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
书名:普济方·针灸朝代:明·永乐四年作者:朱梓时间:公元1406年

[卷七 针灸门] 穴

    
    天容二穴
    在耳下曲颊后。灸三壮。铜人经云。手太阳脉气所发。主颈项痈。不 能言 颈肿项痛。不可顾。耳嘈嘈若蝉鸣。咳逆呕沫。上气喘息。齿噤喉痹寒热。咽如鲠。又 云。针入一寸。西方子云。又名大容小肠)。
    天牖二穴
    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明堂云。发际上 一寸 陷中)。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面肿眼合。先取。后针天牖风池 即瘥。若不先针即难疗。明堂经 云。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下经云。灸三壮。西方子云。发际上一寸 不灸。又云。发际宛宛中。主瘰寒热。颈有积气。暴聋。肩中痛。头风目眩鼻塞不闻 香臭。铜人经云。手少阳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夜梦颠倒面青无颜色。 针 入五分。不宜灸(三焦)。资生经云。铜人经明堂上经皆云。不宜灸。下经素问注乃云。灸三 壮。恐凡禁穴许炙一壮至三壮也已。
    天窗二穴
    一名窗龙。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 针三 分。明堂经云。主耳鸣聋。无所闻。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及肩痛引项不得顾。铜人经 云。手太阳脉气所发。西方子云。治耳痛痔漏颈痛(小肠)。
    天鼎
    (一名天顶
    二穴
    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灸三壮。针三分。忌同。 明堂 下经云。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中。灸十壮。素问气府注云。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 舍同身寸之半。按甲乙经作寸半。铜人经云。手阳明脉气所发。治暴喑气哽。喉痹咽肿。不 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西方子云。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大肠)。
    扶突二穴
    一名水穴。在人迎后寸半。灸三壮。针三分。素问注云。在颈当曲颊 一寸 人迎后。仰而取之。铜人经云。在气舍后一寸半。灸三壮。主舌本出。咳逆上气。咽中鸣 喘。多唾喘饮。喉中如水鸡鸣。又云。手阳明脉气所发(又)。
    缺盆二穴
    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灸三壮。针三分。素问云。针二分。不 宜刺 太深。使人逆息也。明堂经云。肩上横骨陷中(素问同)。肩上是穴。铜人经云。治寒热瘰 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腹大水气。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西方子云。主 哽噎。胸热息贲。胁下气上冲。铜人经云。在肩下横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横骨陷中。 又云。肩上是穴。恐铜人误下字也(胃)。
    人迎二穴
    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脉应手。侠结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阳明脉气所发。禁灸。灸之不幸伤人。针四分。铜人经云。治吐逆霍乱。脑满。喘呼不得息 项气闷肿。食不下(又)。
    水突二穴
    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灸三壮。针三分。铜人 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卧(又)。
    气舍二穴
    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 发。 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强不得回顾。西方子云。主肩肿。哽咽食不下也(又)。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