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用药大要论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草木虽微,其
气味有
阴阳之分
,
体质有
刚柔之别,一物一
太极也。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盖以地之刚柔,即
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后人不悟此理,每每误用。春山先生谓病有
燥湿,
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
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
温燥、热燥、平燥、
凉燥、寒燥之异,又有微润
、甚润、微燥、甚燥之不同。大抵润药得春、秋、冬
三气者多,得
夏气者少;燥药得夏、秋
、冬三气者多,得春气者少。燥药得
天气多,故能治湿;润药得
地气多,故能治燥。药未有
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药。
试举其大略言之,辛润如
杏仁、
牛蒡、
桔梗、
葛根、
细辛、
前胡、
防风、
青蒿、
紫菀、
百部、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
茺蔚子、
白芷、鲜
石菖蒲、
远志、鲜
郁金、
蜀漆、
僵蚕、
芥子、
莱菔子、
苏子、
薤白、
生姜、
豆豉、
葱白、
芹菜汁、韭汁之类。温润如
党参、高丽参
、黄、甜
冬术、苁蓉、
枸杞、山萸、
菟丝、芦巴、
巴戟天、
桑椹、
金樱子、
五味子、
桂圆
、
大枣、胡桃、
鹿茸、
鹿角、鹿胶、
羊肾、
海参、
淡菜、
紫河车、坎气之类。大抵温润一类
,气温,得天气多,质润,得地气多,
受气比他类较全,且味多带甘,秉土之正味,治阴阳
两虚者,颇为合拍。平润如南
北沙参、东洋参、熟地、
首乌、
芍药、
玉竹、
百合、沙苑、柏
子仁、
酸枣仁、
甜杏仁、
冬瓜仁、
麻仁、
亚麻仁、
黑脂麻、
乌梅、
蜂蜜、
饴糖、
阿胶、
燕窝
、
猪肤、鸭汤、
人乳之类。凉润如
干地黄、
元参、天
麦冬、
西洋参、鲜
石斛、
女贞子、银花
、
菊花、鲜
桑叶、
蒲公英、
知母、
荷叶、
竹沥、
竹茹、
竹叶、
淡竹叶、
芦根、
白茅根、怀牛
膝、
川贝母、
枇杷叶、栝蒌、
花粉、
海藻、
昆布、
柿霜、
紫草、
白薇、梨、藕、蔗汁、
荸荠
汁、露水、
龟板、
鳖甲、
牡蛎、决明、
文蛤、
海浮石、童便之类。寒润如
石膏、
鲜地黄、犀
角、
羚羊角、蚌水、
猪胆汁之类。辛燥如羌
独活、苏叶、
荆芥、
薄荷、
藿香、
佩兰、
香薷、
木香、
香附、
麻黄、
桂枝、牵牛、
芫花之类。温燥如
苍术、浓朴、
半夏(半夏虽燥,其质尚
滑)、南星、蔻仁、
砂仁、
益智仁、破故纸、
山楂、青
陈皮、
槟榔之类。
燥热如
附子、
肉桂
、
干姜(肉桂、桂枝、干姜质虽微润,究竟气浓)、
炮姜、吴萸、
椒目之类。平燥如
茯苓、琥
珀、
通草、
苡仁、
扁豆、
山药(山药体微燥,而精尚多)、
甘草、
神曲、炒
谷芽、
猪苓、
泽泻
、
川牛膝、萆、
茵陈、
防己、豆卷、
蚕砂、
车前子、
海金沙(车前子精汁颇多,但其性走
泄。海金沙质微燥。二者在利水药中,尚不甚
伤阴)。之类。凉燥如
连翘、
栀子、霜桑叶、
丹皮、
地骨皮、钗石斛、
滑石、
寒水石、
柴胡、
升麻、
蝉蜕、
钩藤、
槐米、
枳壳、
枳实、葶
苈子之类。寒燥如
黄连、
黄芩、
黄柏、
木通、
苦参、
金铃子、
龙胆草、
大黄、元明粉、
大戟
、
甘遂之类。
本草体质,大略如此。
然既详其体质,又须辨其气味。大抵气薄者多升、多开;味浓者多降、多阖。辛甘发散
为阳,主升;酸苦
通泄为阴,主降。温者多开,寒者多阖。泻者多开,补者多阖。辛苦、辛
酸之味多开,酸咸之味多阖。辛能散、能润,又能通津
行水;苦能燥、能坚,又能破泄。酸
能收之;咸能软之,又能凝之;甘得土之正味(甘药皆
