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案按》
书名:古今医案按朝代:清作者:俞震篡时间:公元1778年

[卷五] 痞满

    滑伯仁治一人。苦胸中痞满愦愦怔忡状。头目昏痛。欲吐不吐。忽忽善忘。时一臂 偏痹。脉之。关以上溜而滑。按之沉而有力。曰。积饮滞痰。横于胸膈。盖得之浓味醇酒。 肥腻炙爆。蓄热而生湿。湿聚而痰涎宿饮皆上甚也。王冰云。上甚不已。吐而夺之。但冬月 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乃候至春日晴朗。以药探吐之。大吐异色痰如胶饴者三四升。一二 日更吐之。三四次则胸中洞爽矣。 震按此病认为痰饮。皆人所能。惟冬月降沉之令。未可涌吐。乃先圣成法。守得极是。 孙东宿治陈光禄松奕翁。常五更胸膈胀疼。寒热温凉。遍尝不效。诊之右寸软弱。左平 两尺亦弱。孙曰。此肺肾二经之不足也。补而敛之。可无恙矣。以人参补骨脂山茱萸 各三两。鹿角胶鹿角霜五两。杜仲巴戟茯苓车前各一两五钱。山药二两。鹿角胶酒 化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又以御米壳三两。去筋膜。蜜水炒。诃子面煨去核一两。陈皮一 两五钱。蜜丸。五更枕上白汤送下一钱。服一月。病不再发。 震按人参鹿胶之丸。人犹能用。粟壳诃子之方。梦想不到矣。与陈武塘噙化丸。可比熊 掌猩唇。各一异味。 李古愚每食后即大便腹皮稍胀急。胸膈饱闷。医与参、术。则痞闷愈甚。小水清而长 孙脉之。左寸涩。右寸滑。按之如黄豆大。且鼓指。关尺之脉皆弦小。左尺脉迢迢有神气 据脉。乃积痰郁滞于肺莫能出。以致大肠之气不固也。法当效丹溪治乃叔用吐。吐去上焦 痰积。而大便自实矣。先用苦梗、莱菔子各三钱。白蔻仁橘红山栀仁各一钱。川芎五分 生姜三片。葱三根。煎服探吐。不能尽出。又以莱菔子一合浆水。加蜂蜜。与半碗饮之 始吐胶痰二碗。平日每小水则大便并行。吐后小水始能独利。连行三四次而胸腹宽舒。初 亦以吐为惧。至是豁然称快。大便亦不频下矣。再以二陈汤白术旋复花麦芽。调理而 全安。 震按右寸滑而有力。故知肺有积痰。左尺迢迢有神。故可吐而不伤。 景岳治一少年素日饮酒。亦多失饥伤饱。一日偶因饭后胁肋大痛。自服行气化滞等药。 复用吐法。尽出饮食。吐后逆气上升。胁痛虽止。而上壅胸膈。胀痛更甚。且加呕吐。再用 行滞破气等药。呕痛渐止。而左乳胸肋之下结聚一块。胀实拒按脐腹膈闭。不能下达。每 于戌亥子丑之时。则胀不可当。因其呕吐既止。已可用下。凡大黄芒硝、棱、莪、巴豆等 药。及菔子、朴硝大蒜橘叶捣罨等法。毫不能效。而愈攻愈胀。因疑为脾气受伤。用补 尤觉不便。汤水不入者。凡二十余日。无计可施。窘剧待毙。只得用手揉按其处。彼云肋 下一点。按着则痛连胸腹。及细为揣摸。则正在章门穴也。章门为脾之募。为脏之会。且乳 下肋间。正属虚里大络。乃胃气所出之道路。而气实通于章门。因悟其日轻夜重。本非有形 之积。而按此连彼。则病在气分无疑也。必须经火则气散。乃以艾灸章门十四壮。兼制神香 散。使日服三四次。胀果渐平。食亦渐进。始得保全。 震按灸法可佐吐下补三法所不及。然亦有效有不效。此能效者。想其尚属少年耳。 陈武塘曰。余长子揆。向患遗精。于天启丁卯冬。遗证大作。肾窍漏气。出如烟雾。时 作时止。眠食渐减。形瘁骨痿。大便艰涩。其色颇黑。用猪胆汁入大黄、皂角末导之。初用 甚快利。并上部诸火亦觉清息。延至戊辰六月。则愈导愈秘。因思胆汁、大黄苦寒。皂角刮 削脂膏。故求润而弥燥。乃以猪胆去汁。入蜜同温水满之以为导。导久而便始不艰。然至戊 辰八月后。不能起床。又至己巳五月。