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书名:临证指南医案朝代:清作者:叶桂时间:公元1746年

[卷三] 木乘土

    某肝厥犯胃入膈。(肝胃) 半夏姜汁杏仁栝蒌皮金铃子延胡豆豉白蔻 鲍(三三)情怀不适。阳气郁勃于中。变化内风。掀旋转动。心悸流涎麻木悉归左肢。盖肝为起病之 源。胃为传病之所。饮酒中虚。便易溏滑。议两和肝胃。 桑叶丹皮天麻金斛川贝地骨皮 吴脉左数。右濡。气塞心痛养胃平肝。 半夏茯苓麦冬柏子仁川楝子橘叶 顾(五一)脉弦。胃脘痹痛。子后清水泛溢。由少腹涌起。显是肝厥胃痛之症。 吴萸(五分)川楝子(一钱)延胡(一钱)茯苓(三钱)桂枝木(五分)高良姜(一钱) 某(二九)脉左弦。右涩。中脘痛及少腹。病在肝胃。 川楝子青皮香附小茴茯苓南枣 某(三二)舌白恶心。液沫泛溢。病在肝胃。当通阳泄浊。 吴萸(七分)干姜(一钱)姜汁(三分)茯苓(三钱)南枣(一枚) 任(三八)此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膈胀。开怀谈笑可解。凝滞血药。乃病之对头也。 延胡川楝子苏梗乌药香附红豆蔻 王(四三)胃脘痛。高突而坚。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冷。肌肤麻木。捶背脊病势略缓。此属 肝厥犯胃。 开口吴萸金铃子炒延胡生香附高良姜南山楂 某脉左弦。少寐。气从左升。泄肝和胃。 生左牡蛎(五钱)川楝子肉(一钱)化州橘红(一钱半)茯苓(三钱)泽泻(一钱) 某脉缓。左弦。晨倦食减。在土旺之候。急调脾胃。戊己汤甘草谷芽。 程(五六)曲运神机。心多扰动。必形之梦寐。诊脉时。手指微震。食纳痰多。盖君相动主消烁。安谷不 充形骸。首宜理阳明以制厥阴。勿多歧也。 人参枳实半夏茯苓石菖蒲 某通补阳明和厥阴。 人参茯苓半夏高良姜吴萸生白芍 某(四一)肝逆犯胃。脘痛腹鸣。气撑至咽。 川楝子桂枝木淡干姜川椒生白芍吴萸乌梅茯苓 程(五二)操家。烦动嗔怒。都令肝气易逆。干呕味酸。木犯胃土。风木动。乃晨泄食少。形瘦脉虚。先议 安胃和肝。 人参半夏茯苓木瓜益智煨姜 华(二三)据说气攻胁胀。春起秋愈。此内应肝木。饱食不和。肝传胃矣。 焦白术半夏柴胡枳实生香附广皮 干荷叶汤泛丸。 毛目微黄。舌黄。烦渴胁肋板实。呼吸周身牵掣。起于频吐食物痰饮。即胸脘痛胀。此肝木犯 胃。诸气痹阻。虽平昔宜于温补。今治病通气分。 半夏(一钱半)广皮白(一钱)大杏仁(十粒)白蔻仁(八分)川楝子(一钱)炒延胡(一钱)生姜 (五分)土栝蒌皮(一钱) 又心中懊恼噎痛。气分热痰未平。用温胆法。 竹茹(一钱炒黄)炒半夏(一钱)茯苓(一钱半)枳实(一钱)桔梗(八分)橘红(一钱)生姜(三 分) 王(十三)癖积。是重着有质。今痛升有形。痛解无迹。发于暮夜。冲逆。欲呕不吐。明是厥气攻胃。由恼 怒强食。气滞紊乱而成病。发时用河间金铃子散。兼以宣通阳明凝遏可愈。 金铃子延胡半夏栝蒌皮山栀橘红 秦(二七)面长身瘦。禀乎木火之形。气阻脘中。食少碍痛。胃口为逆。乃气火独炽之象。忌用燥热劫 津。治以平肝和胃。 降香郁金山栀橘红枇杷叶苏子川贝母姜皮 朱(五十)半百已衰。多因神伤思虑。夏四月大气发泄。遂加便溏长夏暑热。无有不大耗气分寒热 之来。乃本气先怯。而六气得以乘虚。今不思纳谷之因。皆寒热二气扰逆。胃脘清真受戕。所 以致困莫苏。不烦不渴。胃阳虚也。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古称胃气以下行为 顺。区区术甘之守。升柴之升。