无毒),同开则开,同阖则阖,缓中之
力独多;淡得天之全气(淡薄无味象天,寓有清肃之
燥气,故功专
渗湿),上升于天,下降于
泉,渗湿之功独胜。若夫水族,如龟板、鳖甲诸品,禀干刚之气,得坎水之精,体刚质柔,
味咸而淡,能
攻坚软坚,能燥湿清热,能
滋阴潜阳,一药三用,
阴虚夹
湿热者、血
燥结块者
,用之尤宜。独是草木受气多偏,味难纯一,一药多兼数味,或先苦后辛、后甘,或先甘后
辛、后苦,总以味偏胜者为主,味居后者为真,但须平昔亲尝,方能不误。春山先生从邵子
元运之说,谓古今药性,未能画一,如今之元会世运,正当燥火
司天,故燥病独多,万物亦
从之而变燥,金味辛,火味苦,故药味多变苦辛。愚按∶元运之说,似难尽凭,而地气不同
确有可据。如论中所辨麦冬本甘,今甘中带辛,杭产者辛味犹少,川产者辛味较多。钗斛本
淡,今霍山产者,地近
中州,味仍甘淡,川产者,味淡微苦,广西、云南产者,味纯苦而不
甘,以广西、云南居中州西南之边陲,得燥火之气独胜也。所辨实皆不爽,不独时地不同,
即种植亦异。如高丽
人参,气本微湿,今用
硫黄拌种,则温性较胜。如此类推,不可枚举。
至用药之法,须知用意。医者,意也。以意
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药,已落二
乘,然无情之药,以有知之意,用之则灵。古法用药如用兵,用兵有战有守,有奇有正,用
药亦然。夫以天地之气,犹橐龠之开阖,营运不息,故能化生万物,在人则不能,故其
机一停则病,一偏亦病,一息则死。
六气之中,
寒湿偏于阖;燥、火偏于开;风无定体,兼
寒、湿则阖,兼燥、火则开;暑有热有湿,偏于热者多开,偏于湿者多阖。用药治病,开必
少佐以阖,阖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以
作向导之用,阴阳
相须之道,有如此者。燥病治以润,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属火,火能胜
金也;湿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气,功专渗湿也。更有病纯者药纯,病杂
者药杂(如泻心、黄连诸汤是也)。有病虽杂而出于一源,则立方要有专主;有病虽纯而夹以
他病,则立方要有变通。燥病须防其夹湿,湿病须防其
化燥。观其已往,以治其现下;治其
现下,须顾其将来。
表里、
寒热、
虚实,固当分明;
标本、先后、重轻,尤宜权变。燥病当
用
膏滋,湿病当用丸散。燥病夹湿,润药用炒,或用
水丸;湿病化燥,燥药用蒸,或用
蜜丸
。欲其速行,则用汤药,取汤以荡之之义;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义。
至于煎法,亦当用意。如
阴液大亏,又夹痰涎,则浊药轻煎,取其流行不滞(如
地黄饮
子是也)。如热在
上焦,法宜轻荡,则重药轻泡,取其不犯
下焦(如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也)。
如
上热下寒,则寒药淡煎,温药浓煎,取其上下不碍(如煎
附子泻心汤法)。或
先煎以浓其汁
,或后煎以取其气,或先煎取其味浓而缓行,或后煎取其气薄而先至(如
大承气汤,先煎大
黄、枳实、浓朴,
后下芒硝是也)。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缓中,用甘澜水(即千扬水,
如煎
大半夏汤法)。欲其上升外达,用
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
文火。或药后啜薄粥,助药
力以取汗(如服
桂枝汤法)。或先食后药,助药性之上升。种种
治法,非参以意不可。试观仲
景先师,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皆有真意存乎其间。学人以意会意,自有心得。此
不过论其大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