肌肉愈瘦。眠食愈减。胸膈如有物踞之。腹则空虚。 上则痞闷。每食少许。辄停留不下。隔六七时犹嗳。呼吸之气。亦碍而不畅。以为因虚致滞 则服人参必增懑。以为稠痰蓄血。用疏快之剂又全无功。身常畏寒。夏令犹掩重帏。惟身 不热。口不渴。声音虽轻而不变。面色白而不赤不黑。每日仅用粥饵二盏。或终日不食。旁 人疑在旦暮。却又绵延两载。时名医高果哉、孙见心辰夕延医无功。又延姑苏柯生。柯、大 言人也。乍闻其论。不胜喜。及治罕效。乃追忆从前。大肠气数不禁。遂觉胸膈痞闷。继因 过防衄证。日饮童便及滋清药太多。大便渐顺。然大便后即觉腹中虚怯。而胸膈分毫不宽。 若大便所下甚多。则胸膈痞闷愈甚。于是疏上补下。茫无措手。远延镇江张承溪至。张诊二 次。而曰男子久病。以太溪冲阳脉决其死生。今六部无险。太溪冲阳有根。必不死之脉也。 其证名为下脱。凡阳气上绝。阴气不得上交于阳。则为下脱。阴窍漏气是也。阴气下绝。阳 气不得下交于阴。则为上脱耳中出气是也。方家以失血之证。为错经妄行。而不知气证亦 有错经妄行者。盖肾纳气。过泻成虚。则肾气不能自纳。遂错行而妄漏。经云。醉饱入房。 五脏反复。五脏部位。宁有反复之理。正谓其气错乱也。今未能提其气。复使归经。所以时 漏不止。漏则气虚。气虚于下。则痰结于上。故饮食难化。而成郁结痞闷之证。今用药宜疏 导郁滞。不宜误用滋阴。宜有提有降合成疏通。不宜专用顺气。若认此为阴亏之证。遂谓虚 劳不受补者不治。则大误也。阴虚内热。岂有阴分大虚。卧床一年有半。而不发骨蒸潮热 者乎。滋阴之药。不惟无功。且于开胸膈。进饮食。有大碍。今但使膈间日宽一日。谷气日 增一日。则阴不补而自补矣。气色可指日而待。煎方用苏子山楂各二钱。橘红、半夏曲各 一钱五分。茯苓、乌药香附五谷虫各一钱。升麻八分。柴胡四分。临服入韭汁二匙。此 方疏郁为主。而升降互用。其旨颇精。服二十剂。虽不大效。然视向之服一药。增一病。则 霄壤矣。秋初张别去。余因其疏郁大旨。为之推展通变。自定噙化丸。用人参六钱。醋制香 附、橘红各四钱。贝母桔梗各三钱。松罗茶二钱。白硼砂、西牛黄干蟾炙存性各一钱。 薄荷叶三分。以乌梅肉二钱蒸烂。同竹沥梨膏为丸。每丸一钱。余因胸中结块。原起于午 食后即卧。用噙化丸。使睡中常有药气疏通肺胃之间。彼将欲结。药往疏之。新结不增。旧 结渐解。卧时成病。亦治以卧时。且病在膈上。不用汤之荡涤。丸之沉下。而用噙化徐徐 沁入。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也。服六七十丸后。膈间渐宽。尔时医家疑气坠之证。恐深秋逾 剧。以秋金主降也。余谓肺主气。气得其令。则降者自降。升者自升。各得本职。非谓有降 而无升也。能使清升浊降。则气坠之病。正宜愈于深秋。至八月。病患偶伤麦粉。下以沉香 丸。忽去胶痰数升。胸膈顿爽。殆药力渐到。元气渐回。邪无所容。而乘势自下也。然气弱 形羸。长卧不起如故。冬底。医家又防春来木旺。脾病转剧。余曰无忧。凡脾受肝克。则畏 木气来侵。今乃脾困。而非脾弱。冬气闭塞。脾困所畏。幸喜及春。方藉木气以疏通之。已 而食果稍增。肌亦渐泽。五脏之情。变化如此。第执生克之常。几何而不误人。庚午夏四月 张公复至。曰。胶痰去。病本拔矣。骨痿不能自行立者。湿气留伏脾经故也。投以白术煎 用白术一斤。苍术四两。作膏服之。未终剂立起。此病奇而久。约费千日之医治。竟得全 生。故备志之。 震按陈公以缙绅先生而讲医理。却极精深。所论噙化丸。治法微妙。切合病机。虽老医 见不到此。至于张承溪之用术煎。不认骨痿为肾虚而为脾湿。见亦高人数倍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