竟是脾药。所以鲜克奏效。 人参茯苓炒麦冬大麦仁木瓜乌梅 董病久。正气已衰。喜热恶寒为虚。诊得左脉尚弦。病在肝。但高年非伐肝平肝为事。议通补胃阳。 人参茯苓煨姜新会皮炒粳米荷叶蒂 陆(三六)咽属胃。胃阴不升。但有阳气熏蒸。致咽燥不成寐。冲逆心悸。震动如惊。厥阴内风。乘胃虚 以上僭。胃脉日虚。肢肌麻木。当用十味温胆。合秫米汤。通摄兼进。俾肝胃阳和。可以痊安。 人参茯苓枣仁知母竹茹半夏黄色秫米 又用泄少阳。补太阴法。六君去甘草加丹皮桑叶金斛汤法丸。 郭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 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川连桂枝木生牡蛎乌梅生白芍川楝子 芮前议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 都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 也。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投剂自可入彀。更询初病因惊。夫惊则气逆。初病肝气 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谨陈缓急先后进药方法。厥阴篇云。气 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为虚。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恐防久 克难复。议用安胃一法。 川连川楝子川椒生白芍乌梅淡姜渣归须橘红 内经以攻病克制曰胜方。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曰生方。今胃被肝乘。法当补胃。但胃属 腑阳。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戴元礼云。诸寒药皆凝涩。惟有黄连不凝涩。有姜 椒归须气味之辛。得黄连川楝之苦。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芍药酸寒。能泄土中木 乘。又能和阴止痛。当归中气药。辛温上升。用须力薄。其气不升。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 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以气与热俱无形无质。 其通逐之法迥异。故辨及之。 又春分前七日。诊右脉虚弦带涩。左脉小弦劲而数。胃痛已缓。但常有畏寒鼓栗。俄顷发热 而解。此肝病先厥后热也。今岁厥阴司天。春季风木主气。肝病既久。脾胃必虚。风木郁于 土宫。营卫二气。未能流畅于经脉。为营养护卫。此偏热偏寒所由来矣。夫木郁土位。古人制 肝补脾升阳散郁。皆理偏就和为治。勿徒攻补寒热为调。今春半天令渐温。拟两和气血。佐 以宣畅少阳太阴。至小满气暖泄越。必大培脾胃后天。方合岁气体质调理。定春季煎丸二方。 人参茯苓广皮炙草当归白芍丹皮桑叶姜枣汤法丸。 (间用煎方)人参广皮谷芽炙草白芍黄芩丹皮柴胡 卜有年。冬藏不固。春木萌动。人身内应乎肝。水弱木失滋荣。阳气变化内风。乘胃为呕。攻胁 为痛。仲景以消渴心热属厥阴。内经以吐涎沫为肝病。肝居左而病炽偏右。木犯土位之征。 经旨谓肝为刚脏。非柔不和。阅医药沉桂萸连。杂以破泄气分。皆辛辣苦燥。