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症汇》
书名:奇症汇朝代:清作者:沈源时间:公元1786年

[卷之三] 喉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咽喉生肉一块,层层叠叠,渐渐肿起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用臭橘叶煎 汤,连服而愈。 〔源按〕病患肿而不痛,或痛而不溃者,皆痰也。此症生肉喉间,层层相叠,渐肿不痛,亦痰之所为。久则但有窍 出臭气,乃痰之毒,泄于外也。若非痰则必痛而溃矣。臭橘叶散气消痰,气散则痰化,故服之得愈。 华佗云∶有人喉中似有物,行动吐痰则痛难忍。身上皮肤开裂,有水流出,目红肿而又不痛,足如斗肿而又可行, 真绝世不见之症。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子在叶,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于胃口之上。入胃则胃痛,上喉则喉痛,饥则 痛更甚也。方用鸡一只,煮熟,五香调治,芬馥之气逼人,乘人睡熟,将鸡列在病患口边,则蜈蚣自然外走。若蜈蚣走 出之时,当即拿住,或一条,或数条,候出尽自愈。大约喉中无物走动,则无蜈蚣矣。当即服全肤汤十剂,则皮肤之裂 自愈,而双足如斗亦消矣。盖蜈蚣在上焦,非药入能救,因药下后即至胃中而蜈蚣却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杀之也。所以 引其外出,然后以药调治,其气血自愈。皮肤开裂者,乃蜈蚣毒瓦斯盘居肺边,肺生毛皮,故皮肤开裂。两足如斗,足乃 肾之部位,肺居上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然肾水不乏而毒留于肾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所以能走 耳,眼属肝,肝受肺气之毒熏蒸,故红肿耳。 丹溪云∶有咽痛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一条红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止。口中饮 食不入,惟用深取土牛膝根,独条肥大者,捣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细,滴入鼻中二三点,即系断珠破,吐出瘀血立安。 《纲目》云∶有人患饮食食下,若别有咽喉,斜过膈下,经达在胁,而作痞闷。以手按之,则沥沥有声。以控涎 丹十粒服之,少时闷处热作,一声转泻,下痰饮数升。垂饮食正下,而达胃矣。 窦氏云∶有一妇年二十三岁,怀妊九月矣。一日鱼骨梗喉间,至半日呕吐,继至以血碗许,鱼骨尚在喉中。忽吐一 条约三尺余,形如小肠润五分。内有所食鱼菜、粉皮,饭未化,家人为推入口中,尚余五寸,其夫复纳之。遂昏倦,自 此呕吐不止,汤亦不能进,延余治之,遂将生炭火一盆,放病榻前,以好醋一碗沃之,使醋气盈满其室,清其神也。进 以牛黄清心丸,腹觉有微痛,再用人参一分,红花丹皮当归川芎、生地、阿胶煎服,五六帖病愈。 孙东宿治臧少庚,年五十。每饮食胸膈不顺利,觉喉管中梗梗,宛转难下,大便燥结内热肌肉渐瘦。医与五香 连翘汤五膈丁香散,诸治膈之剂,尝试不效。孙至,观其色苍黑,目中炯炯不耗,惟气促骨立。孙知其有机心人也。 其脉左弦大,右滑大。孙谓之曰∶据脉乃谋而不决,气郁成火,脾志不舒,致成痰涎。因而血少便燥,内热肌消。张鸡 峰有言,膈乃神思间病,即是推之,子当减思虑,断色欲,薄滋味,绝妄想,俾神思清净,然后服药有效。不然,世无 大丹,而草木石何足恃哉?子既远来,予敢不以肝膈相照!兹酌一方颇妥,归即制服,其方用桂府滑石六两,炙甘草白芥子各一两,萝卜子射干连翘各一两半,辰砂五钱,以竹茹四两煎汤,打馒头为丸,绿豆大。每食后及夜用灯心 汤送下一钱五分,一日三服,终剂而病如失。
    全肤汤
     甘草苡仁当归(各一两)白芍(五钱)黄防风(各五分)荆芥陈皮(各一钱) 水煎服。
    控涎丹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 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送下。
    牛黄清心丸
    (见目门)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