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治法] 腹内痈论
古之医者,无分
内外,又学有根柢,故能无病不识。后世内外科既分,则显然为
内证者
,内
科治之;显然为
外证者,
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内外未显然者,则各执一说,各拟一方
,历试诸药,皆无效验。轻者变重,重者即殒矣。此等证,不特外科当知之,即内科亦不可
不辨明真确。知非己责,即勿施治,毋至临危束手,而后委他人也。腹内之痈有数证;有肺
痈,有
肝痈,有
胃脘痈,有
小肠痈,有
大肠痈,有
膀胱痈。惟
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余
者或以为
痞结,或以为
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
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
并有不及成脓而死者,病者、医者,始终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今先辨明痞结瘀血,寒
痰食积之状。凡痞结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渐而成;寒痰则痛止无定,又必另现痰症;食积
则必有受伤之日,且三五日后,
大便通即散。惟外症则痛有常所,而迁延益甚。《金匮》云
∶诸脉浮数,当
发热,而反淅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以手按肿上热者,有脓;不
热者,无脓。此数句乃
内痈真谛也。又云∶
肠痈之为病,身甲错,
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腹无
积聚,身无热是也。若肝痈,则胁内隐
隐痛,日久亦
吐脓血。小肠痈,与
大肠相似,
而位略高。膀胱痈,则痛在
少腹之下,近
毛际,着皮即痛,
小便亦艰而痛。胃脘痈,则有虚
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成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
心下
渐高,其坚如石,或有
寒热,饮食不进,按之成痛,
形体枯瘦,此乃
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
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
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
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