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医案精华》
书名:叶天士医案精华朝代:作者:时间:

    痢将两月。目微黄。舌白口干唇燥赤。腹满。按之软。竟日小便不通。病者自 述肛门窒塞。努挣不已。仅得迸出粘积点滴。若有稀粪。自必倾肠而多。思夏秋 间暑湿内着为痢。轩岐称曰滞下。谓滞着气血。不独食滞一因。凡六腑属阳。以 通为用。五脏为阴。藏蓄为体。先泻后痢。脾传肾则逆。即土克水意。然必究其何 以传克之由。盖伏邪垢滞。从中不清。因而下注矣。迁延日久。正气因虚。仲景论 列三阴。至太阴篇中。始挈出腹满字样。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扬驱浊。但今 二肠窒痹。气不流行。理中等法。决难通腑。考内经二虚一实者治其实。开其一 面也。然必温其阳。佐以导气逐滞。欲图扭转机关。舍此更无他法。 制附子生浓朴木香大黄炒黑大茴 舌白渴不欲饮。心腹热。每痢必痛。肛坠。痢又不爽。微呕有痰。口味有变。头 中空痛。两颊皆赤。此谷气蒸湿。热郁于肠胃。清浊交混。忽加烦躁。难鸣苦况。法 当苦寒泄热。辛香流气。渗泄利湿。盖积滞有形。湿与热本无形质耳。 川连黄芩郁金浓朴猪苓槐米秦皮 夏秋痢疾。固是湿热伤气。脾胃气滞。后重里急不爽。古方香连丸。取其清 里热。必佐理气。谓气行斯湿热积聚。无容留矣。知母生地。滋阴除热。治阴分阳 亢之火。与痢门湿热大异。盖滋则呆滞。气钝窒塞。宜乎欲便不出。究竟湿热留 邪仍在。附桂热燥。又致肛坠。痛如刀割。理中益气。东垣成法。仅仅升举下焦清 阳。未能直透肠中。再用大黄重药。兼知母生地等味。更令伤及下焦。书义谓诸 痢久都属肾伤小腹坠忌冷。显然是下症。议用升阳。亦须下治。 人参茯苓泽泻炙草防风羌活细辛生姜大枣 暑必挟湿。伤在气分。古称滞下。此滞字非停滞饮食。言暑湿内侵。腑中流 行阻遏而为滞矣。消导升举温补暑邪无有出路。胸痞不饥不食。粘腻未已。而 肛门沉坠里结。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浑如两截。延为休息痢疾。缠绵展转。岂旦 晚骤愈之病。 淡干姜生姜小川连人参枳实 泻痢两月。肢高浮肿。高年自属虚象。但胸脘痞闷。纳谷恶心。每利必先腹 痛。是夏秋暑热郁滞于中。虚体挟邪。焉有补涩可去邪扶正之理。恐交节令变 症。明是棘手重症矣。 人参茯苓川连淡干姜生白芍枳实 脉右数左细数。面垢舌燥。白苔点点。肌肤甲错。左胁动气伏暑当秋凉而 发。初病如疟。当从苦辛寒法。里邪炽烈。变为下痢。胃津液劫。阴液大耗。昔贤于 热病受涸。急以救阴为务。苟胃关得苏。渐以冀安。否则犯喻氏所指客邪内陷。 液枯致危之戒矣。 人参生地乌梅炙草麦冬木瓜 泻痢起于长夏。医谓时令湿热。胃苓汤芩芍法。固非谬讹。因高年肾阳肝 阴先亏。使客气内扰。阻遏中流。乏砥柱坐镇。致狂澜滔天耳。病经两旬不减。重 阴无阳。验诸神识甚清。其外邪为少。而内损为多。八脉无权。下无收摄。漏卮不 已。理必生阳泄。下焦冷。此皆阴阳气绝微。治病则夯。治本则宜。非置之不理。 实究天人而已。 人参鹿茸炒黑当归杜仲生沙苑茯苓 初起无寒热。即泻痢呕恶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伤。由口鼻吸气 而入。邪与水谷交混。蒸变湿热。酿为积滞脓血。肠胃气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 里急后重。香连苦辛。理气导湿清热。初用颇是。皆缘劳碌之人。非膏粱温养之 质。淡薄积劳。中气易伤。四十日来。积少痛缓。医称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饥饱。 诊得脉弦形衰。舌白。不渴饮水。日泻数行。全是胃倒气夺。中宫损极。下关不摄。 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汤药。药味气劣。胃衰必恶。久痢久泻。务在能食。古人非醒 脾胃。即安肾摄纳。再询粉浆下咽。或呛或噎。议以上脘宜通其清阳。下焦当固 其滑脱。仿古方中参苓白术散末。当以米饮日服二次。间以不腻滑之物。食些 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为补。必须胃气渐苏。方可转危为安。 人参焦术茯苓炙草炒扁豆苡仁桔梗砂仁炮姜肉豆蔻 邪陷疟后变痢。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 肝为至阴之脏。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今 正交土HT。土木为雠。五日内未为稳当。 人参炒当归炒白芍炒乌梅肉茯苓淡吴萸生香附汁真北秦皮 当年痢久。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肾两困。兼由气分之滞。体质阳虚。遇冷病 加。今病起长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热阻其宣化。久则气血凝着。而为肠红。先与桂苓甘露饮。分消其湿。 于术茯苓猪苓泽泻滑石桂心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