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案按》
书名:古今医案按朝代:清作者:俞震篡时间:公元1778年

[卷五] 肿胀

    庄季裕云。予自许昌遭金兵之难。忧劳艰危。冲冒寒暑。遂感疟。八月起病。至次年 春末。尚苦跗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子翁专为灸膏肓 俞。七日内灸三百壮。即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后又加百壮。诸证尽痊。以至 康宁。时亲旧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 无疾不愈。信不虚也。 震按古人治病多用针灸。今则针灸有专家。凡诊脉处方者。反以卑术视之。不知处方易 而针灸难。盖切脉取穴同一难。而取穴之难。尤难于切脉也。孙真人之言。诚为格言。 宋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为灸水分穴与气海 穴。翌早。观其面如削矣。因思明堂云。若是水病灸大良。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故耳。 震按水分穴。可灸不可针。考资生经曰。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 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人针水分。杀人多矣。又千金方曰。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 一月死。而今有专门治肿胀者。用铜管子从脐下刺入。出水如射。顷刻盈缶。腹胀即消。以 此水露一夜。明晨视之。浮面者是清水。中央者是淡血。沉底者是脂膏。盖病者清浊不分。 气血皆变为水。决而出之。去水即去其气血也。虽一时暂快。或半月。或一月。肿胀仍作。 再针之亦死。不针之亦死矣。孙真人之言。预知有此诡术耳。 张子和云。余昔过夏邑西。有妇人腹胀如鼓。饮食乍进乍退。寒热更作。而时呕吐。且 三载矣。师觋符咒。无所不至。惟俟一死。会十月农隙。田夫聚猎。一犬役死。磔于大树下 遗腥在根上。病妇偶至树根。顿觉昏愦。眩瞀不知人。枕于根侧。口中虫出。其状如蛇。 口眼皆具。以舌舐其遗腥。其人惊见。以两袖裹其手。按虫头极力出之。且二尺许。重几斤 剖而示人。其妇遂愈。此正与华元化治法同。盖偶得吐法耳。 震按此妄言也。蛇长二尺。重几斤。何以不啮破肠胃耶。子和不过引为偶得吐法耳。然 荒唐无证。所谓吐下之神功。大率类此。又阅孙一奎与吴生问答一条。载生之堂嫂。病臌三 载。腹大如箕。时或胀痛四肢瘦削。三吴名医历治不瘳。吴俗死者。多用火葬。烧至腹。 忽响声如炮。虫从腹中爆出。高二三丈。烧所之天为昏。俄而坠地。细视之。皆蛔也。不下 千万。大者长尺余。虫腹中复生小虫。甚多不可数。而一奎又于万历癸巳至淮阴。有王乡官 者。子年十六。新娶后。腹胀大。按之有块。形如削瓜。四肢瘦削。发热昼夜不退。已半年 矣。医惟以退热消胀之剂投之。其胀愈甚。其热愈炽。喉中两耳俱疮。诊之。脉滑数。其唇 则红。其腹则疼。又多嗜肥甘。因思诸凡腹痛者。唇色必淡。不嗜饮食。今其若此。得非虫 乎。遂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余。虫身经线自首贯 尾。虫腹中复有虫。大者数条。小者亦三四条。虫下则热渐减。胀渐消。三下而愈。始信吴 生之言为不虚。 震观此二则。较子和之说。稍觉近理。