴常少血多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素问曰。所谓 面黑如地者。和气内夺。故变于色也)。咳唾则有血(素问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 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喝喝而喘(以其脉入肺中。循喉咙故尔)。坐而 欲起。目KTKT无所见(素问所谓不能久立久坐。则目KTKT无所见者。阴阳不定。未有主也。 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KTKT无所见也)。心悬若饥状。气不足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素问。所谓善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方盛。万物未有毕去。阴 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是谓骨厥。是主肾(肾主骨。骨厥则肾气逆也)。所生病 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也。故云所生病也)。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 心痛。黄胆。肠。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人冒暑热之毒。舍于肾。肾乃小藏也。小 不胜大。则骨与髓虚。故足不载身。而痿厥生焉。痿则无力。故嗜卧也)。足心常热而痛。 渐至足下重。如不能举。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 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 内辅 之下。并太阳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 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在内者熨引饮药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凡 六刺 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右互 刺。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 不乐。取其经少阴少阳血者。 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 言。 其逆则项痛消消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肾热病者。颐 先赤。故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中。长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五十四穴。 涌泉二穴。然谷二穴。太溪二穴。大钟二穴。照海二穴。水泉二穴。复溜二穴。交信二 穴。 筑宾二穴。阴谷二穴。横骨二穴。大赫二穴。气穴二穴。四满二穴。中注二穴。肓二穴。 商曲二穴。石关二穴。阴都二穴。通谷二穴。幽门二穴。步廊二穴。神封二穴。灵墟二穴。 神藏二穴。中二穴。府二穴。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