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医案精华》
书名:叶天士医案精华朝代:作者:时间:

呕吐

    勉强攻胎。气血受伤。而为寒热经脉乏气。而为身痛。乃奇经冲任受病。而 阳维脉不用事也。内经阳维为病。苦寒热。维者。一身之网维也。既非外感。羌 苏柴葛三阳之药。及芩栀枳朴之属。辛酸继以苦寒。未能中病。胃口屡伤。致汤 饮皆哕出无余。大便不通。已经半月。其吐出形色青绿涎沫。显然肝风大动。将 胃口翻空。而肠中污水得风。翔如浪决。东西荡漾矣。熄风镇胃。固是定理。但危 笃若。此明理以邀天眷耳。 淮小麦火麻仁阿胶生地秋石人参南枣肉 未病先有耳鸣眩晕。恰值二气之交。是冬藏根蒂未固。春升之气泄越。无 以制伏。更属产后。精气未复。又自乳耗血。血去液亏。真阴日损。阳气不交于阴。 变化内风。上巅犯窍。冲逆肆横。胃掀吐食。攻肠为泻。袭走脉络。肌肉皆肿。譬如 诸门户尽撤。遂致暴风飘漾之状。医者辛酸苦降重坠。不但病未曾理。致阳更 泄。阴愈涸。烦则震动即厥。由二气不能自主之义。阅王先生安胃一法。最为卓 识。所参拙见。按以两脉。右手涩弱。虚象昭然。左脉空大。按之不实。亦非肝气肝 火有余。皆因气味辛散越。致二气造偏。兹以病因大旨。兼以经义酌方。 人参茯苓半夏白芍煨姜粳米 灵枢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是崩淋泄泻皆脾胃欲败之现症。今汤水 下咽。少顷倾囊涌出。岂非胃阳无有。失司纳物乎。奈何业医者。中怀疑惑。但图 疲药。待其自安。怕遭毁谤耳。此症一投柔药。浊升填塞。必致胀满。仲景于阳明 满实。致慎攻下者。恐以太阴之胀误治耳。今舌微红微渴。皆是津液不肯升扬。 脾弱不主。散精四布。世岂有面色如白纸。尚不以阳气为首重也耶。 人参熟于术炙甘草炮姜茯神南枣 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微白属气虚。外 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呕胸痞。烦 渴引饮。由乎脾胃之阳伤残。邪得僭居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炽。试以脉之短 涩无神主义之。阳衰邪伏显然。况寒凉不能攻热。清邪便是伤及胃阳之药。今杳 不纳谷。大便渐涩。若不急和胃气。无成法可遵。所谓攻入之病。虑虚其阳。参拟 一方。仍候明眼采择。 人参半夏生于术枳实茯苓生姜 脉濡弱。左胁下久有聚气。纳食酿积于胃脘之中。两三日呕逆吞酸。积物 上涌吐出。此皆怫怒动肝。肝木犯胃。胃中阳伤。不能传及小肠。遂变化失司。每 七八日。始一更衣。为胃气不主下行故也。法当温胃阳制肝逆。宿病久缠。恐多 反复。致成反胃之症。 淡附子干姜姜汁生白芍淡吴萸白粳米 寒热邪气扰中。胃阳大伤。酸浊上涌吐出。脘痛如剌。无非阳衰阴浊上僭。 致胃气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惫。必得釜底暖蒸。中宫得以流通。拟用仲景附 子泻心汤通阳之中。原可泄热开导。煎药按法用之。 人参熟附子淡干姜川连炒半夏枳实茯苓 壮年形伟。脉小濡。恶闻秽气。食入呕哕。缘阳气微弱。浊阴类聚。口鼻受污 浊异气。先入募原。募原是胃络分布。以上逆而为呕吐。此病理标者。用芳香辟 秽扶正气。治本以温上通阳。 藿香草果公丁香茯苓浓朴砂仁壳广皮荜茇 少腹属肝。肝厥必犯阳明胃腑。故作痛呕。二年来病患已不知因何起病。 医徒见病图治。想肝肾必自内伤为病。久则奇经诸脉交伤。经谓冲脉动。而诸 脉交动也。议温通柔润剂。从下焦虚损主治。 淡苁蓉干茯苓当归杞子炒沙苑肉桂心 知饥能纳。忽有气冲。涎沫上涌。脘中格拒。不堪容物。内经谓肝病吐涎沫。 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木火上凌。柔金受克。咳呛日加。治以养金制木。使 土宫无戕贼之祸。滋水制火。令金脏得清化之权。此皆老年积劳致伤。岂攻病可效。 苏子麦冬枇杷叶杏仁北沙参桑叶丹皮降香竹沥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