然蛔虫不下千万数。亦属荒唐。第其辨证则佳矣 较之客座新闻载江阴训导治生员腹胀。曰脉洪而大。湿热生虫之象。况饮食如常。非臌胀 也。以石榴椿树两项东行根皮。加槟榔各五钱煎服。泻下一长虫而愈者。相似儒门事亲又载蹴鞠张承应。年几五十。腹如孕妇。面黄食减。欲作水气。或令服黄建 中汤及温补之剂。小溲涸闭。从戴人疗焉。戴人曰。建中汤攻表之药也。古方用之攻里。已 误也。今更以此取积。两重误也。先以涌剂吐之。置火于其旁。大汗之。次与猪肾散四钱。 以舟车丸引之。下六缶。殊不困。续下两次。约三十余行。腹平软。健啖如昔。常仲明曰。 向闻人言泻五六缶。人岂能任。及问张承应。渠云果然。乃知养生与攻本自不同。今人以 补剂疗病。宜乎不效。 〔附〕周恭医说续编云。子和之书。非子和之笔也。特麻征君文之耳。丹溪曰。脾虚不 能行浊气。气聚则为水。水溃妄行。当补脾气。自能健运。得以升降运其极机。则水自行。 此千古圣人之至言也。奈何云补剂疗病。宜乎不效。夫人之所赖以生者元气为之耳。苟罔顾 元气。专行峻利之药。能免虚虚之祸耶。 震按此段。驳得极是。即就本条。谓建中为攻表之药。古人误用以攻里。已属可笑。方 义未明。浪指为攻。可见子和治病。止有攻之一字。不必以麻征君代为之讳也。 丹溪曰。杨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疟半年。患胀病。自察必死。来求治。诊其脉弦而 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术为君。归、芍、川芎为臣。黄 连、陈皮茯苓、浓朴为佐。生甘草些少。作浓汤饮之。一日服三次。彼亦严守禁忌。一月 后。疟因汗而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中间虽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而已。 又治一女子。禀浓。患胸腹胀满。自用下药。利十数行。胀满如故。脉皆大。按则散而 无力。朱曰。此表证。反攻里。当死。赖质浓。时又在室。可救也。但寿损矣。以四物加参 术、陈皮、炙甘草。煎服。至半月尚未退。自用萝卜种煎浴一度。又虚其表。遂以前方去 芍药地黄。加黄。倍白术。大剂浓煎饮之。又以参为丸吞之。十日后。乃得如初病时。 然食难化而自利。以参、术为君。肉果诃子为臣。稍加陈皮、山楂为佐使。粥丸吞之。四 五十帖而安。 又治陈时叔。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于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诊其 脉数而涩。重似弱。属阴虚。朱以四物汤加芩、连、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 与之。近一年而安。 震按丹溪三条。一用参术加血药寒药。一用参术加血药温药。一用血药加寒药。用术去 参。切贴脉证以治。井井有条。可为后世师法。但前后两条一嗜酒病疟。一嗜酒便血。营阴 先亏。自当参用四物。若女子脉大而散。何以不用附子。而犹用四物耶。总之。丹溪善用补 药。慎用热药。其慎处亦极是。如述其友俞仁叔。年近五十。得腹胀。自制禹余粮丸服之。 丹溪诊其脉。弦涩而数。曰。此丸新制。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味太多。宜自加减。不 可执方。病者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中出黑血。骨立而死。此先几之见。亦难 及矣。即此三证。