有刚以治刚之 弊。倘忽厥逆螈奈何。议镇阳熄风法。 生牡蛎阿胶细生地丹参小麦南枣 又内风阳气。鼓动变幻。皆有形无质。为用太过。前议咸苦入阴和阳。佐麦枣以和胃制肝获 效。盖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僻。津血必枯。唇赤舌绛咽干。谷味即变酸腻。显是胃汁受 劫。胃阴不复。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与脾土有别故也。 生牡蛎阿胶细生地小麦炒麻仁炒麦冬炙草 张(五七)脉小弦。纳谷脘中哽噎。自述因乎悒郁强饮。则知木火犯土。胃气不得下行所致。议苦辛 泄降法。 黄连郁金香淡豆豉竹茹半夏丹皮山栀生姜 又前方泄厥阴。通阳明。为冲气吐涎脘痞。不纳谷而设。且便难艰阻。胸胀闷。上下交阻。有年 最虑关格。与进退黄连汤。 江晨起腹痛。食谷微满。是清浊之阻。按脉右虚左弦。不思饮食。脾胃困顿。都属虚象。古人培 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 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 周(五九)酒热湿痰。当有年正虚。清气少旋。遂致结秘。不能容纳。食少。自述多郁易嗔。议从肝胃主治。 半夏川连人参枳实茯苓姜汁 王(五五)哕逆举发。汤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据云左胁内结瘕聚。肝木侮胃。 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 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 川楝子皮半夏川连姜汁左牡蛎淡吴萸 唐痞逆恶心。是肝气犯胃。食入卧着。痛而且胀。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贵乎平肝养胃致 其复。若见有形冲逆之状。攻伐兢进。有痞满成胀之患。 川连神曲吴萸川楝子楂肉郁金 姚寒热呕吐。胁胀脘痹。大便干涩不畅。古云九窍不和。都属胃病。法当平肝木。安胃土。更 常进人乳姜汁。以益血润燥宣通。午后议用大半夏汤。 人参半夏茯苓金石斛广皮菖蒲 胡(氏)经后寒热。气冲欲呕。忽又如饥。仍不能食。视其鼻准亮。咳汗气短。多药胃伤。肝木升逆。非 上焦表病。 炙甘草小生地芝麻仁阿胶麦冬白芍牡蛎 又照前方去牡蛎加人参。 又冲阳上逆。则烦不得安。仍是阴弱。夫胃是阳土。以阴为用。木火无制。都系胃汁之枯。故肠 中之垢不行。既知阴亏。不必强动大便。 人参鲜生地火麻仁天冬麦冬炙草 徐(氏)经候适来。肢骸若撤。环口肉蠕动。两踝臂肘常冷。夫冲脉血下。跷维脉怯不用。冲隶阳 明。厥阴对峙。因惊肝病。木乘土位。以致胃衰。初则气升至咽。久则懒食脘痞。昔人有治肝不 应。当取阳明。阳明不阖。空洞若谷。厥气上加。势必呕胀吞酸。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 其劫阴。少济以柔药。法当如是。 人参(二钱)半夏(姜汁炒三钱)茯苓(三钱)淡附子(七分)白粳米(五钱)木瓜(二钱) 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阳。粳米以理 胃阴。得通补两和阴阳之义。木瓜以酸。救胃汁以制肝。兼和半夏附子之刚愎。此大半夏 与附子粳米汤合方。 张(氏)肝病犯胃。心痛。干呕不能纳食。肢冷泄泻。腑经阳失流展。非虚寒也。