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针灸门] 穴
肩井二穴
一名
膊井。在肩上(
明堂经有罅中二字)。
缺盆上
大骨前寸半。以三指
按取
之。当
中指下陷中。
甲乙经云。只可针五分。此井脉。
足阳明之会。乃连入
五脏气。若刺
深。则令人闷倒
不识人。即速死。须针
三里下气。先补不泻。须臾平腹如故。凡针肩井。皆
以三里下其气大良。灸七壮。明堂经云。针四分。先补而后泻。特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
令人闷。若妇人
胎落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灸乃胜针。日灸七壮。止一百壮。若
针肩井。必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
气上。
铜人经云。手
足少阳阳维之会。治
五劳七伤
颈项不得回顾。背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马逸扑伤。腰髋疼。香港脚上攻。又云。若有
灼然解针者。遣针。不解针者。不可遣
针灸乃胜针。针深。便引入
五脏之气。乃令人寿短。
大
肥人。亦可倍之。
西方子云。主妇人
堕胎后。
手足厥逆。
咳逆。
寒热博索。气
不得卧(胆)
资生经云。明堂经既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罢。则是又可灸
矣。不知何自畔其说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后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二穴
在肩缺盆中上瑟骨之际
陷中央。针八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手足少
阳阳
维之会。治肩肘痛引颈项急。寒热。缺盆中痛。汗不出。
胸中烦满。西方子云。主
臂痛不举
(
三焦)。
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行
两叉骨间陷中。灸五壮。针寸半明堂经云。巨骨一穴。在
心脾
骨头。日灸三壮。至七壮。禁针针则倒悬。一
食顷乃得
下针。针入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
得正卧下。又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两行骨陷中。灸一壮(铜人经云
云门在巨骨下夹
气户傍
各二寸。
俞府在巨骨下
璇玑傍各二寸。气户在巨骨
下俞府两旁各二寸)。明堂经云。主肩中
痛。不能动摇也。铜人经云。
手阳明跷脉之会。治
背痛。胸中有
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
铜人经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两叉骨间。
明堂下经亦同。但明堂上经云。巨骨一穴。在心
脾骨头。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头亦异。岂其所谓一穴在心脾骨头者。非巨骨耶。
不然即是误写。二字作一字。
肩胛为心脾也。
会二穴
一名。在
肩前廉去
肩头三寸宛宛中。针七分。留三呼。
得气即泻
灸
七壮。
素问注云。臂
前廉肩端。铜人经云。手阳明之络。治项
瘿气瘤。臂痛不能举。
气肿痉
痛。针三分。留十呼。西方子云。主
咽肿。寒热。颈瘰。癫疾。腠气肘节痹。臂酸重。腋
急痛。肘难屈伸(三焦)。
肩二穴
在膊骨头肩端两骨间陷宛宛中。
举臂取之。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
为度
若灸
偏风不遂。可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可灸不畏细也
刺则泄肩
臂热气。唐库狄钦若患
风痹。手足不得伸。
甄权针此穴。令将弓箭向垛射之。如
故。明堂经云。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增至二七
壮。若灸偏风不遂。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细。若
刺风风风当其
火艾。不畏细
也(千金云。肩头正中两骨间。名
中肩井。外台名
偏骨)。铜人经云。手阳明跷脉之会。疗偏
风
半身不遂。热
风瘾疹。手臂
挛急。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筋
骨酸疼。又云。一
名扁。主胸俯仰刺风。风虚。手不得上头。臂冷而缓。患刺风者。百日刺筋。百日
刺骨。
方可得瘳。灸亦得。西方子云。疗肩
中热。头不可以顾。忌如前(
大肠)。
肩二穴
在肩端上陷中。举臂取之。针七分。灸三壮。明堂经云。五壮。铜
人经云。治肩重不可举背肘痛(三焦)。
肩贞二穴
有肩胛下两
骨解间。
肩后陷中。针五分。铜人经云治风痹。手臂
不举
肩中热痛。西方子云。主颔痛引耳嘈嘈。
耳鸣无所闻。头不可以顾(外台灸三壮)(
小肠)。
天宗二穴
在
秉风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五分。留三呼。铜人经云。手太
阳脉气所发。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痛。西方子云。主肩重臂痛(小肠)。
俞二穴
在肩后大骨下。胛
上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素问云。在肩后
举臂取之。铜人经云。手
足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治寒热肩肿引胛中痛。臂酸无力。(又)
秉风二穴
在肩上小后。举臂有空。灸五壮。针五分。铜人经云。在小
KT后手
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治肩重不能举。西方子云。侠天外灸三壮。(又)
曲垣二穴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按之应手痛。灸三壮。针五分。明堂经云。九
分。铜人经云。主治
肩痛。
周痹。
气注肩胛。
拘急疼闷。西方子云。灸十壮。(又)
肩外俞二穴
在肩胛上廉。去
脊骨三寸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明堂上经云一壮)
铜人经云。治肩胛痛热而寒至肘。西方子云。主寒热引项急强。左右不能顾。(又)
肩中俞二穴
在
肩胛骨内廉。去
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铜人经
云
治寒热。目视不明。
咳嗽上气。
唾血。西方子云。主小儿奶。目不明。灸三壮。(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