皆以持久得愈。非老手断不能。 项彦章治一女。腹痛。胀如鼓。四体骨立。其六脉弦滑而数。项曰。弦为气结。滑为血 聚。此气薄血室实邪也。其父曰。服芎归辈血药多矣。曰。失于顺气也。夫气。道也。血 水也。气一息不运。则血一息不行。故治血必先顺气。俾经隧得通而后血可行。乃投苏合 香丸。三日而腰作痛。曰。血欲行矣。以硝黄逐之。下瘀数十块而愈。又二女病同。一脉虚 一脉纯弦。皆辞不治。果死。 震按气为血之先。血随气行。故攻瘀先以顺气。极是。然投苏合香丸。三日而腰痛。恐 未必也。其得力处。仍赖硝黄耳。 虞恒德治一族兄。素能饮酒。年五十。病通身水肿。腹胀尤甚。小便涩而不利。大便滑 泄。虞曰。或戒酒色盐酱。尚可保全。不然。去生渐远。兄曰。自今日戒起。虞以丹溪法。 用参、术为君。加利水道肝木肺金等药。十帖而小水长。大便实。肿退而安。又半月。 友人劝之饮。遂痛饮沉醉。次日疾复如前。虞曰。不可为矣。一月而逝。 震按此条以饮酒而病复发。又一条以开盐而病复发。皆至于死。故今专门治肿胀者。开 列戒单。不可犯丝毫盐酱。考其义以盐能助肾水之邪。豆与麦面助湿发热也。然胃气旺者固 能戒。若胃气弱者食难进而渐减。亦当顾虑。张路玉用伏龙肝泡水澄之。入青盐以代食盐。 用淮麦为面。同赤豆作面而成酱。其法甚巧。似可通融。 薛立斋治一男。素不善调摄。唾痰口干。饮食不美。服化痰行气之剂。胸满腹胀。痰涎 愈甚。服导痰理脾之剂。肚腹膨胀。二便不利。服分气利水之剂。腹大胁痛。不能睡卧。服 破血消导之剂。两足皆肿。脉浮大不及于寸口。朝用金匮肾气丸。夕用补中益气汤。煎送前 丸。月余。诸证渐退。饮食渐进。再服月余。自能转侧。又两月而能步履。却服大补汤、还 少丹。又半载而康。后稍失调理。其腹仍胀。服前药即愈。 震按立斋此法。为胀满虚证的对之方。与下条石山所用香连丸。虽出两路。各能奏功。 汪石山治一妇。年逾四十。瘦长善饮。诊之脉皆洪滑。曰可治。脉诀云。腹胀浮大。是 出厄也。此湿热太重。宜远酒色。可保终吉。遂以香连丸。令日吞三次。每服七八十丸。月 余良愈。 又治一人。年三十余。病水肿。面光如胞。腹大如箕。脚肿如槌。饮食减少。汪诊之。 脉浮缓而濡。两尺尤弱。曰。此得之酒色。宜补肾水。家人骇曰。水势如此。视者不曰通利 则曰渗泄。先生乃欲补之。水不益深耶。汪曰。经云。水极似土。正此病也。水极者。本 病也。似土者。虚象也。今用通利渗泄。则下多亡阴。肾水益耗。是愈伤其本病。而增湿土 之势矣。岂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服地黄丸。再以四物汤加黄柏、木通、浓朴 陈皮、参、术。煎服十余帖。肿遂减半。三十帖而愈。 震按汪公论病甚佳。用药非是。就此脉证。宜六君子汤济生肾气丸。何反用地黄丸、 四物汤阴湿柔粘之药。岂以脉之缓濡为湿热。故更佐以黄柏耶。三十帖愈。未敢深信。 一妇形弱瘦小。脉细濡近快。一妇身中材颇肥。脉缓弱无力。俱病鼓胀。大如箕。垂如 囊。立则遮拦两腿。有碍步履。石山视之。曰。腹皮宽。缒已定。非药可敛也。惟宜安心寡 欲。以保命耳。后皆因产而卒。或曰。病鼓胀有孕。何也。汪曰。气病而血未病也。产则血 亦病。阴阳两虚。安得不亡。又一妇鼓胀如前。越十余年无恙者。由寡居无所损也。 震按此案可以警世。女子如此。则男子有胀病而不绝欲者。岂不速其死耶。 赵氏或问曰。松江一男子。年三十余。胸腹胀大。发烦躁渴。面赤不得卧而足冷。余以 其人素饮酒。必酒后入内。夺于所用。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上逆。逆则阴气在上而为胀 其上焦之阳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发烦躁。