金铃子散加川连 乌梅桂枝生姜。 徐(氏)屡屡堕胎下元气怯。而寒热久嗽。气塞填胸。涌吐涎沫。乃郁勃嗔怒肝胆内寄之相火风 木。内震不息。犯胃则呕逆吞酸。乘胸侵咽。必胀闷喉痹。渐渐昏迷欲厥。久延不已。为郁劳之 。此治嗽清肺。重镇消痰。越医越凶。考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无非治用治体。又曰治肝不 应。当取阳明。盖阳明胃土。独当木火之侵侮。所以制其冲逆之威也。是病原治法大略。安 胃丸椒梅汤送。 鲍(妪)风泄已止。胃逆不纳食。 人参川连乌梅木瓜川斛橘红 朱(氏)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 培土泄木法。亦临时之计。 乌梅干姜川连川椒人参茯苓川楝生白芍 王(氏)寡居多郁。宿病在肝。迩日暑邪深入。肝病必来犯胃。吐蛔下利得止。不思谷食。心中疼热。 仍是肝胃本症。况暑湿伤气分。人参辅胃开痞。扶胃有益。幸无忽致疲可也。 人参川连半夏姜汁枳实牡蛎 又胃开思食。仍以制肝和胃。 人参金石斛半夏枳实茯苓橘红 吕(氏)季胁之傍。是虚里穴。今跳跃如梭。乃阳明络空也。况冲脉即血海。亦属阳明所管。经行后 而病忽变。前案申说已着。兹不复赘。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身前冲气欲胀。冲脉所主病。内经 所谓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今也痛无形象。谅无结聚。只以冷汗跗寒。食入恶心。鼻 准明。环口色青。肝胃相对。一胜必一负。今日议理阳明之阳。佐以宣通奇脉。仲景于动气一 篇。都从阳微起见。仿以为法。 人参茯苓淡熟附子生蕲艾桂枝木炒黑大茴紫石英杜仲 朱(氏)上冬用温通奇经。带止经转。两月间。纳谷神安。今二月初二日。偶涉嗔忿。即麻痹干呕耳 聋。随即昏迷如厥。诊脉寸强尺弱。食减少。口味淡。微汗。此厥阴之阳化风。乘阳明上犯。蒙昧 清空。法当和阳益胃治之。 人参(一钱)茯苓(三钱)炒半夏(一钱半)生白芍(一钱)乌梅(七分肉)小川连(二分)淡生姜 (二分)广皮白(一钱) 此厥阴阳明药也。胃腑以通为补。故主之以大半夏汤。热拥于上。故少佐姜连以泻心。肝 为刚脏。参入白芍乌梅。以柔之也。 又三月初五日。经水不至。腹中微痛。右胁蠕蠕而动。皆阳明脉络空虚。冲任无贮。当与通补入络。 人参(一钱)当归(二钱)茺蔚子(二钱)香附(醋炒一钱)茯苓(三钱)小茴(一钱)生杜仲(二 钱) 又照方去茺蔚杜仲白芍官桂。 某(氏)久有痛经。气血不甚流畅。骤加暴怒伤肝。少腹冲气上犯。逆行于肺为咳。寒热声嗄。胁中 拘急。不饥不纳。乃左升右降不司转旋。致失胃气下行为顺之旨。故肝用宜泄。胃腑宜通。为定例矣。 钩藤丹皮桑叶半夏曲茯苓广皮白 又威喜丸。 唐积劳内伤。脘闷胁胀。呕吐格拒。眩晕不得卧。阳挟内风暴张。恐其忽然厥。议通胃平肝法。 小川连姜汁半夏牡蛎川楝子生白芍 江拒按为实。患目病来属肝。痛必多呕。大便秘涩。肝病及胃。当苦辛泄降。少佐酸味。 小川连生淡干姜半夏枳实黄芩生白芍 顾(五十)阳明脉衰。形寒。痞。饥不食。心痛。洞泄兼呕。 人参吴萸茯苓半夏生姜炒黄粳米 某劳怒伤阳。气逆血郁致痛。痞胀便溏。风木侮土。前方既效。与通补阳明厥阴。大半夏汤 去蜜加桃仁柏子仁当归姜枣汤法丸。 某脉微小弱。是阳气已衰。今年太阴司天。长夏热泄气分。不食不运。味变酸苦。脾胃先受 困也。稍涉嗔怒。木乘土中。益加不安。从东垣培土制木法。 人参广皮茯苓益智木瓜淡姜渣 夏通补阳明。开泄厥阴。 人参半夏茯苓橘红吴萸白芍 汪(氏)气滞脾弱。