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随笔》
书名:读医随笔朝代:清作者:周学海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二上 形气类] 三阴三阳名义三

    (论六经六气不能强合,又推论其余意也。) 至真要论曰∶以名命气,以合命处,而言其病,名谓四象之名。即阴阳离合论所称三阴 之名也。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也;处,人身十二经之部位也。由此观之,以 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阴三阳之名,因即以其名加之六气,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过借以 分析气与处各有所属,俾得根据类以言其病耳!言者,讨论之谓也。其不可以气之名、处之名 ,即指为病之实也,不昭昭乎?不但此也,以人身前、后、两侧之表里,分三阴三阳者,是 固常说,熟于人中者也;又有以人身之形层,分三阴三阳者,又有以人之身形三阳三焦 分三阴者。且也,少阳一阳厥阴一阴阳明二阳少阴二阴太阳为三阳,太阴 为三阴。三阳为极表,一阴为极里,数由一而至三,即由里而达表也。而脉象之三阴三阳, 其表里名义,则又不同。《素问》曰∶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夫钩、毛,皆浮之象也 ,而曰一阴一阳,是以一为极外矣。鼓者,谓脉之来而应指也,其脉来见于浮分,而其气属 阳者,钩之脉也;脉来见于浮分,而其气属阴者,毛之脉也。气属阳者,来盛去衰也;气属 阴者,来衰去盛,所谓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也。由此推之,脉见于中分,其来盛者,谓之二 阳,其去盛者,谓之二阴可知矣;脉见于沉分,其来盛者,谓之三阳,其去盛者,谓之三阴 可知矣。明于斯义,则知一阳结谓之隔,决非手足少阳也;二阳结谓之消,决非手足阳明也 ;三阴、三阳结谓之喉痹,决非太阴、太阳也。故《脉经》引扁鹊言曰∶出者为阳,入者 为阴。脉来一出一入为平,再出一入为少阴,三 出一入为太阴,四出一入为厥阴;再入一出为少阳,三入一出为阳明,四入一出为太阳。以 出入之多少,分阴阳之太少,其义皎然而有征矣。其以出多为阴,入多为阳者,指病脉之反 乎常数也。夫三阴三阳之所属众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万。独未闻有 以脉之浮沉出入,分属三阴三阳者,而求之经文,确有此义,故纵言及之,以质之有道者。 明乎此,则知三阴三阳之名,随处可称而不可互相牵合者也。黄坤载曰∶小肠属太阳者,火 从水化也;胃属阳明者,湿从燥化也;肾属少阴者,寒从热化也;肺属太阴者,燥从湿化也 ;少阳、厥阴,木、火同化也。是以六气强合六经者谬矣。张隐庵曰∶《伤寒论》治六气之 全书也,是以六经牵合六气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