此因邪从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吴 茱萸、附子、人参辈以退阴逆。冰冷冻饮料之以解上焦之浮热。入咽觉胸中顿爽。少时腹中气转 如牛吼。泄气五七次。明日其证愈矣。 震按准绳及治法汇皆引此条。以其议论高爽。能发内经精微也。惜不言脉。愚意其脉 必细而紧。或沉而涩也。若滑大数实。则此方不可用矣。喻嘉言治刘泰来。年三十二岁。面 白体丰。夏月常用冷水灌汗。坐卧巷曲当风。新秋病疟截早。变成胀满。二 便俱闭。气喘不食。能坐不能卧。能俯不能仰。势甚危急。医以二便不通。服下药不应。商 用大黄二两作一剂。喻曰。伤寒病因发热。致津液枯槁。肠胃干结。乃用下药以开其结。然 有不转失气者。不可攻之戒。正恐误治太阴经之腹胀也。此病因腹中之气散乱不收。故津水 随气横决四溢而作胀。全是太阴不能统摄。一散一结。相去天渊。再用大黄猛剂。大散其气 若不胀死。定须腹破矣。病者曰。大黄服过二剂。尚未见行。奈何。喻曰。腹中真气渐散 今晚子丑二时。阴阳交剥之界。必大汗晕眩。难为力矣。急投理中汤。用人参至三钱。次 日略加黄连。其胀大减。犹以不大便为忧。喻曰。腹中原是大黄推荡之泄粪。其所以不出者 以膀胱胀大。将大肠撑紧。任凭极力努挣。无隙可出耳。吾当以药通膀胱之气。不治大便 而大便自至也。用五苓散。药才入喉。小便先出。大便随之。顷刻泄下半桶。 震读此案。不禁拍案叫绝。只恨不载脉象若何。难以摩仿。且案末不载胀愈。并有慨叹 语气。想未必收功也。但议论高爽。不减赵氏。并录于此。以作胀病之大训天球。 赵氏又曰。嘉定沈氏子。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胀。医治半月不效。余诊其脉。六部皆 不出也。于是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六部和平之脉皆 出。一二日。其证悉平。 傅滋治一人。能大餐。但食肉必泄。忽头肿。目不可开。膈如筑。足麻至膝。恶风。阴 器挺长。脉左沉。重取不应。右短小。却和滑。令单煮白术汤空心服探吐之。后以白术二钱 麻黄、川芎各五分。防风三分。作汤下保和丸五十丸。吐中得汗。上截居多。肿退眼开。 气顺食进。以前方去麻黄、防风。加白术三钱。木通、甘草各五分。下保和丸五十丸。五日 而安。 江篁南次子。素食少。五月间。因多食杨梅。至六月。遍身面目浮肿。腹亦膨胀。用苍 白二术土炒为君。木通、赤苓、泽泻为臣。半夏、陈皮、大腹皮桑白皮、桔梗为佐。苏梗 浓朴、草果姜皮为使。一日两服。另用紫苏、忍冬藤、萝卜种煎汤。一日浴一次。至四 日。肿胀消十之八。乃用参苓白术散。以紫苏煎汤调。日服二次。小水黄。又加木通煎汤煎 药。六帖后。去紫苏。加木瓜滑石。最后加连翘栀子。八帖全愈。 震按此三条。皆和平浅近。法却是医门之布帛菽粟。断不可缺。傅江二案用药加减。及 补泻进退。又有细针密线道理。 〔附〕明成化间。钦天监台官张景芳得腹胀病。危剧。遇一庞眉叟授以方。用杏仁、陈 皮、海螵蛸等分为末。佐以谷树叶、槐树叶、桃枝各七件。午时汲水煎三四沸。至星上时。 再煎一沸。患者就浴。令壮人以手汤中按摩脐之上下百数。少时转失气。病即退矣。 震按此方不及江氏。当合参之为更妙。他如田螺大蒜车前草捣饼贴脐。及蜘蛛随药 中煎熟服之。溺长胀退等说。俱不见效。故不录。 李士材治钱赏之遍体肿急。脐突背平。法在不治。举家坚请用药。以金匮肾气丸料大剂 煎服。兼进理中汤。五日不效。乃以人参一两。生附三钱。牛膝、茯苓各五钱。小便忽通。 进食。计服人参四斤。附子、桂、姜各斤余而安。 太学何宗鲁。夏月好饮水。一日学院发放。自早起候至未申。为炎威所逼。饮水计十余 碗。