(肝脾) 逍遥散加郁金砂仁末。 席大便未结。腹中犹痛。食入有欲便之意。胃阳未复。肝木因时令尚横。用泄木安土法。(肝脾胃) 人参木瓜浓朴茯苓益智仁青皮 江镇冲任。温养下焦颇效。所议治嗽肺药。寒凉清火。背谬显然。 炒黑杞子淡苁蓉小茴香拌炒当归沙苑石壳建莲茯神 紫石英煎汤。煎药。 又动怒。脘下痛。不饮食。是肝厥犯脾胃。病外生枝。最非善调之理。理气皆破泄难用。议进制 肝木益胃土一法。 人参(一钱)炒焦白芍(一钱半)真枷南香(汁冲五小匙)炒焦乌梅(三分酸泄肝阳)茯苓(五钱切小块 甘淡益胃)化橘红(五分宣通缓痛) 又人参嫩钩藤明天麻化橘红炒乌梅肉茯苓伽南香 朱胃弱痰多。补虚宜通。肝阳易升。左颊赤。佐泄少阳。(肝胆胃) 人参炒半夏茯苓钩藤经霜桑叶煨姜南枣 范(五七)脾窍开舌。舌出流涎为脾病。克脾者少阳胆木。以养脾泄胆治。(胆脾) 人参于术天麻姜黄桑叶丹皮 某补太阴。泄少阳。 人参茯苓焦术炙草广皮白芍炒丹皮桑叶 又照方去甘草桑叶加木瓜。 李(五十)少阳木火。犯太阴之土。持斋淡薄。中虚热灼。以补脾和肝。为久长调理。四君子加芩芍桑叶丹皮。 金能食运迟。香纹裂。左颐肉肿。不喜饮水。太阴脾阳郁。法当补土泄木。 于术茯苓新会皮炙草煨益智柴胡丹皮白芍 张(二九)脉小弱。是阳虚体质。由郁勃内动少阳木火。木犯太阴脾土。遂致寝食不适。法当补土泄木。 人参(一钱半)白术(一钱半)半夏(一钱)茯苓(二钱)甘草(五分)广皮(一钱)丹皮(三钱)桑 叶(一钱)姜(一钱)枣(二钱)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动。故肝脏之病。较之他脏为多。而于妇女尤甚。 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本脏现症。仲景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又内经所载肝病。难以尽述。大凡其脉必弦。胁或胀或 疼。偏寒偏热。先厥后热。若一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克脾则腹胀。便或 溏。或不爽。肢冷肌麻。案中治法。有阴阳虚实之殊。略举而叙述之。若肝阴胃阴未亏。肝阳 亢逆犯胃。先生立法。用药则远柔用刚。泄肝如吴萸椒桂。通胃如半夏姜汁姜附。加益智 枳朴等。则兼运脾阳。中虚必用人参。故大半夏汤。附子粳米汤。进退黄连汤。泻心法。治中 法。温胆等汤是也。若肝阴胃汁已虚。木火炽盛。风阳扰胃。用药忌刚用柔。养肝则阿胶生 地白芍麻仁木瓜。养胃则人参麦冬知母粳米秫米等是也。至于平治之法。则刚柔寒热 兼用。乌梅丸安胃丸。逍遥散。若四君六君异功戊己。则必加泄肝之品。用桑叶丹皮者。先 生云。桑叶轻清。清泄少阳之气热。丹皮苦辛。清泄肝胆之血热。用金铃子散者。川楝苦寒。 直泄肝阳。延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此皆案中之纲领也。余另分此一门者。因呕吐不食。 胁胀脘痞等恙。恐医者但认为脾胃之病。不知实由肝邪所致。故特为揭出。以醒后人之 目耳。且世人但知风劳臌膈为四大重症。不知土败木贼。肝气日横。脾胃日败。延至不救 者多矣。可不究心于此哉。(华岫云) 徐评诸案大抵皆胸痹痞满。及痰饮内蓄之症。治痞痹之方。最忌人参。而此欲其壮土以制 木。用者甚多。必有遗病。至于蓄痰症。全不齿及。尤属辨症不清。其中精思巧意。中病处颇多。亦 得失参半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