归寓便胀闷不能食。越旬日。胀如抱瓮。气高而喘。士材曰。皮薄而光。水停不化也。 且六脉坚实。其病暴成。法当利之。遂以舟车丸。每服三钱。香薷汤送。再剂而二便涌决如 泉。复进一钱五分。腹减如故。用六君子十帖。即愈。 震按此二案。峻补急攻。如狮子抟象。全副神力。学人要看其病因。观其论脉。即知前 贤非蠹心大胆也。 又治光禄卿吴伯玉夫人。患腹满而痛。喘急异常。大便不通。饮食不进。医用理气利水 药。二十日不效。李诊之。脉大而数。右尺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乃曰。此大肠痈也 脉数为脓已成。用黄、角刺、白芷、银花、甘草节之类。加葵根一两。煎一碗。顿服之 未申痛甚。至夜半而脓血大下。昏晕不支。即与独参汤稍安。更与十全大补。一月而愈。 震按此案亦胀满证中必不可少之案。 孙一奎治马二尹。年五十五。过食鳗肉卷饼。心腹胀痛。市医遽用硝黄下之。大便不行 胀痛愈增。继至者。以木香槟榔丸大小承气汤。连服十日。胀痛益甚。粒米不进。大便 并不行。小水亦仅点滴。后医以硝黄不效。杂进备急丸白饼子十枣汤、黑白丑之属。服 数 日。不惟大便不行。并小便点滴亦无矣。胀不可言。众医大叫称怪。一人为灸中脘三十壮。 毫不为动。因断三日后当死。孙至。观其色苍黑。神藏不露。声音亮。惟腹大如覆箕。不能 反侧。诊其脉。两手皆滑大。两尺尤有力。询其病源。阅其前方。骇然以为未闻未见也。因 思一治法。先进香砂六君子汤。参术各用二钱。众医皆惊。谓中满胀痛。二便俱闭。如何用 补。况苍黑之人。尤忌参术乎。孙曰。此非鼓胀证。乃内伤证也。当始伤时。犹在上鬲。法 当用吐。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不用吐而用下药以伤其脾。脾伤则失运动之职。是以愈 下愈伤。愈伤愈胀。脾气全然不动。药亦全然不行矣。故用六君子以醒其脾。香砂以助其运 动。再用吐法。吐出前药。始有生机。此方非治病。乃治药也。且予非虑大便不行。独虑行 之不止耳。医曰。求其行而不得。何以不止为虑。孙曰。君试思常人能服硝黄几何。巴豆牵 牛几何。今幸其未行。药性未动。尚可为计。一行而诸药性动。譬瓶水底漏。其中能蓄点滴 哉。危矣。医又问多服下药而大便不行。何也。孙曰。此易知之。始为食伤。继为药伤。所 伤在上中二焦。下元未损。故两尺脉尚有神气。难经曰。人之有尺。如树之有根也。内经曰 肾者胃之关。盖肾主大便。观其色苍黑。神藏气固。皆由根本未动。赖此犹可为耳。服药 后。腹中大痛。一奎谓其药力已动。改用人参芦、防风芦、升麻、桔梗各三钱。煎服少顷。 用鹅翎探吐之。前服药物。一涌而出十数碗。病者喜曰。目前有光矣。此巳时也。孙曰。酉 时大便必行。可备人参数斤以备不虞。至午。进至宝丹一帖。以温中气。未申间。腹中 有声。浊气下滚。顷刻腹宽数寸。至晚。大便行一次。小水略通。孙即用人参、白术各五钱 炮姜三钱。茯苓二钱。陈皮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令急煎服。四鼓又大便一次。小水 继至。胀痛渐减。次日大便泻十余次。因以是方。煎丸并进。计泻七十二日。服人参二斤余 而收功。 〔附〕喻嘉言治袁仲卿之子。仆水救出。大热呻吟。儿科以惊风丸散与服。二日遂昏迷 不醒。胸高三寸。颈软息微。喻诊之曰。脉无根。仅如蛛丝。不可为矣。以汤二茶匙。滴入 口中。微有吞意。因思病虽因惊而得。其实跌仆水中。感冷湿之气而发热。胃中食物不化。 当比夹食伤寒例治。乃以金石寒冷药镇坠其邪。深入脏腑。神识因而不清。其食停胃中者。 得寒凉而不运。所进之药。皆在胃口之上。不能透入。转积转多。以致胸高而突。宜以理中 药运转前药。或有生机。即煎理中汤一盏。灌入喉中。大爆一口。果然从前二日所受之药。 一齐俱出。胸突顿平。颈亦稍硬。但脉仍不出。人亦不醒。喻曰。此为食尚未动。关窍堵塞 之故。再灌前药些少。热亦渐退。乃用元明粉一味化水。连灌三次。下黑粪甚多。继以生津 药调理而愈。 震按以药换药。与孙公先后一辙。故并载于此以便览。 查少川向有哮喘。每发时。以麻黄、石膏、杏仁、枳壳、细茶大剂煎服。立刻见效。屡 发屡服。而嗜酒纵欲。不避风寒。渐至腹大如覆箕。两腿光肿如柱。内外疥疮中。清水涓 涓不绝。腥气逼人。不能伏枕而卧者五月。医者骇辞不治。孙东宿至。见其坐高椅之上。气 喘身热。又畏寒甚。周遭环火五盆。首戴绒帽。笼以貂套。套外复束一帕。鼻用绒套笼之。 诊其脉浮大无力。睇其色。白中隐青。因问恶寒身热。从何时起。答以十日。孙曰。予得之 矣。此病是气虚中满。法当温补下元。人徒知利小水。不知小水不利者。由下焦之气不充。 不能渗从膀胱故道而行。若利之急。则泛滥而横流肌肤。下于阴囊。甚则胀裂崩塌而出矣。 必待下焦元气壮盛。斯能升降变化。水自行而胀自消耳。至如近来之恶寒身热。由寒邪在表 而然。合先散之。胸膈焦辣者。乃阴盛格阳。虚阳之火。被寒气驱逼上行。非真热也。亦待 下元一温。热自下行。用苏叶、细辛羌活、防风、苍术、陈皮、白豆蔻、人参、炙草、生 姜。一帖而得微汗。遂撤火盆。去首帕。独鼻寒如初。乃用防风、黄二两煎汤熏之。一日 三熏。鼻套亦除。但呕恶不止。用人参温胆汤丁香。一帖而止。又谓鲤鱼能利水。一日尽 二斤。半夜胀极。复告急于孙。孙曰。病势如是。敢纵恣若此乎。等闲之剂。曷能消释。沉 思久之。以平胃散一两。入橄榄肉一两。煎服。两剂而定。独腹胀小水不利。不能伏枕为苦 乃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补骨脂、赤豆、桂心。连进四帖。小水略长。继以尊重丸。每 服五丸。日三服。五日后。小水通利。可贴席而睡矣。 震按此证甚险恶。用药亦平庸。而投剂辄效。恐未必然。惟防熏法及平胃散加橄榄二 法。颇巧。理中尊重二方补泻互用。亦巧。 周慎斋治一人。腹胀时吐。小便利则大便闭。大便通则小便闭。周曰。此证中气实。故 胀。浊阴不降而逆于上。故吐。清阳下陷。填塞下焦。故二便不能齐通。用炮姜三钱。温中 而健运。升麻一钱五分。升阳于下。吴茱萸一钱。降浊于上。八帖愈。 又治一女。胀而脉觉。用黄柏、青盐、升麻而愈。门人问其故。慎斋曰。此因命门火郁 使肾之真阳不升。心之真阴不降。故用黄柏以解命门壮火。使水中得升其真阳。用青盐以 润心。使无邪火之炽而得下其真水水火既济。而复以升麻提其青气。青气一升。浊气自降 而脾肺无内郁之弊。胀证愈矣。盖其本在肾而标在心。故三药奏效捷也。 震按慎斋立论最高。定方最奇。然以此三味治胀。殊未敢信。易思兰治齿胀亦用此方。 则于理为近。 张路玉治王庸若。呕逆水肿。溲便涓滴不通。或用五苓八正。不应。六脉沉细如丝。因 与金液丹十五丸。溺如泉涌而势顿平。后以济生肾气培养而安。 李时珍治一士妻。自腰以下肿。面目俱肿。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泄。小便短 少。脉沉而大。沉主水。大主虚。乃病后冒风所致。是名风水。用千金神秘汤加麻黄。 一 服。喘定十之五。再以胃苓汤深师薷术丸。二日小便长。肿消十之七。调理数日全安。 震按金液丹、神秘汤人所罕用。而善用之则各奏奇功。因思古方。具在简册。特患寻不 着对头帽子耳。又按神秘汤。乃生脉散二陈汤。去麦冬、茯苓。加紫苏、桑白皮、桔梗、 槟榔。以生姜三片为引。施于此证恰好。加麻黄更好。并非八寸三分通行之帽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